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艺术中“丑”的美学价值

2017-04-07 14:19黄开林吴逸帆
山西建筑 2017年17期
关键词:现代主义美学形式

黄开林 吴逸帆

(常州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0)



现代艺术中“丑”的美学价值

黄开林 吴逸帆

(常州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0)

通过对古典主义艺术和现代主义艺术的对比,将古典主义艺术秩序性定义为“美”,相对的把现代主义艺术中的无秩序性定义为“丑”,再通过分析和对比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及艺术特征,来强调现代主义艺术应该“美”与“丑”并存且同等重要。

古典主义,现代艺术,美学价值,时间轴

古典艺术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中形成了其固有的形式,这种固有的形式被人们视为“美”的象征;而现代艺术中形成的不同于古典艺术的形式,曾一度被视为不理性甚至于被认为是“丑”的象征。但在近现代的艺术设计中,古典艺术的“美”和现代艺术中的“丑”,都应该被接纳。

1 古典主义中的“美”和现代艺术中的“丑”

纵观西方艺术的发展历程,古典艺术占据了时间轴的很大一部分。由于古典艺术脱离了直接的物质生产活动,自始至终都处于精神生产领域,故具有某种比较灵活、自由的社会立场。在虚幻的理想性和纯粹的观念性面前,古典艺术呈现出传播形而上火种、追求永恒观念的高贵而神秘的“仪式化”活动的表征,其特质可以归纳为对真、善、美等肯定性价值的热烈追求和对物质文明的鄙视。自古典艺术萌芽时起,舒适和谐的“美”的形式就被奉为创作的基本法则,在这样法则的引导下,诞生了一批诸如菲迪亚斯、米开朗基罗、罗丹等伟大的雕塑家,达芬奇、拉斐尔、安格尔等伟大的画家,以及维特鲁威、阿尔伯蒂、帕拉第奥等伟大的建筑师(这里将建筑归纳为艺术的范畴中),这些艺术巨人们创作出来的作品均具有精确的比例、严谨的结构以及完美的形式,这些也共同构成了古典艺术的外在表征的一部分。古典艺术作为“把受必然律支配的苦难生活提升到幸福的自由王国”的调和介质,呈现出无可厚非的“美”的特质。

艺术进入19世纪后期后,面临着古典艺术从未遇到的困境——社会的严重分裂:主体与客体、个人与群体、感性与理性、自由与必然、本能与道德、艺术与社会处于一种新的对立状态中。人们对艺术提出了新的要求:艺术应展现人类生存和生活的现实经验,其中包含着人类真实的生存状态以及生活中所形成的矛盾、焦灼和绝望,这样,现代艺术重新成为批判性思考的武器。她试图破除和谐美的形式创造法则,表现新的经验内容,并将不完美、不和谐的“丑”引入形式律之中,“丑”堂而皇之地步入了主流艺术的殿堂。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丑”是与古典艺术“美”相对立的范畴审美,是一种对事物双重否定后的审美价值,形成了与传统认知中的“美”的不一样的本质内容,也形成了其特有的表现形式。对于“丑”的认知,我个人认同李斯托威尔对于“丑”的解释,他在他的《近代美学史评述》中描述到:“审美的对立面和反面,不是丑,而是审美上的冷淡,那种太单调、太平常、太陈腐或者太令人厌恶的东西,它们不能在我们的身上唤醒沉睡着的艺术的同情和形式欣赏的能力。丑的本身,是我们审美经验中的一个突出的特征。它不像陈腐的东西那样,不能感动我们或吸引我们的注意……”

2 现代艺术设计中对“美”与“丑”运用

当然,丑并不是现代主义的特有成分,传统艺术与美学也并不排斥丑,她们容许艺术形式在完满和谐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容纳某些不和谐的因素,以建立一种“动态的平衡”。根据西方马克思主义之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多尔诺的观点:就概念而言,艺术的外延和美的外延并不相同,艺术并不是美的代表,相反艺术有时候需要用丑来实现其自身,因此在艺术设计领域,“丑”作为各种禁忌的法则仍然存在。“丑”应被理解为对通常规则的侵越而不是对内在一致性的违背。相对于古典艺术而言,“丑”被认为是对粗野的无形式性和无结构性的定义,是不和谐的一种表述。现代艺术对于这种“丑”应该具有包容性,且应该成为现代艺术的一个实际的或潜在的契机。然而,丑在古典艺术中终归是作为配角存在的,发展到现代,西方的各式现代主义艺术都具有以反思的形式批判现实的趋势,古典形式观念已趋于破产。从某种意义上讲,展露矛盾与不和谐的“丑”的范畴成为了支配现代主义艺术的第一规律。

“丑”作为现代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引起了建筑界的关注。建筑仅仅需要“美”,只有“美”的建筑才有意义,建筑的本质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既有的文化价值受到怀疑。以“解构主义”为例,“解构主义”这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20世纪建筑发展的激进流派,架构起了寄于建筑乌托邦理想之上的新的理论框架,而这理论框架中蕴涵着对建筑观念和美学思想巨大而深刻的变革。解构主义以褒扬的口吻宣传了思想比形式重要这样一种价值,同时还从反造型和反美学的角度张扬了另一些价值观,比如错置比秩序重要,差异比同质重要,残破比完整重要,丑陋狂怪比优美和谐重要,过程比结局重要等。从这个意义上看,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异变在建筑界也得到了响应,并反过来对西方当代美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虽然随着世界的多极化趋向以及现代人意识形态层面的转变,受理性意识统治的区域被非理性的审美意识大举进入,“丑”已不再仅仅作为“美”的陪衬存在,唯“美”论不再构成美学主体,但这种转变仍受到方方面面的质疑。关于“美”与“丑”的争论仅作为一种审美的表象存在,单纯的以“美”“丑”为出发点建构美学理论是不成立的,现代艺术形式所做的是以批判性的思想瓦解异化世界的“整体性”与“秩序感”,展露其被掩盖的混乱事实与矛盾本质,“丑”与“美”,终究都是现代主义艺术的斗争武器。

[1] 黑格尔.美学(第1卷)[M].北京:商务艺术馆,1979.

[2] 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审美之维——马尔库塞美学论

著集[C].北京:三联书店,1989.

[3] Horkheimer,Adorno.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Z].1992(部分译本).

[4] Adorno.Aesthetic Theory[Z].1998(部分译本).

Aesthetic value of “ugliness” in modern art

Huang Kailin Wu Yifan

(CollegeofCivilBuildingEngineering,ChangzhouCollegeofIndustry,Changzhou213000,China)

Through comparing classicism art and modernism art, the paper defines classicism art order as “beauty”, and relatively defines modern art disorder as “ugliness”. It emphasizes the equal importance of “beauty” and “ugliness” in modern art by analyzing and comparing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classic art and modern art.

classicism, modern art, aesthetic value, time axis

1009-6825(2017)17-0217-02

2017-03-20

黄开林(1984- ),男,讲师; 吴逸帆,男,在读本科生

J05

A

猜你喜欢
现代主义美学形式
盘中的意式美学
外婆的美学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纯白美学
格特鲁德·斯泰因的现代主义多元阐释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妆”饰美学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