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资源在探究式语文学习中的辩证利用

2017-04-10 08:44马志伦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了解异同核实

马志伦

内容摘要:探究式语文学习,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探究的过程也就是对问题的发现、求证、对比和思索的过程。虽说对此的探究,还只能说是初步的、浅显的,但至少理解了隐含其中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就此养成探究的习惯,这是自主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

关键词:了解 核实 印证 比对 拓展 异同 反思

贾平凹的《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上海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回忆往昔的读书生活,说了不少要好好读书的道理:“兄读中国的庄子,太白,东坡诗文,读外国的泰戈尔,川端康成,海明威之文,便至今于起灭转接之间不可测识。说来,还是兄读书太少,悟觉浅薄啊!”例举印度的泰戈尔,日本的川端康成,美国的海明威几位作家可以理解,因为三位作家都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然而在诸多的中国古代作家中为何独举庄周、李白和苏轼三位?当我提出这一疑问时,不少学生面面相觑,不知所以。看来这是一个可以探究的问题。

探究的手段和途径,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相比以前寻找纸质材料进行研究的困难,网络资源打开了查閱的方便之门。具体步骤就是:

1.了解。有关庄周的历史记载不多,《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便派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答应让他出任楚相。庄周笑着对楚国的使臣说:“千金,确是厚礼;卿相,又是尊位。您难道未见用于祭祀天地的牛吗?喂养它多年,给它穿上绣花的绸缎,然后牵进太庙去当祭品,这时,即使它想做一孤独的小猪,怎么能够办得到呢?您赶快离开,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小沟里身心愉快地游戏,也不愿被国君所束缚。我终身不做官,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心志愉快。”)

就是这些短短的记录,写出了庄周不想被名利束缚自己的思想和作为。庄周这样的思想和作为在李白和苏轼那里都能得到响应。《新唐书·李白传》:“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李白晚年爱好黄老之学,经牛渚矶来到姑孰,喜好离家游玩青山,并想在此地终老。)《宋史·苏轼传》:“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苏轼到了二十岁时,已精通经传历史,每天作文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不久读了《庄子》,感叹说:“我从前的有些见解,嘴里不能说清楚,现在看到这本书,真是说到我心里去了。”)

通过网络查看、收集相关资料,可知庄周、李白和苏轼三人在思想和作为方面有相通之处。

2.核实。《庄子》一书中记述了一个“庄子妻死,鼓盆而歌”的故事:“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的妻子去世了,他的朋友惠施前去吊唁。惠施来到庄子家,看见庄子正盘腿坐在蒲草编的垫子上,敲着瓦盆唱歌。惠施非常不解,责备他说:“你的妻子与你日夜相伴,为你生儿育女,身体都累坏了。现在死了,你不哭也就罢了,却在这里唱歌,不是太过分了吗?”庄子回答说:“你这样说就不对了。你知道吗?我的妻子刚死的时候我也很悲伤,可是后来想了想,也就释然了。想当初我的妻子本来就是没有生命的,不但没有生命,而且连形体都没有;不仅没有形体,甚至连气息也没有。后来恍惚间出现了气息,由气息逐渐产生了形体,由形体进而产生了生命。现在她死了,又由有生命的东西变回了无生命的东西,之后形体也将消散,气息也会泯灭,她就完全恢复到原先的样子。这样看来,人的生死就像是春夏秋冬四季交替一样,循环往复,没有穷尽。我妻死了,也正是沿着这一循环的道路,从一无所有的大房子中走出,又回归到她原来一无所有的大房子里面休息,而我却在这里为此号啕大哭,这不是不懂得大自然循环往复的道理吗?正因为如此,所以我停止了悲伤,不哭了。”)

苏轼的想法与庄周类似,《前赤壁赋》:“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你也知道江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实际上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存在阴晴圆缺,但终究也没有增减。如果从它们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变化;要是从它们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又羡慕它们什么呢?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了就成为景色,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永不衰竭,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能够同你共同享用。)

李白的作为和庄周相近,《新唐书·李白传》:“元和末,宣歙观察使范传正祭其冢,禁樵采。访后裔,惟二孙女嫁为民妻,进止仍有风范。”(元和末年,宣歙观察使范传正拜祭他的墓,并下令禁止在李白坟墓周围砍柴和放牧。范传正访问李白的后裔,只有两个孙女已嫁给平民做妻子,行为举止仍然保持着大家的风范。)

如果说苏轼的言语诠释了庄子“物质不灭”的道理,那么李白的做法就是实践了庄子“顺其自然”的思想,由此可见,庄周、李白和苏轼三人在思想和作为方面有相通之处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持有共同的人生哲学。

3.印证。虽然史书记录李白和苏轼受到庄周的影响只是片言只语,但我們从课内已经学过的李白和苏轼的作品中,可以证实这种影响是明显存在的。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和“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有相同之处。苏轼《前赤壁赋》中的:“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不正是向往道家仙境的写照吗?如此而言,庄周、李白和苏轼三人之间的思想和作为类似相近就不难理解了,皆出于对人生(生和死)有着通透的理解。也许三人的这种达观缘于其本身的仕途失意或不屑做官,但无论怎样,中国古代的许多优秀知识分子在不得不和世俗妥协的同时,确是时时在内心深处流露出那种对官场险恶莫测的厌弃,竭力要找回失去的自我并回归本我,从而体验生命的本真;另外也有大丈夫立德和立功不能,尚可立言,也算是不虚此生的传统思想的影响。

4.比对。然后在我们借助网络阅读贾平凹本人的作品之后,可以作出这样的推论:虽然我们不能说贾平凹偏爱庄周、李白和苏轼的作品,或推崇三者的为人,就肯定他信仰道家的思想,不过作者追求的人生境界(单纯、豁达和自然)确与道家(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的思想有暗合的一面。“这个社会,天下在振兴,民族在发奋,咱们不企图做官,以仕途之路作功于国家,但作为凡人百姓,咱们却只有读书习文才能有益于社会啊。”(《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而这样的思想也影响着作者的散文写作。“中国的汉族是一个大的民族,又是一个苦难的民族,她长期的封建专制,形成了民族的政治情结的潜意识。文学自然受其影响,便有了歌颂性的作品和揭露性的作品。歌颂性的历来受文人的鄙视,揭露性的则看做是一种责任和深刻,以至形成了一整套的审美标准,故推崇屈原,司马迁,杜甫,称之主流文学。”然而“伴随而行,几乎是平行的有另一种闲适的文学,其实是对主流文学的对抗和补充,阐述人生的感悟,抒发心臆,如苏轼,陶潜及至明清散文等,甚至包括李白。他们往往被称作‘仙,但绝不能入‘圣。……闲适是享受生活,幽思玄想,启迪心智。”对于自己:“我的好处是静默玄想,只觉得我得改变文学观了。……如果在分析人性中弥漫中国传统中天人合一的浑然之气,意象氤氲,那正是我新的兴趣所在。”(贾平凹《关于<病相报告>》)当然这种影响又与作者的人生阅历(经历和理解)有关:“我们常说智慧,智慧不是聪明,智慧是你人生阅历多了,能从生活里的一些小事上觉悟出一些道理来。这些体会虽小,慢慢积累,你就能透彻人生,贯通世事。而将这些觉悟大量地写到作品中去,作品的质感就有了,必然就深刻,一旦得意就可以忘形,不管它什么技巧不技巧了。”(贾平凹《对当今散文的一些看法·散文的杂文化》)

5.拓展。经过网络搜寻,推及当代作家当中,对贾平凹的写作思想和写作风格产生过极大影响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沈从文,另一个是孙犁。沈从文的散文,往往通过闲适清幽生活环境的描绘和自然朴素生活方式的表现,反映出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而孙犁的散文则常常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升华出人生的感慨,在让人从中悟出关于人生、社会和自然道理的同时,也给人以审美的享受。他们的散文应属“闲适文学”的一路,是贾平凹所欣赏的写作风格,当然作者的写作思想和写作风格并未完全拘束于他所“心有戚戚”的写作流派或某个大家,而是有更高一层的写作追求,即“作品内涵上境界上要现代,形式上要民族传统的味道”。(《答<齐鲁周刊>王晶问》)

兹举几例:(1)“这样,在街头上看一回人的风景,犹如读一本历史,一本哲学,你从此看问题,办事情,心胸就不那么窄了,目光就不那么短了,不会为蝇头小利去勾心斗角,不会因一时荣辱而狂妄和消沉,人既然如蚂蚁一样来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数十年里,该自在就自在吧,该潇洒就潇洒吧,各自完满自己的一段生命,就是生存的全部意义了。”(《看人》)(2)“把生与死看得过分严重是人的禀性,这禀性的表现出来就是所谓的感情,其实,这正是上天造人的阴谋处。识破这个阴谋的是那些哲学家,高人,真人,所以他们对死从容不迫。另外,对死没有恐惧的是那些糊里糊涂的人。最要命的是高不成低不就的人,他们最恐惧死,又最关心死,你说人来世上是旅游一趟的,旅游那么一遭就回去了,他就要问人是从哪儿来的又要回到哪儿去。道教来说死是乘云驾鹤去做仙了,佛教来说灵魂不生不死不来不往,死的只是躯体,唯物论讲师来说人来自泥土,最后又归于泥土。芸芸众生还是想不通,诅咒死而歌颂生,并且把产生的地方叫做‘子宫,好像他来人世之前是享受到皇帝的待遇的。既然死是人的最后归宿,既然寿的长短是闻道的迟早,既然闻道而死去的时候是一种解脱和幸福,对于死应该坦然。”(《说死》)(3)“奇石是上帝赐给我们的‘风月宝鉴,只记一句话:我不识世,世却识我。”(《秋色》)(4)“世界是阴与阳的构成,人在世上活着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会活的人,或者说取得成功的人,其实懂得了两个字:舍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为了保持我们的本真,没有被一时的浮华迷惑,声名太盛则又使我们失去了行动的自在。”(《舍得》)(5)“我不禁有了感慨:天地生物,可谓宽宏大量也,既有干又直又端的栋梁,也有干又弯又扭的歪材,充充盈盈,丰满着这个世界;治世之中,方可见直见弯,乱世之中,直不一定就是好,弯不一定就是不好;这弯榆正是弯得无用,便得了长寿,那路边直榆,也正是直得有用,反倒不知早已化了哪家灶里的灰烬?”(《弯榆杂感》)(6)“啊,荒凉的沙地上,有多少人来过,又有多少人知道过草呢?知道的只有骆驼,只有牧人;但骆驼不懂人语,不能言语,牧人能言,但不能写出以示天下。只有我记下此草;草可悲,草亦可幸也。”(《三边草》)

6.异同。所举几例文字虽有几分与庄、李、苏与沈、孙诸子作文相似的神韵,却已显示出作者自己的文风:“如果说到严格的现实主义,那我不是。也不该归之什么浪漫主义。我的主观色彩浓,喜欢意象的东西。”(《答<齐鲁周刊>王晶问》)

其实在贾平凹的作品里,既可以感覺到儒家的宽容仁爱,又可以嗅闻到道家的自然无为,还可以品味到佛学的因果循环,其中以老庄哲学的气息为最。有人认为贾平凹在对宇宙人生的观照中,反映出的是对道家文化的认同,借助于对神仙、鬼怪、道士、隐士、女人和水等意象建构来表现,形成了一个极具道家文化意蕴的意象世界。例如贾平凹的《废都》(长篇小说)等作品中的悲剧意识,就富有浓郁的道家色彩,这既是他创作的继续,又是他创作的转变,这种转变表现在对现实悲剧性的审视视角,从社会政治层面转向历史文化层面最终转向道家。

7.反思。需要指出的是,查寻阅览网上资料,虽然能够省掉不少时间和精力,但也不能全部“拿来”,尚需有自己的取舍,更应有自己的思考。比如庄子的《秋水》(节选)一文的思想以及启示,网上的结论:该文反映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及“逍遥无为”的人生观;有“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生有涯而知无涯”;“要谦虚,不能自满”等的启迪。其实,庄子的“相对主义”原本要阐述的是“是与非没有客观标准,是与非完全是相对的,因而是不能判定的”的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说,庄子的“相对主义”变成了虚无主义。范文澜说:战国末叶,争城夺地,机诈无穷,辩士说客,议论纷纭,庄子都看作狸子黄鼬子跳东跳西,蚊子牛虻子飞来飞去,不算作一回事。老子主张无为,目的在于有为、无不为,主张任自然,目的在于效法自然规律来治国、驭众、固位、保身。庄子以“物(人)不胜天”为中心思想,说无可奈何的叫做命,不可违离的叫做天。他把无为说成无是非,无成败,无梦醒,无生死,无空间、时间(“无古今”),一切归于无;把任自然说成弃绝人世,学做浑沌,不视不听不食不呼吸,回到无人类的世界里去。……他那种极端厌世悲观的思想和纵肆无边际的辩说,似乎要引导人们走到毁灭的路上去,郭象《庄子序》说“读了他的书,自己好象经过昆仑山,入太虚境,游惚恍庭的样子了”。荀子评庄子只见天不见人,是的,庄子完全失去了人对自然斗争的自信心。(《中国通史(第一册)》)

其实,语文学习中的探究并不神秘,探究的过程也就是对问题的发现、求证、对比和思索的过程,贾平凹谈读书例举庄周、李白和苏轼,一定有他个人的用心,虽说对此的探究,还只能说是初步的、浅显的,但至少理解了隐含其中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就此养成学生探究的习惯,这是自主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对于贾平凹与庄周、李白和苏轼之间存在的联系,尚可凭靠网络作进一步的探究,进而作出自己的判别。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9.

(作者单位:上海市五爱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了解异同核实
阅读理解精练精析
浅谈如何与中职学生做朋友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大陆和港澳台初中历史课标在中国文化史方面的异同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
好老师就该关爱学生
以家访提升班主任与学生谈话的有效性
中国2012年增速确认为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