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地区传统民居建筑工艺挖掘与记录

2017-04-08 08:38
山西建筑 2017年11期
关键词:泥坯民居剪纸

张 淑 英

(辽宁工业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0)



辽西地区传统民居建筑工艺挖掘与记录

张 淑 英

(辽宁工业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0)

介绍了辽西地区传统民居的特点,论述了该地区民房建筑的建造工艺,并从墙体、地面铺装、土炕、门窗等方面,分析了该建筑的室内装饰风格,探讨了所用的建筑材料,有利于传统建筑的保护和发展。

传统建筑,墙体,土炕,建筑材料

随着经济和工业技术的发展,建筑装饰艺术成为一个宜居必须的需求。建筑装饰变成了人们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同时,随着城乡之间距离的缩短,信息的交流传递越来越快。城市和乡镇之间的审美情趣逐渐靠近。工业化的建筑材料带给乡镇的影响非常明显。我国传统的乡村乡土气息的传统建筑装饰工艺逐渐淡出人们视线,一些老匠人的手艺逐渐消失了,并无所传承,随之消失的是人文关怀。当人们意识到现代化建筑材料带给了人们环境污染时,传统建筑材料的应用才会显得如此的亲切和安全。到处是千篇一律的装饰材料,对传统彻底的颠覆,缺乏地域文化特色。因此,发掘,记录,传承民间传统建筑材料及其工艺显得尤其重要。现在以辽西地区民居建筑为例,发掘并记录一下传统建筑材料和工艺。

首先,民房一般讲究一点的人家都是在结婚时或者过年的时候要做吊顶,当时叫做“扎糊棚”,包含“扎”“糊”两种工艺。扎就含有绑扎的意思,绑扎顶棚的骨架取材以当地农作物高粱的秸秆。选取粗细均匀,整体通直的高粱秸秆,晾晒干透,过节处用刀刮磨光滑,用旧报纸条螺旋缠糊一遍,目的是在粘结报纸底层的时候粘结牢固。为了凹凸结合牢固,连接处做凹槽处理,并附以竹签做连接件固件。只有在整体框架和屋顶的梁架连接的时候,才会用到钉子。不用胶,安全环保。吊顶基材一般为旧报纸,或者旧书本报。胶结材料为面制的浆糊,反复裱糊几遍找平。如果节约一点的人家就直接用报纸做表面了,斑斑驳驳的报纸纹理和图案,别有一番风格。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则用白纸作为表面主材,裱糊完的效果整齐洁白。也有一种比较昂贵的面材:蜡花纸,类似于现代壁纸,纸基上印刷各种连续纹样的图案,对花铺贴,整齐美观。在灯具位置一般都贴上红色剪纸的纹样,剪纸纹样的内容都是葫芦,桃子,蝙蝠等连续吉祥纹样,非常有民俗特色。因为有这些剪纸艺术技术结合在里面,因而,限制了裱糊工匠的人群,一般都是比较有点剪纸和绘画艺术的人才能做。所以,传承裱糊工艺到现在并不是一种普及技术,而是集中在少数匠人手里。随着这一代匠人的老去,并受到新兴工业建筑装饰材料的冲击,这种技艺将无所传承。

其次,室内墙体的装饰。民居一般建筑以砖石房子为主体,一是取材就地便利,另外原因是砖的价格相对比石材高,所以辽西的老房子都是石材砌筑居多,还有一种是泥坯为砌筑材料的房子。石材砌筑的房子表面抹泥坯找平,泥坯有两种作用,一是增加墙体的强度,另外是增加保温性能。泥坯墙最大的优点是冬暖夏凉,具有很好的保温性,就地取材,具有取材便利性。缺点是本身强度不够,易受刮擦破损。为了增加泥坯的强度,一般要在泥土中加入打碎的秸秆,叫做加瓤筋,以增加强度。这种墙面的基础上以白面浆糊做粘结剂,报纸基材找平,一般至少糊2层~3层报纸,墙面基本平整后报纸或者蜡花纸饰面。墙面装饰工程基本完工。也有在墙角或者拼接处粘贴剪纸的花芽子,盘长纹居多。在春节时期贴上民俗年画,一年一换,就形成了室内的民俗风。

地面铺装,较早的地面比较简陋,一般都是素土夯实,经过日常洒水扫地的过程后,板结成一体,日常保洁上有扬尘的缺点,若是洒水降尘的话,容易产生泥泞效果。因此,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人们开始用红砖铺地,红砖比较其他材料,铺就的地面透水性好,民居中洒水保洁时,因为透水快而不会产生泥泞;铺装简单,直接按照一定的纹理方式铺砌后,用沙子扫缝,打扫干净即可完工。另外因为砖规则的尺寸,铺地的方式有席纹,风车纹的铺砌方式,既平整又具有一定的装饰性。也会有一些民居采用水泥砂浆找平,表面用水泥擀压光面。这种做法的特点是,地面平整度好,但是透水性差,在日常洒水打扫过程中易积水。只能采用拖布工具处理。如今这种方式在现代商业空间中也经常看到,主要是借以表达空间中怀旧情愫。不过在施工工艺中增加了一道工序,在水泥表面施以环氧树脂,增加表面光泽度和清洁便利度。随着改革开放,农民工进城,增加了城市化的信息,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都极大的改观了居住的面貌,基本都接近城市化。铺地砖成为主流。

土炕的构成,以泥坯为结构材料,搭建土炕,具有冬暖夏凉的作用。而且一铺居民的土炕基本上就是一户住宅的冬季取暖器,作用等同于如今的地热系统。这个时代的土炕都是泥坯搭建。泥坯都是百姓自制,采取河边土,混入碎秸秆加筋。利用木制的磨具,拓制出来的。农村叫做脱坯。泥坯建造炕主体后,表面用同类泥找平。烧制干透即可,表面可以糊上旧牛皮纸或者报纸(为了不起尘土),再铺上席子。炕的搭建中最重要的是炕沿,不但对炕的边沿起到保护作用,也是对炕体收边的功能。炕沿的材料需要由一条整体通长的实木刨制而成,对木料的要求比较严格,要有一定的硬度,耐磨,要有一定的均匀度,好成型,要有一定的长度,保持整体性,如果炕的长度过大,炕沿就需要做两个部分连接。土炕表面铺的就是席子,受地域材料影响,南方地区都是以竹席、苇子席为主,辽西地区主产高粱,所以,辽西地区的炕席都是高粱秸秆编制成的席子。因而,当时的席匠也是一大匠人行业。

门窗式样式,门结构一般包括门框,门楣,门枕,门簪,门槛,门闩(栓)以及门扇。门框由两根实木立柱分列左右,与上横梁和下门槛形成框架,这就是门框。框下设置门枕,门枕上设置凹槽,承接门轴之用,春节的春联就是粘贴在这个位置。门框上部一般设置门簪,最简单的加工成方形或者花瓣形,最少两个,通常设置四枚,可以雕饰纹样,如果不做雕饰纹样,一般在春节的时候用来贴福字之用。在门框下的宽厚横木为门槛,是承接室内外的分界木。为了阻挡家禽等小动物的出入,门槛设置的都较高。后来门槛的高低成为一种文化和地位的象征。在门框之上的横木,即为门楣,普通人家就是作为贴对联横批之用,精致的人家可以做一些吉祥纹样雕饰做装饰。门扇都是实心木门,隔扇门的样式,设有裙板,抹头。有钱人家在裙板上也有绘画或雕花的装饰。有的在门扇边角安设看叶(金属护角,增强结构),也有在使用久了之后添加的。门扇上设置门栓,都是木制的锁门器具。较早的门扇都自带门轴,直接安置在门枕上。后来也采用合页连接开启。如今的民居也都是采用成品门替代,制作传统木门的工艺也都没有了传承,承载的传统文化也都随之逐渐削弱了。

一般民居的窗式都是支摘窗为主,入户门两侧槛窗,支摘窗,顾名思义,实木制作,以红色或蓝色的油漆饰面,窗户分上下两扇,根据通风和采光的需要,上部窗户可以支起,下部窗户可以随时摘下。窗棱的样式有步步锦,万字纹,风车纹,为了采光的效果,中央留有窗心,较早的时候都是采用纸糊,后来有了更透光的玻璃材质。在春节的时候,为了增加节日气氛和祈祷祝福,窗户上贴饰剪纸花纹,因此民间传统剪纸文化都是在这里承载传播的。都是传统吉祥纹样,题材丰富多彩。同时形成了辽西地区特色的民间剪纸文化。随着玻璃材料的普及使用,为了满足采光的需求,窗格子空间尽可能逐渐加大,在木窗制作中大量使用镶嵌玻璃的结构。如今取而代之的都是千篇一律的塑钢窗,传统窗户的文化几乎消失殆尽了。

如今,随着化工专业技术的发达,新的装饰材料层出不穷,随之而来的工业化装饰带给人们的负面效应:装修污染。工业材料释放的甲醛,苯,氡等等都是人类致命的有害物质。人们在深受其害之后,开始追溯无污染的田园空间。然而,现代人只能看到蛛丝马迹。

传统民居建筑的改变不仅仅是一种格局,一种生活习惯或者材料的更替那么简单。它连带的是一群组文化的,工艺的传承问题。其中包括木工工艺,瓦工工艺,裱糊工艺,剪纸工艺,甚至于雕刻工艺,漆工工艺,编织工艺。如果在建筑的变化中某种工艺文化不再采用,这些师徒传承的文化,没有记录传承,最终逐渐流失殆尽。

任何一项传统工艺材料,都是经过无数次总结,实验的结果。都凝结着匠人的智慧和结晶,我们提倡保护,记录,传承。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日本是现代化工业比较高的国家,但是他们仍然不忘记传统工艺的保护,昭和24年1月26日,日本奈良法隆寺的金堂建筑与壁画被烧毁,朝野一片哗然[1]。历史的教训都是要付出代价的,所以到1950年时就各种技术艺术保护法基础上修订了文化遗产保护法,1973年制定保护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法,1998年制定传统工艺士认定事业实施办法,把传统工艺技术列入其中,把对传统工艺的匠人从立法的高度去做传承保护之事[2]。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古建筑文化丰富,随着时代的变迁,受自然和人为原因的破坏,有些建筑也需要修复和保护,使之在现代文明的保护下更久的遗留下去。因此,我们强调传统的工艺传承还兼具着重大的历史使命。我们追溯原始,并不是想退回到旧时代,而是想呼吁如何在现代技术中保护和利用好传统工艺和原材料。让传统在传承中发扬光大,而不是断然的抛弃。坚持传统是一种美德,是一个民族屹立的重要因素。因为我们是一个文明古国,有深深的文化传承,在历史进程中若再丢弃已有的东西,将很可惜,应该继往开来,使文化沉淀越来越厚。我们在坚持传统的同时,不是僵化的传承,毕竟时过境迁,原始的材艺照搬照抄是不合事宜,历史的车轮终将是要向前发展的。要做到继承发扬,利用传统的材料、工艺,从而创造出更好,更理想的施工方法才是继承之道。而现在首先要做的是把即将遗失的找回来,保留住。

[1] [日]柳宗悦.日本的手工艺[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文化遗产保护法[Z].

Digging and recording of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building technology in western Liaoning district

Zhang Shuying

(LiaoningUniversityofIndustry,Jinzhou121000,China)

The paper introduces traditional residence features in western Liaoning district, discusses residential building technologies, analyzes its indoor decoration style from aspects of wall, ground surface paving, adobe sleeping platform and door and window, and explores building materials, which will be good for protecting and developing traditional building.

traditional building, wall, adobe sleeping platform, construction material

1009-6825(2017)11-0007-03

2017-02-09

张淑英(1976- ),女,副教授

TU241.5

A

猜你喜欢
泥坯民居剪纸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一条忍着不死的鱼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剪纸
梅青原陶艺雕塑作品
剪纸
剪纸
剪纸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