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剧《随黄公望游富春山》原创音乐之美

2017-04-10 20:00魏晋涵
艺海 2017年3期

魏晋涵

〔摘 要〕诗剧场作品《随黄公望游富春山》是国内青年导演陈思安根据著名诗人翟永明同名长诗改编的诗剧。在该剧中,现代派实验音乐人冯昊运用“采样拼贴”的创作手法创作的原创音乐起到推动情节发展、完善剧情结构、凸显艺术魅力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诗歌剧 原创音乐 采样拼贴 《随黄公望游富春山》

诗歌剧《随黄公望游富春山》是国内青年导演陈思安根据著名诗人翟永明同名长诗改编的剧场作品。该剧自2014年首演,加之次年的复排版、今年夏天的两岸小剧场艺术节版及11月在国家话剧院小剧场的演出,已多次走上舞台。原作者翟永明的长诗是一首广受好评的作品,也是诗人名声大噪的“后”成名作,长诗字里行间透出诗歌本身的情趣意味,但当诗歌被改编为话剧,其风格与含义的理解则不是那么直白,得益于该剧的几段配乐,如醍醐灌顶般为观众了解诗剧本身打开了大门。

一、实验音乐与现代诗歌剧的碰撞

该剧的原创音乐作者冯昊是一位新生代实验音乐人,同时也是一位国内少有的纯粹做Plunder Phonics的作曲家。Plunder Phonics,翻译为“采样拼贴”,是1985年才被加拿大艺术家John Oswald提出和正式定性的音乐创作风格,属于专业实验音乐领域中具体音乐的一种类型。所谓“采样拼贴”,即是采录下现实中存在的音响效果,通过重新组合、自由拼贴的方式创作成为一首新的音乐作品。“从电子音乐诞生之初,拼贴手法就一直伴随着电子音乐发展和创作过程之中,至今拼贴手法作为最基础的音响剪接手段,仍然是电子音乐创作中不可缺少的技法之一。”[1]早在20世纪初期,德国作曲家兴德米特在他的作品《室内乐队曲》中引用了现代的狐步舞曲和警报器噪音效果,在当时被认为是具有未来主义音乐的特征[2],所以“采样拼贴”也是一种被诩为“来自未来的音乐”的创作手法。常用的拼贴手法有两大类,一类为乐器声采样:如在一段乐器旋律中拼贴进其它乐器音效;另一类为非乐音采样,也可以作为拼贴的元素加入到旋律中去。如,日本当代作曲家坂本龙一在《森林交响曲》的配乐中,采用了蝉鸣、鸟叫、水滴等整个真实森林中的声音采样作为旋律背景。在现当代音乐,特别是律动强的应用型音乐,如EDM、Hip-pop中,采样拼贴的创作手法得到非常频繁的运用,如果说旋律本身是一件秀美华服,那多种多样的采样便是华服上刺绣的凤腾图案。作为整体音乐的一部分,采样的使用丰富了音乐元素,发掘出作曲家们用音乐表达情感的更多可能性。

然而,这样具有现代感的创作风格会如何与温柔的诗句和古意的画卷相结合呢?实际上,原诗作者翟永明已经在对诗歌的自我解读中道出了原委,全诗共三十节,“诗人频繁地往返于当下与过去之间,出入于现实与画卷内外”、“串联起当代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蒙太奇画面。”[3]这里所提到的“串联”、“蒙太奇”式的写作手法,与采样拼贴的创作手法如出一辙。作为为戏剧服务的配乐,原创音乐者冯氏的创作起到了完善剧情结构与辅助剧情发展的作用。

二、拼贴下的艺术美

1、无调的宣叙与小调的忧郁。整部剧中反复出现的诗人的独白“我亦将老”,在开场时结合舞台上宣纸交叉重叠、身着黑衣的舞者身型轻盈的舞蹈,此时的配乐中上方高音以小二度的方式奏出了一种诡异的不协和感。紧接着,在一阵风声音效中,红衣女诗人缓缓走上舞台,音乐逐渐变成了忧郁却悦耳的小调式,并加入了弹拨乐器音色,以分解肢体的形式在旋律下方缓缓奏响,并一直持续。作曲家没有一直沉浸在无调性音乐的循环里,而是加入这段如歌如诉的忧郁小调,伴随着诗句拉开了《富春山居图》这幅从未见过的画卷。

2、一幅从未见过的画卷。该剧的第二部分,在男舞者的一段念白后,舞者们褪去长衫,逐个由舞台四方走上来,配合着这段现代舞的背景音乐便是作曲家命名的音乐之一——《一幅从未见过的画卷》。令人惊奇和惊喜的是,在舞台表现时,这段音乐有了一段主旋律——由女演员表演的说唱。女演员一边念白,一边随音乐踱步。音乐由浅入深,慢慢加入进层层叠叠的音效,围绕着上方始终存在的弹拨乐,奏出爬楼梯似的渐进感;中段再以漂亮的传统乐器旋律拼贴进具有金属感的、由作者经过精心调制的、类似钢琴的合成音色,使音乐在丝竹之音的温婉中,增添了流动并充满现代感的气息。与此同时,在接下来的第二首命名音乐《读图时代》一章中,音乐又随即刻画出一幅现实而残酷的画面:配乐以噪声采样拼贴进中国鼓音色为主要的音乐元素,加上钢琴音色时隐时现的奏出不协和旋律,给人以诡异、阴郁之感。鼓声的低沉、平稳、有序,钢琴的阴柔、尖锐、多变,两者交融呈现,一阴一阳,强烈的对比中产生了强烈的冲突。这两段音乐的配合,大大增强了剧情的艺术张力,使舞台效果达到了白热化。

3、血红色的舞台。在剧中段,最令人震撼地一幕來源于批判现当代社会中出现的“漠然”的现实情况:鲜红的灯束将舞台染得发烫,身着黑色短衫的女舞者无力的瘫倒在舞台之上。从她身边面无表情走过的演员扮演着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们,漠然的看着她,似乎是在考虑“扶与不扶”的重大难题。伴着女诗人的低吟浅唱,配乐响起了一段纯粹的非乐音采样拼贴:以嘈杂的工业施工声作为背景铺垫,参杂进微弱的鸟鸣以及远方似有似无的钟声,凸显出闹市的繁华无奈与诗人心中对自然宁静的向往。这段配乐循环往复,以强到弱,最后逐渐淡出。

4、早逝的女孩。诗歌剧的末尾,对早逝女孩这一章节的刻画中,音乐以风笛音色作为主旋律,打破之前配乐一贯以来的诡异和消沉感,出现了具有“希望感”的旋律。空灵幽扬的乐器声奏出纯四度音程,这是整个配乐当中出现的第一段、也是唯一一段包含极和谐旋律音程的片段,然而这样的协和感仅仅出现十秒左右就被弹拨乐器奏出的又一段诡异的旋律所覆盖,退居到背景,音乐最终打破希望,重新归入沉寂。早逝女孩的故事出现在原诗中第十九节,刻画的主人翁是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熟识的、因抑郁症自杀的艺术家。诗人将生活体验结合到了诗歌中,而作曲家用先扬后抑的创作手法,贴切地表现出了诗人对朋友的追忆与早逝的遗憾。

三、以乐述情的思考

作为诗歌改编的剧场作品,《随黄公望游富春山》选取了非常多样化的艺术形式来为戏剧服务,其中包括肢体表演、影像、装置以及实验音乐融合诗歌意境进行了表达,使诗歌剧场这一艺术形式得到了完善的诠释。剧中出彩的几段配乐,不论是无调性旋律所带来的诡异氛围,还是小调性旋律透露出的忧郁惆怅;不论是现代电子音效所营造出来的摩登感,还是传统乐器音色传递出来的怀旧情怀;不论是简单的几段间奏,还是基于拼贴艺术下创作的两首完整乐曲,作曲家都紧紧抓住了诗歌剧本身“游走于虚幻与现实之间”的特点,在音乐层面上为该剧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代实验音乐虽然普遍模糊调性、泛调性、多调性、无调性,往往让听众抓不住旋律,在听感体验方面与古典音乐及所谓的高雅音乐相比,接受度也相对较低。但是,实验音乐的创作为音乐的表达打开了新的视野与窗口,发掘出乐器音与非乐器音全新的演绎手法和技巧,形成多样化的听觉风格和体验,作为21世纪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创作手法,实验音乐与相关姊妹艺术的结合还有许多可能性值得我们去探讨。诗歌剧《随黄公望游富春山》中原创音乐的成功,也可以成为一个提供让更多观众对现代实验音乐创作关注和认同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邹小雨.电子音乐的历史.现在.未来[D].西南大学,2009.

[2]周云婷.从声音的拼贴与塑造看具体音乐与合成电子音乐的殊途与同归[D].上海音乐学院,2011.

[3]翟永明.随黄公望游富春山[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4]唐春兰.从日常逃离,向古典遁去:翟永明近年诗歌创作的思维向度[J].山花,2016(4).

[5]冯勇.21世纪音乐发展的新现象及其特征[J].音乐天地,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