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职英语课程建设探讨

2017-04-10 12:13史小平
文学教育 2017年4期
关键词:双一流理论价值

内容摘要:高职英语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作为一项教学改革,高职英语课程的建设不仅涉及到课程理论的选择与运用,而且也涉及到这些理论指导下的建设实践以及对其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价值总结与归纳。因此,本文结合具体的案例,对“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职英语课程建设的理论、实践、价值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与说明。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背景 高职英语课程建设 理论 实践 价值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探讨高职课程的建设理论、实践与价值问题,既是深入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然,也是高职英语课程重构的发展契机。众所周知,高职英语课程的构建是一个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而这种理论指导的课程构建实践又势必会在未来高职课程建设的重构中表现出一定的价值。因此,本文把融入教育教学背景的课程建设、理论与价值的探讨合三为一进行整体性的说明,以其引起职业教育研究者和课程研究者的关注。

一.课程理论的选择

对于“课程”内涵的理解是选择课程建设的理论前提。因此,在这一部分的说明中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课程”内涵的争辩

课程的内涵在研究者彼此的争论中发展:把课程理解成为学习方案或具体的学习科目,是我国教育理论界及广大教师最为熟悉的课程定义,也是最普偏、最传统、最一般的课程含义。[1]此外还有研究者把课程理解为学生、学习内容与教学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交互作用之后所产生的经验历程与实际结果。[2]甚至有的研究者。例如吴杰就认为,所谓的课程是指一定学科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进程。这个进程有量和质方面的要求,它也泛指各级各类学校某级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课程内涵的争辩表明了一个这样的事实,课程在学生的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其表现出来的作用、意义也就会有所不同。因此,对于如何选择“课程”的内涵,似乎没有如何根据这些理论去探讨如何构建高职英语教学所需要的课程体系更为重要。所以,这里不对“课程”的内涵再进行探讨,而是概括其内涵的争辩分析后边课程构建所需要的理论选择问题。

2.课程建设的多维理论选择

课程内涵的争辩,对高职英语教学所需要的课程体系的建设实践提出这样的理论需求:课程体系的建设应该与其内涵的争辩一样也要坚持多维化的理论选择。只有不同理论与不同的课程内涵相互匹配才有可能建设出更符合高职英语教学需求的课程体系。

首先,“以人为本”的课程构建理论。既然课程是学习方案或具体的学习科目,那么高职英语课程的建设就应该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其理由如下:

理由一:“以人为本”的核心含义所决定。以人为本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论,对其基本的内涵有研究者进行过如下的总结:从人的特性出发,基于人的发展,根据人的本性而开展的教学管理方式即为以人为本的管理。[3]如何理解“人”及探究人的需求就成了以人为本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根据高职英语教学的实践,“以人为本”应该包括这样的三类人,即,任课教师的教学需求,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课程研究者的改革需求。只有满足了这三类人的需求,高职英语课堂的建设才能符合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学生的需求而言,更要对其进行详细地区分。无论是学生为了获取工作机会而产生的就业学习需求,还是学生为了拓展自己的学习而产生的继续求学的需求,高职的英语课程都要尽量满足。特别是对于那些有教研需求的学生而言,英语需求,既是他们的学习动力,也是他们获取求学机会的前提。

理由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课程构建理论。这是针对把“课程”理解为“学生、学习内容与教学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交互作用之后所产生的經验历程与实际结果”这一观点而言的课程建设策略。众所周知,对于这个观点还可以进行更加简洁的概括,即,所谓的课程就是学习者的个性化体验。因此,作为一种个性化的学习体验,课程的建设就需要成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媒介。否则,没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是不可能在学习中产生与众不同的学习体验的。所以,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渗透于学生的体验之中。

理由三:“校企协作”的课程建设理论。校企协作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职业院校与企业的相互合作,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实训性课程得到培养,而且还可以通过实训课程与理论课程的相互协调促进职业知识的学习。校企协作的关键有两点:第一点,职业院校与企业如何协作。在目前这一阶段里,职业院校负责招生与培训理论课程,而企业主人负责实践课程的培养。第二点,校企协作中的信息反馈。既然是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那么学校与企业之间就应该有彼此的信息反馈。通过这些反馈,学校可以及时地调整相关的课程建设;而企业则可以及时获取相关的急需性人才。但是,无论是上述哪种反馈信息作用的实现都要通过高职英语课程建设的途径来实现。

二.课程构建的实践

高职英语课堂建设的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并重的实践、课程资源开发与课程体系的拓展、课程评估与课程重构的课程改革等。

1.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并重的实践

在传统的高职英语课程建设实践中,高职英语的显性课程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随着课程理论研究的深入,高职英语隐性课程的研究逐渐出现于高职英语课程建设的实践之中。隐性课程从无到有的实践,使目前的高职英语课程建设出现了两者并重的具体局面。

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建设高职英语隐性课程,既是传统英语课程体系的完善,也是拓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职业能力的具体途径。因为,高职英语隐性课程可以分成如下五大类:校园文化类隐性课程、讲座报告类隐性课程、比赛竞赛类隐性课程、实训实习类隐性课程、网络资源类隐性课程等。[4]例如,对于实训实习类隐性课程的优点有研究者这样总结:它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英语工作场景,让学生有机会操练学到的知识,检测学习成果,还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为学生积累工作经验。[5]

2.课程资源开发与课程体系的拓展

高职英语课程的建设还应该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课程体系的拓展融为一体。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建设一些高效的高职英语课程;通过对传统课程体系的拓展则又可以丰富传统的英语课程体系。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课程体系拓展的前提。

课程资源是指所谓的高职课程资源,是指在高职课程活动中,能够被开发利用的、有利于实现高职教育目的的各种要素的总和。[6]课程资源的开发方法主要有三个,特别是拓展法更为引人注目。因为,拓展是一种继承与创新并存的资源开发方法。即,拓展是按照一定的准则目标对已存在的课程内容资源从形式、内容或功能进行开拓、进行扩展的方法。[7]因此,它非常适合职业院校的英语任课教师思考与从事英语课程的资源开发实践。

3.课程评估与课程重构的课程改革

虽然高职英语课程建设是一项非常注重理论指导的实践,但难免会因为课程建设的复杂性与职业教育教学环境的复杂化而导致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建设错误。因此,作为一项教学改革实践,课程建设需要一定的评估。然后根据这些评估反馈的客观依据进行现有课程体系的重构。但是,为了保证评估的客观化、科学化,以及高职英语课程开发实践的持续性,课程评估的标准与课程的重构都应该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

三.理论选择与构建实践的价值探讨

下边结合上边的叙述,对有关高职英语课程的理论选择与建设实践的具体影响或者其实践的价值进行如下的评析

1.基础理论的拓展

在此所论及的高职英语课程建设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的内容是课程理论。例如上边提到的有着“课程”内涵的探讨。从“教学科目”到“学生学习体验”再到“有计划的教学进程”都在表明有关“课程”研究的基础理论始终处于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之中。第二个方面的内容是教育教学基础理论的发展。无论是“以人为本”还是“校企协作”;无论是“工匠精神”,还是“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以及“职业能力”的探讨,都在其自身的发展反思着目前高职英语课程体系的建设实践。所以说,基础理论的拓展是目前高职英语课程建设实践及理论研究的重要价值之一。

2.教学理论的参与

课程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媒介之一,这就正如教材与课程的关系一样,如果没有教材作为课程的媒介,那么课程的内容也就无法出现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因此,反思教材的建设,必然要基于教育教学的理论。高职英语课程的建设也需要高职英语教育教学的理论参与,而且这种参与也在呈现出逐步扩大化的趋势。无论是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还是教学的评估理论的更新,所有的教育教學理论都会对课程的建设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因此,课程理论的参与可以被视作是高职英语课程建设理论选择与具有建设实践的价值之一。

3.专业理论的指导

课程建设是项专业性很强的实践,它需要有专业的理论指导。无论是上边提到的有关“课程”内涵的探索,还是最近有着课程资源开发、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并重的具体建设实践,都表现出了课程建设指导理论的专业性。因为,这些有关课程的研究,几乎都是以“课程”为独有的研究对象,其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对课程建设及其规律性的挖掘,其相关的结论都是与当今职业教育的环境相互吻合的。因此,专业化的理论指导,既可以看作是课程理论研究的价值所在,也可以看作是课程建设具体实践价值的客观表现。

总之,“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职英语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的实践,它不仅涉及到课程建设理论的研究,而且也涉及到在其理论指导下的具体实践,甚至是对其理论研究与建设实践价值的总结与归纳。

参考文献

[1][2]于博瀛,史光孝.外语隐性课程的审视与再思考[J].外语电化教学.2012(01)

[3]毛艺林.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管理理念及其践行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4(12)

[4][5]郝俊杰.高职英语隐性课程体系构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03)

[6][7]石兰萍,成丙炎.高职课程资源开发:内涵、原则与方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6)

(作者介绍:史小平,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双一流理论价值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