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等教育滞胀的地方高校非优势学科转型发展研究

2017-04-10 18:32汪现义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24期
关键词:学科体育专业

摘要:高等教育滞胀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协调、不耦合的机理问题与现象,为破解高等教育滞胀和缓解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国家作出了“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重大决策。面对高等教育滞胀困境和转型机遇,以作为地方高校非优势学科的体育学科为例,确立了以实现“四个对接”为切入点的地方高校非优势学科转型发展目标。

关键词:地方高校;非优势学科;转型;体育

G642.3

一、地方高校体育学科转型发展背景

目前,在高等教育的投入、生产、产出过程中出现社会对较高层次教育人口需求急速增长,却出现大量毕业生失业;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个人教育成本不断增加,却出现教育质量下降、文凭贬值、就业危机等系列问题,从而形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协调、不耦合的机理问题与现象。[1]湖南师大彭云飞研究团队在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高等教育滞胀率研究》中把经济学领域的滞胀理论引入教育评估和学科评价,将这种病理现象和结构性矛盾称为“高等教育滞胀”。

体育学科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样面临滞胀困境。而且,体育学科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中还有其自身弱势,如专业特色不鲜明,大都没有硕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学位教师稀缺;体育专业学生文化基础偏差,就业率偏低;科学研究较弱,服务社会效果不明显。但另一方面,师范、理工、医学、农林等不同类型高校大部分都开设有体育专业本科教育,因此对体育学科转型进行研究又具有普遍意义。

二、地方高校体育学科面临的发展困境

(一)发展定位不明确,盲目按照惯性思维发展。

学科发展定位决定了学科发展方向和办学指导思想及策略,对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具有引领作用。同时,学科专业隶属于高校,它的发展定位必然受制于高校办学定位。目前,我国本科高校可分为研究型(985及多数211高校)、研究教学型(部分211及地方高水平大学)、教学研究型(拥有少量博士学位授权点高校)、教学型(普通高校)等几种发展定位,但相当数量的地方普通院校都提出建设“教学研究型或研究教学型”的发展目标,定位于培养“学术拔尖创新型人才”。体育学科作为高校的一部分,自然而然的也会把“学术型创新人才”作为培养目标,这样就偏离了体育学科应用性、实践性和直观性特征,导致学生理论知识认识肤浅、运动技能掌握不扎实、示范能力差、就业率不高等后果。在近年地方普通高校增设的体育专业中,以社会体育专业居多,它们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实习实践等都在模仿办学历史最长、经验相对成熟的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思维发展,更加剧了地方高校体育学科专业定位的不明确和同质化。

(二)学科专业无特色,招生就业难度逐年加大。

学科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高校树立品牌的核心。[2]地方高校体育学科一部分是在地方师专与其它院校合并进程中伴随着学校的升格而形成的本科教育,主要是体育教育专业;另一部分是伴随着高校的扩招而新增专业,以社会体育专业为主。历经扩招以来近20年的探索和发展,这些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在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等方面与老牌师范本科院校仍存在一定差距,社会体育等专业所培养的毕业生与地方体育行业产业和经济结构匹配度不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在生源上,相当多的体育考生是因为文化成绩差才开始接触运动训练,他们的文化基础薄弱,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水平不高,专业忠诚度比较低,更增加了综合素质提高的难度,导致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率持续偏低,形成了招生与就业间的恶性循环,如体育教育2010-2014连续五年被列为就业红牌警告专业,社会体育被列为2014年全国就业率较低的15个专业之一,运动训练则是被控制招生专业。

(三)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校企合作机制形同虚设。

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引导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3]:要“完成建立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建立学校、地方、行业、企业和社区共同参与合作办学、合作治理机制”等任务和目标。但在现行高校评估体系引导下,地方高校依然是将学术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强调学科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实践课程设置和学时比例不足,校企合作、政产学研用对接效果不明显。体育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不管是自身参与还是指导他人体育锻炼,实践和实操都是其鲜明特点,具有身体运动的直观性和体验性特征。体育学科目前“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毕业生理论学习难以深入,实践和动手操作技能偏弱,学校组织学生在校期间进入体育相关行业实践的机会极少,体育企事业单位更没有义务培养在校学生的职业技能,校企合作机制的不完善,造成体育企事业单位面临招不到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扎实职业技能的人才,而学生虽然拿到了本科毕业证书,却由于职业技能欠缺,存在就业困难。

(四)科研项目“重申报轻应用”,服务经济发展能力有限。

除传授知识和人才培养的核心功能外,高校的职能还包括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播、转化成果、学术交流等。[4]其中,“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是高校的活动,“服务社会”与社会分工中的高校职能比较接近,而且“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目的也是为“社会服务”。但在体育学科,所能申报和获批的课题和项目有限,科研经费严重不足,而且多是人文社科类研究,应用型科研力量不强,教师申报课题主要是为职称评审和绩效考核,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效果不明显,导致体育学科科学研究“重申报、轻研究、不实用”,服务行业和产业发展能力有限。要改变这种局面,体育行业必须改变“搞科研的不管实践,搞实践的不进行科学研究”两分离局面,着重加强高校体育教学和科研人员与健身俱乐部、中小学、社区和体育相关产业从业人员的双向交流互动,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发挥高校体育学科在体育行业、产业中的智库职能。

(五)师资队伍“重学历,轻能力”,教师实践指导能力不强。

教师的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的质量,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决定着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普通高校要想在当前高等教育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谋得一席之地,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设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是重要手段之一。[5]在地方普通高校体育学科师资队伍建设中,普遍存在“重学历、重理论”的现象,忽视了教师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解决体育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双师型”教师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显,它的发展方向与速度决定着高职教育未来的高度和广度。[6]但地方高校教师招聘信息都对体育学博士表现出浓厚兴趣,而且对他们的研究方向不作任何限制,导致这些高校引进了大量运动人体科学方向博士,而对体育专业本科教育发展关系更为密切的运动训练、体育人文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却很难引进,师资队伍建设走进了唯学历的怪圈和窘境。

三、地方高校体育学科转型发展目标——实现四个对接

(一)专业设置与行业产业需求对接

体育学科部分专业就业被红牌警告或被限制招生數量,表明体育学科本科教育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高校历经十多年的扩招逐步进入理性发展阶段,体育学科在专业设置上应立足区域体育事业发展,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学校实际,改变盲目上新专业、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的弊端。

2016年7月13日,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发布《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重点发展场馆服务业、竞赛表演业、健身休闲业、体育培训业、体育用品业等八大行业,并提出“注重人才培养,强化智力支撑”等五大保障措施,这也为体育专业学生就业提供了努力方向。因此,地方高校体育学科体育教育专业应继续以培养本地区中小学体育师资为主,社会体育、运动训练等专业可以将体育休闲与管理、体育保健与康复、健身指导与培训、场馆经营与开发等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专业设置与体育产业和行业企业需求对接,解决学生的就业难题。

(二)课程内容与岗位实际需求对接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在专业办学定位框架下,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措施。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专业实践,掌握就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素养,目前所出现的高等教育滞胀跟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不能马上应用于工作实践有很大关系,其根源就是课程内容与岗位实际需求的脱节。

体育学科应依据不同体育岗位对知识、素质、能力要求,适当降低基础知识和学科性课程学分,增加应用型知识和实践课程比例,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学生所学知识力求实用、够用、管用,改变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和实践能力偏弱的局面。体育学科还应结合行业现状更新教学内容,多采用应用型教材或“讲义型”教材进行教学,达到体育专业毕业生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在校期间基本掌握,紧跟时代发展,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的对接。

(三)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对接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地方本科高校提出了明确而又清晰的办学定位:转向现代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但目前的地方高校转型和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不但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还存在顶层设计与产业对接以及纵横向贯通层面的问题,学生虽然拿到了本科毕业证书,却由于职业技能的欠缺而不能胜任相关工作。

随着人们法制意识的增强和体育服务个性化需求的增多,体育行业从业人员正逐步实施执业资格准入制度。通过鼓励和引导体育专业学生考取教师资格证、社会体育指导员证、健身教练员证、运动营养师证等资格证书,落实体育专业“学历教育+职业资格教育+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完成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的贯通,实现就业的零试用期。

(四)职业教育与学生终身发展对接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匮乏,应用型人才培养不足,供求关系结构性失衡,是导致高等教育滞胀的主要原因。体育行业从业人员(在编体育教师、体育系统公务员等除外)流动性较大,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所从事的职业或岗位也可能发生改变。因此,体育学科所开展的职业教育应从针对岗位向针对职业群和整个体育行业产业转变,不仅注重基本的体育技术技能培养,还要兼顾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通过诸如健身俱乐部的经营与管理、体育赛事的组织与营销、体育实物商品与服务的互联网供给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职业群意识和从事体育行业不同岗位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彭云飞,钟慧敏.高等教育滞胀理论的提出与架构——全面探讨教育病理的构想[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9(2).

[2]朱虹.高等教育改革须突出六个重点[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5,36(4).

[3]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201511/t20151113.html

[4]张钰.关于“高校职能”说法与用法的误区与修正[J].江苏高教,2002,(4).

[5]李泽民.试论新改制普通高校的教育转型[J].中国电力教育,2011,(8).

[6]古翠凤,郑思.基于劳动分工理论视角探析我国双师型教师[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5,36(2).

作者简介:汪现义(1979-),男,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学科体育专业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超学科”来啦
我们的“体育梦”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