初中文言语法的渗透教学探究

2017-04-07 21:59李海红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6年23期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鉴赏能力提升

李海红

【内容摘要】在平时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文言语法的有效渗透,注意将文言语法知识潜移默化于文言文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提升学生阅读和理解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渗透 文言语法 提升 阅读能力 鉴赏能力

了解和掌握文言语法知识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然而纯粹的语法知识教学过于单调枯燥,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平时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文言语法的有效渗透,注意将文言语法知识潜移默化于文言文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提升学生阅读和理解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对此,笔者从自身教学实践入手,就初中文言语法渗透教学策略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一、朗读中渗透文言语法,指导朗读技巧,把握文言语法规律

朗读是培养语感、积累词汇、理解文句和意蕴的重要手段。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朗读,借助文言文朗读技巧指导,通过音韵的高低,虚词的停顿,特殊句式的语调、语气、语势的变化节奏等有效渗透文言语法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句式结构,把握文言语法规律,学会举一反三,促进学生文言文理解能力的提升。

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加强“古二今一”型词语,特殊虚词的停顿、语气、语调变化的朗读指导渗透文言语法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句式结构。如,《〈论语〉八则》一文“可以为师矣”中的“可以”一词,属于典型的“古二今一”型词语,在现代用语中,“可以”常常表示一个词语,读时应合读,而在此句中“可以”却代表“可”和“以”两个词,含有“可以凭借”之意,因而我们在朗读时应注意“可”和“以”两词之间的停顿,即读成“可/以/为师矣”。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正音渗透文言基本语法知识。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一文,最后一句“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语”字应读作“yù”,名词活用为动词,表示“告诉”的含义。这样,通过正音渗透文言语法知识,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句含义,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词类活用知识的掌握。

二、翻译中渗透文言语法,比较归纳,掌握文言语法现象

文言文翻译是文言文学习的重难点。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文言翻译有效渗透文言语法知识,通过对文言文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的对比分析,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的梳理、归纳和总结,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语法现象规律,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理解和翻译能力。

以特殊句式为例,特殊句式是学生在文言文翻译中遇到的一个重要瓶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文言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进行对比分析,灵活巧妙地渗透文言语法知识,帮助学生排除理解障碍,突破翻译瓶颈。譬如,《马说》中“只辱于奴隶人之手”,该句句式结构为被动句式,在翻译时可将其与现代用语中的“大家见笑了”有机结合起来;《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一句属于宾语前置句式,在解读时可将其与现代用语“时不我待”加以联系起来;《愚公移山》中的“甚矣,汝之不惠”,是一种主谓倒装句,在理解时可将其与国歌中“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进行对比联系,这样,通过对比、分析、整合、联系,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发展了学生联想和推测判断能力,增强了学生文言文理解和翻译能力。

再如,名词作状语作为文言文词类活用中难以把握的语法现象之一,也是文言文翻译的障碍点之一。它的最大特点是作状语的名词必须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对动词起着直接的修饰和限制作用。如《狼》一文中“少时,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其“犬”字,名词作状语,表示“像狗一样”;《愚公移山》“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一词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箕畚”;《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能面刺寡人之过者”一句中的“面”字名词作状语,有“当面”的意思。

三、迁移中渗透文言语法,强化训练,提升文言语法技能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文言知识的迁移训练,借助阅读迁移巧妙渗透文言语法知识,引导学生学会融合贯通,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学生文言语法技能,培养学生知识迁移以及综合运用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阅读迁移拓展练习:

试读下列语段,完成文后习题。

甲乙两生共读愚公移山生甲掩卷而长息曰甚矣愚公之不惠年且九十而欲移山山未移而身先死焉能自受其利乎生乙曰愚公之移山也盖为子孙造福非自谋其私也故以利己之心观之必谓愚公为不惠若以利人之心观之则愚公乃大智大勇之人也生甲亡以应生乙复曰今欲变我贫穷之中国为富强之中国其事之难甚于移山若我十亿中国人人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愁而不富生甲动容曰善哉君之所言愚公不愚我知之矣。——钱梦龙

(1)请给上述语段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试比较下面括号中的字,并解释它们在句中的不同意思。

①(焉)能自受其利乎

②无陇断(焉)

①(以)利己之心观之

②生甲亡(以)应

(3)正确翻译下列句子:

①山未移身先死矣,焉能自受其利乎?

②愚公之移山也,盖为子孙造福,非自谋其私也。

③其事之难甚于移山。

总之,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和瑰宝。在平时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文言语法的有效渗透,帮助学生把握文言语法规律,学会触类旁通,从而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城南实验初中教育集团)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学鉴赏能力提升
高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及方法
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如何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