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科举博物馆

2017-04-07 22:30王曦旻
周末·校园文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探花夫子庙太仓

王曦旻

过年啦,自然就要回老家拜年。我的老家在南京,拜完年,爸爸就带着我们去了夫子庙的科举博物馆。

我们坐着地铁3号线从大明路站到了夫子庙站。出了站台,人果然特别多。在地铁站的墙壁上,我们看见了一幅精美的画作。壁上画的是《红楼梦》中的情景,姑娘们载歌载舞,官人们谈笑风生,厅堂的中央坐着老太太,好像在跟贾宝玉说着什么。看着看着,我仿佛也感受到了这热闹的气氛。夫子庙果然是夫子庙,连地铁站都这么古色古香。

随后,我们来到科举博物馆。拿到门票后,只见票上画着一座颇具古风的建筑,在它的旁边,有一串文字——“为国求贤,明经取士”。博物馆的建筑式样很新穎,从外面看,是一个长方体。墙壁像是一卷一卷的竹简累成的,一看就感觉有艺术的风范。博物馆的顶端盛满了水,不过没有溢出来,也没有少于顶端,只是平平的,没有一丝涟漪,就像是一碗端得四平八稳的水一样,这正是公平的象征。科举是中国及东亚国家在古代的设科考试,是选拔知识分子任官的制度。科举经历过六个朝代——隋朝创立,唐朝发展,宋朝建设,辽金元传播,明朝完善,到清朝达到了鼎盛。然而,清光绪三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905年)科举制度终于寿终正寝,前后经历了1300年。

科举如同我们现在的高考一样,也有名次,第一名被称为状元,第二名被称为榜眼,第三名被称为探花。科举博物馆也因此而展示了金榜题名的人物,我们太仓也有一位古人在科举考试中中了探花,博物馆中还陈列着他的试卷呢!我一眼就被他写的字吸引了。人家用毛笔都能把字写得那么漂亮,我用水笔还把字写得这样丑,真是汗颜哪。这位探花名叫汪学金(1748-1806),字敬箴,号杏江,晚号静厓,江苏镇洋(今太仓)人。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辛丑科探花。五十一年,汪学金出任江西乡试副考官。不久,便决意告病辞官。嘉庆四年(1799),召修《乾隆实录》。未满50岁以疾乞归。回乡后,他关心民生、钻研求学,声望颇高。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古时候的文人十年寒窗苦读,为的是有朝一日能金榜题名,光耀门楣,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这是历史的局限性造成的。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青少年学习文化知识不是为了长大后能让自己谋得一官半职,从而光宗耀祖,而是为了“中华之崛起”,为了让我们祖国繁荣昌盛,永远不受西方列强的欺凌,让鸦片战争的屈辱历史永远不再重演!

指导老师:陈卫平

猜你喜欢
探花夫子庙太仓
安策阀门(太仓)有限公司
安策阀门(太仓)有限公司
安策阀门(太仓)有限公司
南京夫子庙
南京夫子庙一游
两字探花
吃在夫子庙
清代探花赵鸿举的军事生涯及其相关史实辨析
江苏太仓元代古木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