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异地诊断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2017-04-07 11:32刘晓君张震江
海南医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医学影像异地加密

刘晓君,张震江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信息科,海南 三亚 572014)

医学影像异地诊断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刘晓君1,张震江1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信息科,海南 三亚 572014)

本文研究并探索了医疗机构间医学影像异地诊断报告的实现方法,研究支持异地影像诊断的关键技术,通过该平台的应用以提高中小型医疗机构的影像诊断水平,达到节约医疗资源、方便患者就诊的目的。

医学影像;影像诊断;区域协同;云存储

医学影像学是研究借助某些介质与人体相互作用,把人体内部组织器官结构、密度以影像方式表现出来,供医师根据影像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从而对人体健康状况进行评估的科学。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发展,各级医疗机构的医疗设备多已数字化更新,但医学影像诊断专家的短缺仍是客观存在的问题,诊断医师不足,诊断经验缺乏,造成影像诊断质量普遍不高,很难满足患者急、危、重及疑难病症的就医需求,不利于分级诊疗医改政策的推广落实。

1 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

1.1 领域专家稀缺 医学影像因其病灶部位不同,检查方法不同,诊断难度较大,需要诊断医师有雄厚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阅片经验。部分医疗机构缺乏领域专家,影像诊断报告的诊断水平有待提高。

图1 医疗机构间影像诊断业务流程图

1.2 诊断医师缺乏 检查报告通常是由几个医生通过会诊形成的最终诊断结论,由于部分医疗机构诊断医生尤其有审核权限的高职医生配备不足,造成审核时间较长,影响患者就诊。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研究并探索区域影像异地诊断平台的实现方法,提高医疗机构影像诊断水平,促进居民就诊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下沉”,对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1]。

2 系统设计

2.1 业务流程 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若A、B两个医疗机构进行医学影像报告异地审核,以A单位为发送者,B单位为接收者为例。医生通过申请模块选择病例后,系统自动提取所需要的图像数据,通过对数据进行提取、校验、压缩,通过医学影像数据交换软件平台发送到接收方,接收模块在收到数据后,进行解压、校验,通过异地审核报告工作站审核报告。报告审核完成后再通过加密网络发送审核结果。在A、B两机构工作站安装申请模块及接收模块,用于发送及接收数据。

2.2 系统组成

2.2.1 加密网络 医疗机构A通过加密网络发送患者医学影像及其他信息到医疗机构B,医疗机构B完成报告后通过加密网络将审核结果回传给医疗机构A。加密网络应保证安全有效。

2.2.2 前置机系统 前置机系统包括服务器、存储设备和存储管理子系统。该系统主要完成患者基本信息、申请信息及影像报告、影像数据的发送、接收及存储。它依据规范标准的影像文件保存影像信息,同时依据多种存储技术保证影像调用性能。

2.2.3 申请模块 申请模块主要功能是在医生申请异地诊断时提取影像信息、患者基本信息及其他必要信息并自动发送到对方医疗机构。

2.2.4 接收模块 接收模块主要功能是接收对方医疗机构发送的影像数据及其他信息、审核报告等信息。它自动校验接收到的数据,保证数据安全有效。

2.3 关键技术

2.3.1 医学影像异地诊断加密通道的建设 医学影像的异地诊断报告需通过网络完成数据交互。一般情况可选择“互联网+安全防护”模式或“点对点网络专线”模式。其中,“互联网+安全防护”模式优点为共用已有的网络,成本较低,缺点为安全性较差,需通过增加安全设备提高安全性,但同时对性能造成一定影响;“点对点网络专线”模式优点为专用网络,安全系数高,无需其他防护措施,缺点为价格昂贵,成本较高。在项目中研究如何较低成本建立安全稳定的加密通道,既能满足业务需求,又能保证数据的安全。该通道的建立是医学影像报告异地审核开展的基础。

2.3.2 影像数据及报告信息传输技术 现行的医学影像信息学领域的国际通用标准为ACR-NEMA数字成像及通信标准委员会于1992年修订推出的DICOM3.0标准[2]。根据上述标准进行影像数据及报告信息的交换,主要是影像数据的发送及接收。因医学影像数据因类别不同,检查方法不同,数据大小差异较大。如普通的病理检查、胸片检查,单次检查图像数据量约10 MB,而CT增强检查单次检查图像数据量可达300 MB。如何在加密通道上保证数据稳定传输,可以支持断点续传,是影像传输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影像传输时可应用数据加密技术,通过现行的数据加密技术对发送的医学数据进行加密,保证数据传输安全。

2.3.3 基于感兴趣区域的医学图像压缩技术[3]医学图像的压缩分为有损压缩和无损压缩[4]。本项目将采用ROI医学影像无损压缩方法,可通过自动模式或人工模式将有用的尤其是显示病变的部分区分开来,然后对感兴趣的病变部分和剩余区域分别采用无损和有损压缩方法进行压缩处理,在保证图像质量的情况下兼有较大压缩比,为远程影像医学大容量图像传输提供压缩技术保障。

3 讨论

医学影像异地诊断平台的实施使优质医疗服务延伸到其他地区,使当地居民就医不受环境、场所、资源等方面的限制,确确实实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使有限的医疗资源更加充分合理地应用。

此外,医学影像的数据量较大,可逐步推进数字化高效的“云”存储方式,云存储有着高扩充性、灵活性、低成本[5],能够解决影像资料管理难题,保存患者影像病例资料到云存储中,方便影像的管理,提高数据安全性,同时为后期临床应用和影像人才配药提供了完备的资料。

医学影像的异地诊断报告作为异地协同医疗的一部分,是实现异地医疗机构之间医疗资源交换与共享的有益探索,对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推动医疗协同服务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1]张寅,王晓丽,陈洁.区域影像辅助诊断中心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软件产业与工程,2014,28(4):42-45.

[2]曹奕雯,陶蔷.PACS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国内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1,32(1):77-80.

[3]李伟东.常州新北区区域影像诊断中心的设计与应用[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5,24(6):1052-1054.

[4]丁鹏.PACS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J].数字医学影像, 2007,3(2):60-61.

[5]吴辉群,翁霞,王磊,等.医学影像大数据的存储与挖掘技术研究[J].中国数字医学,2016,11(2):2-6.

R445

B

1003—6350(2017)05—0844—02

2016-09-02)

张震江。E-mail:zzjthomas@126.com

10.3969/j.issn.1003-6350.2017.05.055

猜你喜欢
医学影像异地加密
结合多层特征及空间信息蒸馏的医学影像分割
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合理运用
一种新型离散忆阻混沌系统及其图像加密应用
影像组学在核医学影像中的应用进展
一种基于熵的混沌加密小波变换水印算法
图解跨省异地就医
加密与解密
推进医保异地结算 稳字当先
认证加密的研究进展
介入性超声医学影像在临床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