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童年经验对陶渊明人生体验生成的影响

2017-04-10 08:04李春艳
文学教育 2017年4期
关键词:陶渊明

内容摘要:陶渊明的诗文是他人生体验的再现。陶渊明以他不凡的智慧、独特的思维、细腻的情感诠释着他的人生,他把对人生的感悟、思考以朴实平淡的语言展现在世人面前。本文尝试从文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角度,通过挖掘作品和潜意识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分析他的人生经历再现陶渊明的内心世界,主要论述了陶渊明童年经验对他人生体验形成的影响。童年经验为他的整个人生定下了基调,并使他在战祸频繁、朝政败坏、生民涂炭的时代里选择了平淡宁静的田园生活。

关键词:陶渊明 童年经验 人生体验

童年是每个人一生中重要的发展时期。心理学研究认为,童年时期的体验在人一生的体验生成过程中影响很大。每个人的人生都要受到其童年形成的与自己、与别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影响,受到其童年时形成的“基本选择倾向”的影响。“童年体验”,即“童年经验”。“童年经验是指一个人在童年(包括从幼年到少年)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心理体验的总和,包括童年时的各种感受、印象、记忆、情感、知识、意志等”。[1]可以说,一个人的童年经验常常为他的整个人生定下了基调,对其个性、气质、人格、思维方式、能力、思想体系等的形成与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个作家、艺术家的童年经验会对他的创作具有深刻的影响,如英国小说家格雷安·葛林曾在《喜剧演员》中精辟地写道:“作家的前20年的人生就能涵盖他的全部经验。”

对于陶渊明的人生体验的生成,不可否认,童年经验对其影响很大。童年经验影响着他的性格、气质、人格的形成,影响着他的生活和创作,甚至可以说,在一定的程度上,他的创作的题材选择、情感基调、艺术风格等都被他的童年经验决定着。童年生活经历使陶渊明有了某种独特的心理感受,而后来人生经验的融入又加深强化了他的某种早期体验,生成一种对于世界的基本感受。陶渊明正是从自己的这种基本感受出发来选择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内容的,选择创作的生活面,捕捉某些独特的信息建构自己的作品世界的。

对陶渊明人生体验的生成影响较大的童年经历和童年经验有三点:父亲的去世,家境贫困和他所生活的优美环境。

一.家庭变故的打击

据记载,陶渊明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年)。在当时,他的家族因为是庶族寒门,并非是门阀士族,即便他的曾祖父陶侃被封长沙郡公,也被那些门阀士族们讥骂;他的祖父陶茂、父亲陶敏也做过太守,但都是不被重视。特别到了陶渊明父亲时代,他的家族境况就已开始没落了。所以陶渊明年幼时,家境衰微。到他八岁时,父亲去世。之后,他与母亲、妹妹,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父亲去世,是一个家庭的重大变故。对于一个人来说,特别是在成长早期,亲人的死亡常常是重要的客体的丧失。丧失不仅会给人带来悲伤,更重要的是,亲人的死亡使人有一种被抛弃感,与内心世界连接的客体的消失,会带来无助感。一个人在儿童时期的某一个时间内,亲人的死亡会给其带来儿童早期心理创伤,造成他的安全感、满足感和自我价值感的缺失,而且这种创伤性体验会对其性格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还会影响他一生的心理状况和情感基调。

父亲的亡故对陶渊明的个性、思想的形成及其后来的创作都产生了影响。他不仅体验着失去父亲的悲伤情绪,而且这些经历使他童年时期的个性心理发展产生了社会化阻滞。父亲去世后,他与内心连接的客体(父亲)消失了,不仅缺乏父爱,还缺乏父亲的形象引导,缺乏与外界社会的交流、沟通的中介,阻断了他对社會的一些了解,与社会的交流和适应能力相对减弱。在古代,一个家庭的社会关系是以父亲为中心的,父亲对男孩的人际交往、社会化影响较大。陶渊明没有了父亲,没有了主要模仿学习的对象,使他社会化受阻,没有有效建立起与社会,特别是政治生活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虽然后来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可以模仿学习外祖父,但毕竟外祖父不能完全替代父亲。再者,陶渊明此时过的是一种寄人篱下的生活,必然社会化不能很好发展。

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社会政治生活、官场的接纳和磨合,陶渊明没有父亲引导其建立对政治生活、官场的全面认识,形成自己理想与政治生活、官场的有效结合的观念,就很难使自己能够面对复杂的政治生活并能够实现“大济苍生”的“猛志”。青少年时期,看到官场的黑暗和腐败,看到社会的动荡不安,他感到没有安全感,形成了厌恶和疏离的态度。因此,他当时对社会和官场的早期看法影响了他成年后对社会和官场的看法,使他青年时期生活在仕与隐的矛盾和痛苦之中:一方面为了实现人生理想和谋生,增加家庭经济收入,他不得不走向官场,另一方面自己不能很好地面对当时那样的社会环境,融入官场,在这种矛盾中,他痛苦着,不知怎么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他出仕,辞官,又出仕,又辞官,反复了五次。对于官场的不适应,使他无法持久地任职。在与黑暗社会的融合中,他的感受和体验日益强烈,原有的心理得到强化和提升,形成了深刻的新体验,最终影响他选择了归隐。如果不是这种基本的感受和体验的存在,他有可能不会选择归隐。

父亲的去世,对陶渊明的影响是内在而深刻的,其个性心理发展中的社会化部分受到了阻滞,使他具有独特的敏感和体验,造就了他与众不同的心理结构,以及价值信念结构,他一生的体验都要经过这个结构的过滤和折光。现代学者朱建军在《大儒常无父》中写道:“那些文化巨人们幼年的家庭环境,必定对他们的性格形成有影响,他们的性格必定对他们的思想有影响,而这些影响必定会对他们所塑造的文化有影响……”[2]因此,对陶渊明的童年经历和家庭环境的研究非常重要,由此我们就可以深入了解陶渊明诗文中所表现出的人生体验了。

陶渊明的父亲去世后,他的外祖父孟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是对其父亲去世所造成的缺失的补偿。孟嘉当代名士,学识渊博、才思敏捷、潇洒儒雅,热爱自然,喜欢读书,也喜欢喝酒,即使喝过了量也不会失态,而且往往会借着酒兴抒发情怀,好似旁若无人。而这些特质和特点,在陶渊明的个性、修养中也非常突出,其确有外祖父的遗风。

二.贫困生活的磨练

陶渊明父亲在世时,家境虽不太殷实富裕,但还能维持。父亲去世后,他家的生活就陷入了困境。常常处于缺吃少穿的境地,天寒地冻时没有棉衣,只能穿着葛布单衣。这样的童年经验对于陶渊明是刻骨铭心的,对其以后的生活及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他在诗文中多次提到童年时期这方面的感受和体验。《与子俨等疏》文中写道:“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自余为人,逢运之贫”(《自祭文》),“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有会而作并序》)。颜延之也在《陶徵士诔》中说陶渊明“少而贫病”。物质生活的贫乏培养了陶渊明刚毅、热爱劳动、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品质和精神。童年时期他贫困生活的经历,使他敢于面对物质的贫乏,这是他能够最终坦然面对归隐,接受田园生活的原因之一。如果没有童年的这方面的经历和体验,他就可能不会选择归隐,也不能够承受归隐后贫困的田园生活,就不会有他日后诗歌中的积极基调。童年的贫困生活并没有使陶渊明走向自卑,而是在这种生活的修炼中,他不断感受和思考,形成了自己的人生体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

童年时期,陶渊明就养成了不计较物质享受,不羡慕荣华富贵的本性。虽然陶渊明的物质生活非常贫乏,但他的精神生活却非常富有、充实,他把自己的许多人生快乐构建于“琴书”之上。这无异为他日后的走向归隐奠定了基础。《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写道:“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可见他这种童年的快乐体验影响着他后来对人生方向的选择,特别是后来他那种安贫乐道,躬耕于田园,赋诗作文的生活方式的选择。当在大社会中,追求不到自己的理想生活方式时,他宁愿选择童年的那种幸福和充实的生活方式。

陶渊明喜爱阅读,深受所读之书对他的影响和熏陶。在外祖父家里生活时,外祖父家里的藏书较多。他不仅在这里读了当时受推崇的《老子》、《庄子》等书,而且还自学了受冷落的儒家经典这样被称之为“异书”的书籍。在他对当时时代思想、价值观的理解基础上,以及因家庭环境的影响而造成的经验和体验上,使陶渊明既接受了儒家的积极的入世思想,又追求道家清静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这两种不同的思想同时衍生出了陶渊明“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人生志趣和倾向。

三.自然环境的陶冶

“陶渊明……浔阳柴桑人也”。[3]古人所云的浔阳柴桑,即江西九江西南的地方。那里南面庐山,北临长江,东南临鄱阳湖,东面是鄱阳湖湖口。山水之美,在后人文献中多有反映。大自然有神奇的功效,山水天籁所焕发的自然气韵对世人欲望会产生必然的消解,对百转千回的愁肠也是安慰的灵药。陶渊明生活在这样一个山美水美、奇秀甲天下的自然环境中,享受着大自然带给他的情趣和宁静,体验着大自然对人心灵世界的净化和陶冶,在这里他找到了独特的体验。

优美的环境,大自然的钟灵毓秀,唤醒了陶渊明的山水审美意识,培养了他对山水田园的浓厚感情,孕育了他对自由的追求,造就了他的诗情和性格。白居易对此亦颇有感触,认为是浔阳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奇异的山水风光陶冶了陶渊明高玄的文思。他在《题浔阳楼》中说:“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今朝登此楼,有以知其然。大江寒见底,匡山青依天。深夜鹏浦月,平旦炉烽烟。清辉与灵气,日夕共文篇。”

童年时的陶渊明,虽然父亲早世,家境贫困,寄人篱下,有着深刻的痛苦体验,使他感受了现实的残酷和生活的无助,但大自然神奇的力量补偿了他童年的一部分缺失。他童年的快乐来源之一是欣赏和体验大自然的美。陶渊明曾经说道:“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与子俨等疏》)在他心中一直有一个自然之家。这是他心灵的又一个栖息地。童年时,他和小伙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自由地玩耍,找到了自由、快乐。少年时,与朋友在树下放松地读书,或独自在月下徘徊。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他的心自由飞翔,找到了另一个可以给他心灵供养的地方。每当他疲惫、失落时,他就会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心灵的宁静和安谧。在这里,他找到了生命存在的理由,找到了他的位置和方向,享受到了无拘无束,自由放任的快乐体验。在自然的怀抱中,他感受到了喜悦之情,陶冶了性情,而且心灵得到了片刻的平静和自由,感到自己就是“羲皇上人”,达到人生又一境界。这种童年的快乐体验深深地扎根于陶渊明的心中。童年的这种体验影响了陶渊明的生命历程,影响了他的人生选择。成年后,他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田园的抒写以致选择归隐,很大一部分源于童年时期的这种独特体验。

大自然的真、美在他的心靈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故乡的山水草木,在他的生命中难以忘却与割舍。故乡不仅是他安身立命的家园,更是他生命体验的精神家园。他在进入仕途后,复杂的社会与黑暗的官场使他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是天真、率性的陶渊明无法从容应对的,因此他的内心有了激烈的冲突,而冲突所导致的痛苦使他更加思念家乡的山山水水。对于家乡的早期体验使他认识到,田园生活才是他最需要,是他愿意接受和付出的,而且在那里生活,他感到的是自由、放松、愉悦。因此,在进入仕途的这几年里,他在诗中不停地抒写、讴歌大自然。在《归园田居》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在《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也写道:“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正是童年时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和独特体验,促使他有了这样的情感和诗句,这可以说是“源于青少年时代之真实的挽留和现实生活虚象的抵触”[4]。

当然,对于陶渊明的体验生成还有很多影响因素,即使是童年经验也有很多。不过从以上三个方面分析,基本上能够涵盖陶渊明人生体验的主要内容和主导方向。在他中后期的人生中,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经历的增加和经验的积累,他的人生体验也不断地得到丰富、充实、提升、总结、积淀,他的人生体验更深刻、更广泛、更充满哲理和诗意了。在物与事的感召下,他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喷薄而出,形成了一篇篇貌似平淡实则幽深的诗文,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施淑枝.陶渊明及其作品研究.台湾台中:国彰出版社,1986.

[2]郭延礼主编.郑训佐,李剑锋.中国文学精神——魏晋南北朝卷.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3]叶嘉莹.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4]邓魁英、韩兆琦.汉魏南北朝诗选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

[5]袁行霈、罗宗强.中国文学史(第二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叶嘉莹.好诗共欣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8]王守华、赵山、吴进仁.汉魏六朝诗一百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9]逯钦立.陶渊明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

[10]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

[11]王国维.人间词话.北京:中华书局,1955.

[1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3]金元浦、满兴远.文艺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注 释

[1]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页92

[2]朱建军.《中国的人心与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学分析》.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页81

[3]唐满先.陶渊明集浅注.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0.页7、8

[4]曲言.青少年时代的人生体验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博客网:曲言杂谈.2007年11月21

(作者介绍:李春艳,宁夏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是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

猜你喜欢
陶渊明
陶渊明以诗劝后生
陶渊明的学习方法
陶渊明的小脾气
SEALS OF APPROVAL
陶渊明失败了
陶渊明:回归一方庭院,许你一世悠然
贫而无谄的陶渊明
另一面
一部承前启后的陶渊明研究著作
陶渊明的“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