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对凝血功能、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分析

2017-04-07 21:07朱颖玲唐晓华吴红铃
中国医药科学 2016年23期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疗法凝血功能炎性因子

朱颖玲 唐晓华 吴红铃

[摘要]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对凝血功能、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uc活動期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疗法基础上加用中药灌肠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和比较。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等凝血功能指标进行检测和比较。对两组患者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IL-8)水平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6%和76%,观察组的临床有效率和疗效均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浆Fib水平和血浆D-D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浆nb水平和血浆D-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uc,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纠正患者的凝血纤溶功能失衡,降低炎症反应程度,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疗法;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凝血功能;炎性因子

[中图分类号]R574.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23-82-05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的直肠或结肠炎症性疾病,主要病变部位为直肠、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病变一般从远段结肠开始而后逆行发展至结肠近段,严重者可累及全结肠、末段回肠,病灶呈连续性分布。临床症状以黏液、脓血便等消化系统的症状为主,多合并有肠道外疾病。UC在欧美人群中比较多发,而近年来我国人群的UC发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由于UC发病和进展的确切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因而缺乏治疗的特效药物。大部分UC患者能够通过内科治疗得到显著缓解,但重度溃疡性结肠炎(SUC)的预后不佳,虽然激素治疗大幅度降低了SUC患者的死亡率,但仍有约30%的SUC患者对激素治疗不敏感,即使在治疗技术不断进展的情况下,SUC患者的病死率仍在1%左右。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证实,UC发病和进展与基因型、免疫系统异常、肠道微生物群失调等关系密切,因而临床医生的内科治疗策略主要是从这些机制的角度进行考虑,目前临床上针对UC的西医内科治疗手段主要有5-氨基水杨酸、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但长期应用时存在药物毒性、过敏反应等副作用,因此,抗生素、益生菌等辅助治疗及干细胞移植、粪菌移植、CO灌肠等新型治疗方法在近年来被尝试性应用于临床研究。中医药治疗也是UC治疗中的重要辅助手段,在近年来的临床实践中,临床医务人员将中药口服、中药灌肠、针灸、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等中医方法应用于UC的辅助治疗,均收到了显著的治疗效果,证实了在UC治疗中应用中医药方法具有复发率低、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小等诸多优点,这也成为UC治疗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但近年来针对中医治疗对UC患者的凝血功能、炎症反应等活动期病理机制的相关研究并不多,基于这一现状,本研究针对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对凝血功能、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UC活动期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纳入均患者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于2007年制订的UC诊断标准,并均经结肠镜检查确诊,所有患者均无行手术治疗指证并接受内科治疗。排除合并重大创伤、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病、凝血功能障碍、恶性肿瘤的患者,排除合并有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及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患者,排除入组前3个月应用过抗凝血药物的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将纳入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病情分级、病变部位、病程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所有纳入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方案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治辽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西药治疗,给予口服美沙拉秦缓释颗粒(艾迪莎,规格500mg×10袋,H20143164,上海爱的发制药有限公司)治疗,用量为每日4次,每次1g,对于中度或重度患者,酌情给予激素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疗法基础上加用中药灌肠治疗,方剂为黄柏、地榆、白及、三七粉、乌梅、丹参、黄连、诃子肉、珍珠粉各10g,以水煎后混合浓缩至200mL,于睡前排便后灌肠,确保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时间在20分钟以上。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0天。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疗效评价标准为:显效:经治疗,患者所有症状消失,肠镜检查肠黏膜恢复良好,大便次数及形态恢复正常;有效:经治疗,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大便的次数明显减少,形态有所改善,肠镜检查可见肠黏膜炎症表现明显缓解;无效:经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未见好转或呈加重趋势,肠镜检查肠黏膜炎症表现未见缓解或出现加重。以疗效为“显效”或“有效”为临床有效。于治疗前、后采集两组患者的空腹外周静脉血样本,应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日本Sysmex公司生产)对两组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等凝血功能指标进行检测和比较,应用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对(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对两组患者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IL-8)水平进行测定和比较。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2.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的形式表示,兩组之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处理,同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的形式表示,应用x2检验进行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6%和76%,观察组的临床有效率和疗效均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PTT、P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内患者治疗后的APTT和PT较治疗前未见显著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浆Fib水平和血浆D-D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浆Fib水平和血浆D-D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浆Fib水平和血浆D-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各项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UC患者的疗效优于接受单纯西药治疗的UC患者,这提示了应用中医辅助治疗能够显著提高UC的治疗效果,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本研究结果与近年来的一些研究成果相符,在这些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对于UC患者应用中医治疗方案进行辅助治疗能够更加显著地改善患者的腹泻、腹痛、里急后重等临床症状和中医症候评分。根据李毅等对近35年来国内公开报道的UC辨证分型文献研究结果,UC常见的中医证型依次为大肠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寒热错杂证、血瘀肠络证和阴虚肠燥证。从中医医理来看,UC并不只是结肠局部的病变,而是一种脏腑失调在肠道局部的表现,属“泄泻”“休息痢”等范畴,其治疗需要从中医辩证的“整体观念”出发,及时纠正脏腑功能障碍、调节阴阳平衡失调,从气血瘀滞、湿热内蕴、脾肾亏虚、寒热错杂等病机着手论治。基于上述考虑,本研究选取了黄柏、地榆、白及、三七粉、乌梅、丹参、黄连、诃子肉、珍珠粉等作为中药灌肠方剂配伍。其中,黄柏性寒而沉、清热燥湿作用较强,具有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的功效,多用于下焦湿热症候的治疗,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显示,将复方黄柏液与美沙拉嗪、复方谷氨酰胺等西药联合用于UC的治疗,能够提高针对湿热下注型UC的治疗效果。地榆具有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的作用,常用于凝血、止血,在临床上多用于各种炎症、痤疮、压疮的治疗,近年来的研究证实,将地榆与血竭等中药联合应用进行灌肠治疗,能够显著降低UC患者肠镜检查的疾病互动度评分和内镜评分,改善UC患者的肠黏膜愈合效果。白及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的功效,临床上多用于外伤出血、疮疡肿毒、溃疡疼痛、汤火灼伤、皮肤皲裂等外科疾病的治疗,可发挥抗菌、止血、抗溃疡、抗纤维化、抗氧化、促进伤口愈合等作用。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应用以白及为君药的中药方剂治疗UC,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降低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三七性甘、微苦,具有化瘀止血、活血定痛、补虚强壮的功效,相关研究证实,对UC患者应用三七粉直肠滴注进行辅助治疗,能够发挥止血散瘀、消肿定痛的作用,具有确切的疗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更加显著地恢复UC患者的凝血纤溶系统平衡,降低血清炎症因子的水平,对于缓解UC活动期的病理过程、降低血栓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具有积极的作用。凝血功能异常和炎症反应加剧是UC活动期的重要病理机制,相关研究结果显示,炎症性肠病患者机体内普遍存在着凝血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血小板(PLT)计数、Fib水平、PT水平升高和血小板平均体积(MPV)下降,其中,PLT、MPV和Fib可作为判断炎症性肠病活动性的指标。刘闻莺等针对UC活动期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UC患者的PLT、MPV、PT、APTT、Fib、D-D等指标均与疾病的活动度和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近年来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炎症因子异常表达也是与UC病情和活动性具有密切相关性的因素,而且中医临床研究显示,干扰素(IFN-y)、白细胞介素-4(IL-4)、IL-8、TNF-α等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与UC患者的中医症候也具有相关性。针对本研究选取的中药在治疗UC机制方面的作用,近年来有一些研究成果对单药应用作用进行了评价,邓台燕等的研究应用复方黄柏液灌肠联合美沙拉嗪口服治疗UC,结果显示,联合治疗方法能够显著改善UC患者的TNF-α、IL-6、IL-8等炎症因子水平,减轻机体的炎症反应。张苏闽等针对UC动物模型的研究结果显示,应用地榆灌肠会显著降低UC模型大鼠的血清TNF-α水平。倪广林等的研究结果显示,白及愈疡汤辅助治疗能够显著改善UC患者的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IgG、补体C3等免疫物质水平,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随着中医药在UC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研究者开始越来越多地探讨中药对于UC的影响机制,相关研究已证实中药治疗能够通过NF-K B、TLR4-My D88-NF-K B、MAPK、JAK/STAT、P13K-AKT-m TOR及Wnt和Notch等六种关键信息系统对UC发挥治疗作用,参与了多种炎症和免疫基因的调控过程,但中药治疗针对UC患者凝血纤溶系统、炎症反应水平的确切机制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予以讨论,这也应该是本课题深入研究的重要方向。

综上所述,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UC,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纠正患者的凝血纤溶功能失衡,降低炎症反应程度,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的预后。

猜你喜欢
中西医结合疗法凝血功能炎性因子
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临床意义
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炎性包块30例临床观察
中医药对于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及血小板囊泡分泌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平喘固本汤治疗COPD稳定期的疗效及其对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
益气活血法早期干预对冠心病陈旧心梗或支架术后患者心功能及神经内分泌影响的研究
氯吡格雷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对急性脑梗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观察
长骨骨折患者急性期外周血各类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分析
米诺环素联合奥硝唑治疗17例局限型侵袭性牙周炎
探讨凝血功能检测对手术患者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