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2017-04-07 07:31赵淼
大观 2017年2期
关键词:日本

赵淼

摘要:日本文化具有双重性特点,并从日本社会性质、背景、思维特点以及外来民族等几个方面十分详尽的分析与有关日本民族文化的这种双重性,才能更加全面的了解日本以及这个国家的文化意义。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对更进一步促进日本文化研究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帮助。

关键词:日本;文化双重性;集团意识

人们通常了日本文化之中包括茶道、花道以及歌舞伎等,另外日本的汽车、电器等同样闻名于世。不用的产品与性质展现的是日本文化的双重性特征。换言之,日本也正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文化特点的国家。其一,日本近代文明高度借鉴了发达国家之中的现今文化;其二,更好的保持了日本固有传统文化。由于双重性特点,造成了日本文化的独特性。本研究总结前人研究结果,并对日本文化双重性成因及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讨论。

一、日本文化表现出双重性的成因

(一)日本社会具有同质性特点

日本是一个岛国,从远古时代,阿依努民族在扩张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势力,但是最终也被日本人融合与同化了。为此,基于整体上看在日本民族具有单一性特征,表现出强烈民族同质性特点。随后,这个民族在德川时代统治时期则开始逐渐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日本文化,此时人们表现出相似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以及传统习惯等。同时,在与日本相邻的亚洲各国之中,无论是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具有如此公共文化的人们构成的国家几乎不存在。但是,日本却刚好属于同质性结构的民族与国家,能够形成共同文化以及共同语言,这样就极大程度上避免造成不同文化形式之间交流上的障碍,提高了向心力,更加能够在思想以及行动上实现统一。

坚持固有文化或者是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日本这个国家都能够相对其他国家表现的更加出色,始终朝着同一方向完成一致性行动。日本双重性文化特征则是完成同质性的重要前提。

(二)被动型思维

日本知名学者《国际社会中的日本文化》在其理论著作中强调了日本人以及日本民族文化的被动型特点。这种被动型特点则集中表现在日本人的思维模式以及处事方式方面。其中表现出的是日本民族心理特征,更加体现出了十分独特的双重性文化特征。例如,日本人在进行思维运转的时候,掌尚未能够形成较为发达的哲学,这与日本的近邻中国以及印度等国家拥有举世瞩目的哲学家相反。

日本自古至今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但是,却并未能够促使日本中国化。同时,日本大量吸收西方国家的文化,也并未受到西方文化的同化,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文化,最终则都实现日本化。日本人以及日本社会则自始至终保持的是异国情调。综合分析其原因则可以知道这与日本人民的被动性格之间具有紧密关联。换言之,对外来事物进行外部的观察,并不急于表现自己的原则,而是始终都在适应变化的情况,一旦找到了符合自身的情况再作出必要调整,只吸取有用的内容。

(三)独立国意识

日本国尽管经经受过战争,但是仍然没有被外国侵略,世界上几乎找不到类似的国家。

日本甚至也从来未成为任何国家的殖民地。由于日本这个国家并没有政治或者是军事方面的压力,以此,日本可以作为独立国充分且大胆地引进文明,从古至今,日本始终对外国人的文明展现出深刻的兴趣,能够肆无忌惮地引入到本国之中。但是,日本并没有抛弃自身的文明,而是结合自身文明的特点,找到一个适合于自身特点的接入点,促使本国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结合,其中更多保留的是民族特色,所以双重文化可以更好地吸收与选择,接受与发扬。

(四)日本近代历史的发展

日本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放眼看世界的任务 是福泽谕吉。福泽谕吉作为德川时代被派往欧洲的翻译官,将自己的额所见所闻详尽的记录在了《西洋事情》一书之中。同时更加创办了庆应大学,许多日本商界名家多出身于此校。福泽谕吉更加亲自教授英语,通过传播英文读物的方式,面向日本年轻人传递西方先进思想。当时是日本开国时期,日本人心中更加充满了渴望赶超美英的激情,负责就希望通过学习西方文明的同时能够促使日本进行变革,并能够促使日本早日进入到文明开化的社会之中。

日本民族的这种同质性促使其能够在接受外来文化方面保持较好的一致性,但是,日本也发现自身无法脱离国际社会而独立行动。为此,也需要类似福泽谕吉这样的任务能够将西方文化传递到日本本国的接受性人才,更加需要能够使用外语将日本民族的文化传递到国外的发扬型人才。新渡户稻造在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其为了能够实现国民的愿望,不断学习,精通多门外语,并在东京大学期间就立志成为“太平洋的桥梁”。事实上,新渡户稻造的一生都在面向西方国家传递中国的文化,并未发展日本文化提供了重要帮助。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也就是福泽谕吉以及新渡户稻造等一批人物开始登场的时期。这对改善日本近代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日本文化双重性的影响分析

以上几个方面阐述了日本文化双重性的原因,笔者认为:

(一)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差异性

通过分析日本文化的双重性成因看可以发现,日本文化双重性进入到日本社会之中的方方面面,这其中包括了“选择原理”以及日本人的创造性能力等。日本人开始引入汉字之后,并未对汉字进行原封不动的模仿,而是创造性的进行了创新,通过模仿汉字的偏旁部首产生了屬于自身的文字,并创造了假名。

例如,在唐朝时,我国的儒学思想进入到了日本,日本人接受了这一文化的过程中,标志了日本始终能够不断的接受新鲜事物。日本人的价值观中觉得赡养自己父母才能够尽孝道。这是根据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形成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也就是不好的父母或者是并未曾抚养自己的父母,子女也应当尽孝道。除此之外,儒学思想中的与同姓不婚在制度尚未能够传入到日本。

在此过程中,日本更多的吸收中国文化,并从主体性方面进行选择,促使这些中国文化能够不断日本化,同时,日本人在内心深处更加埋藏了中华文明的因素,与中故宫文化之间表现出较多的相似性,因此,日本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差异性远远超过了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

(二)日本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差异性

从十九世纪开始,西方势力不断涌入到日本,并促使日本面向世界开放门户,接着就发生了众所周知的明治维新。这个阶段,觉醒的日本领导阶层发现了在传统体制之中无法与西方现今文明至今相对抗,因此,维护旧有体制也无济于事,这就需要能够果断的与西方先进文明至今相结合,日本人则大胆的接受西方文明,并因此,结合一定的选择原理进行创新,同时接受符合自身需要的,能够适合自身的事物,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自身特色。除此之外,也受到地理因素、气候因素以及相关因素影响,但是东西方文化之间本身就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日本与西方国家之间有本质上的差异,因此,文化鸿沟将无法跨越。文化差异性从宗教神学角度观察比较明显,例如基督教以及日本神话。基督教深化体系之中,唯一的男性成为了神话构造之中的中心,善恶分别更加十分明显。但是,日本神话之中却拥有男性与女性神共同存在的情况,对善恶的分别也没有那么明显,日本神话之中具有允许相反事物维持平衡性的特征存在。

当然,日本经济实力能够与欧洲甚至美国之间抗衡,但是在企业管理办法上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欧美企业比较看重的是效率,责任分工更加十分明确,职工对自身的职责比较看重,对其他方面则完全不关心,而以集团意识为生存基础的日本人则相对比较看重协调工作,不太主张自我,尤其是在企业部门之中,生产过程环节之中职工之间只有形成批次配合才能够不断提升效率,过分突出自我主张者在日本将会遭受到冷落,当然,日本文化以及西方文化至今的差异性在文学以及艺术领域之中表现的更加明显。

(三)日本文化的信仰与等级制度

日本民族具有十分强烈的精神信仰,看重精神胜于物质,日本军人对天皇效忠,天皇与日本至今更加无法分割,天皇更加是日本国民的最高象征,属于国家宗教生活之中的中心,属于一种超宗教形式的信仰情况,日本社会之中十分看重等级制度,无论是在家庭生活、宗教、军事等。

日本人更加崇尚精神优先主义,觉得死同样也属于精神方面的胜利,并对天皇表现出无限的忠诚。日本人严格遵守等级制度,并认为这是美德。日本国民需要懂得报恩,这些也都是日本人的负担,在感受恩德的过程中,日本人也是带有矛盾心理的。日本人在遭受他人的侮辱的情况下,具有除去污名的义务,因为,对日本人而言,没有任何事情比没有义理更让人为难的事情了。

例如,通过分析《菊与刀》这部作品能够详细了解日本人的人格与日本文化的双重性特征。

通过对比日本人思想模式以及行为方式可以发现,在日本人的性格之中具有矛盾性,这种矛盾性是日本民族的矛盾性,更加不可调和,日本人穷兵黩武,同时崇尚礼节,顽固不化但是能够审时度势,忠贞的同时也背信弃义,勇敢也怯懦。日本社会文化之中以“耻辱感”为特点,日本人干重尊严高于生命,在现实社会中日本人非常小心谨慎,并能够认真完成自己的工作,履行自己的职责,行为评定标准完全依赖于外在的他人与社会的承认。

日本人崇尚武力,生性好斗,同时又表现的极为和善,这些性格之中都充满了矛盾。日本文化之中具有双重性,这种双重性姑且也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性格张力。相互对立,彼此牵扯。例如“菊与刀”之中的樱花与武士。两者本身具有矛盾性却能够共存共生。这样的性格特点比较容易让日本人进入到极端状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日本的发展,二战之后的日本經济也正是在这种双重矛盾之中发展起来的。

中国自古至今都是日本国的学习对象,同时日本将中国思想不断发展与创新,日本人更加十分在意集体对个体的认可,并在长期发展中,将“耻”的文化内涵进行丰富,最终被无线夸大,会因为这样的原因而选择自杀,因为日本人认为自杀是解除耻辱的最好的办法,除此之外,日本社会之中拥有严格的等级思想,从7世纪开始,日本等级身份制度形成,并开始在社会中形成了士农工商。

在家庭生活中,日本人从小就学习各种礼节,这也使得等级制度的观念加强。日本人用鞠躬表现其礼貌,无论是夫妻、父子、兄弟姐妹之间都要鞠躬,每个日本人都要学习建立在性别、辈分、长子身份基础上的等级制度。而在家中学习的这种等级制度也运用到了经济和政治生活的领域。在等级关系中,日本人也在不断观察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日本人有着十分独特的“情义”观:一是对“社会的情义”,包括姻亲、君主、有恩之人所用尽的义务;二是“名誉的情义”,就是保持自己的名节不受到侮辱。日本人不允许自己做出不讲“情义”的事情,在“情义”范围内,日本人需要维持各种纷繁复杂的礼节,必要时甚至要忍受自己所不愿意承担的痛苦,维护自己的名声,履行“情义”的责任,否则就是对自己最大的不忠。日本人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恩惠,也不会轻易施加给别人恩惠,在他们的观念里,受恩就等同于负债,最难还的就是“人情债”。当日本人的名声遭受诋毁或玷污的时,他们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复仇,洗清或恢复自己的名誉。

三、结语

综上所述,日本社会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一种同质性特点,并具有十分独特的思维模式,因此,日本文化更加具有双重性,甚至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这也造成了日本文化与东西方其他文化之间的显著差异。日本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近代化,并成为了世界经济强国,足以引起世界各国的充分关注,经济繁荣也会促进文化的发展,基于文化角度分析日本,则能够对我国文化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陈龙海.川端康成创作的内在矛盾与日本民族性格的双重性[J].外国文学研究,2011(03):110-117.

[2]武亚军.中国本土新兴企业的战略双重性:基于华为、联想和海尔实践的理论探索[J]. 管理世界,2009(12):120-136+188.

[3]魏策策. 冰菊与钢刀的辉映——论川端康成和三岛由纪夫对日本传统美的扬弃[J]. 理论月刊,2012(11):183-186.

[4]刘娅娜.日本文化与当代日本外交——兼析战后日美关系的文化因素[J].国际论坛,2004(01):63-68+81.

[5]余章宝,卢凯旋.文化与经济发展——福山的社会信任理论及其意义[J].东南学术,2004(04):120-126.

[6]施晔.近代留日小说中的东京镜像——以向恺然《留东外史》为代表[J].社会科学,2010(03):178-186+192.

[7]刘嘉.“生存”哲学与自然映像的结晶——从风土之源看日本文化的特性[J].湘南学院学报,2008(03):5-8.

猜你喜欢
日本
日本强烈地震
日本古代艺术
探寻日本
岛国日本
日本
隐形王者
日本:入住书舍,与书共眠
日本神社
走进日本 “最牛”豆腐店
第 位首相考验日本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