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成功心肺复苏患者早期发生心血管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2017-04-10 11:07余伟强陈灿杰苏桂荣陈中明
河南医学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高血糖心肺心血管

余伟强 陈灿杰 苏桂荣 陈中明

(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禄步中心卫生院 广东 肇庆 526124)

院内成功心肺复苏患者早期发生心血管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余伟强 陈灿杰 苏桂荣 陈中明

(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禄步中心卫生院 广东 肇庆 526124)

目的 探讨院内成功心肺复苏患者早期发生心血管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临床纳入60例院内成功心肺复苏患者,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可能导致早期发生心血管衰竭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提示,高血糖、高血压、左心室肥大、年龄等与院内成功心肺复苏患者早期发生心血管衰竭有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示,高血糖、高血压、肺功能障碍、年龄≥60岁是造成院内成功心肺复苏患者早期发生心血管衰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高血糖、高血压、肺功能障碍、年龄(≥60岁)是院内成功心肺复苏患者早期发生心血管衰竭的高危因素。

心肺复苏;心血管衰竭;危险因素

心搏骤停是各种原因造成的心脏骤停,有效循环停止造成全身组织代谢障碍及缺血缺氧等情况的发生,若不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患者的死亡率较高[1]。心肺复苏是抢救心搏骤停的主要手段,可以达到循环系统恢复的目的[2]。但是,对于成功实施心肺复苏的患者,早期心血管衰竭的发生率较高[3]。为进一步探讨院内成功心肺复苏患者早期发生心血管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对60例成功实施心肺复苏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院内成功心肺复苏患者60例,均为肇庆市高要区禄步中心卫生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病例。根据患者成功心肺复苏后有无出现早期心血管衰竭分为事件组(9例)与非事件组(51例)。

1.2 研究方法 采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肾功能、既往史(高血压、糖尿病等)、左心室情况、肺功能情况等。肾功能异常包括肌酐水平升高(男性>132.6 μmol/L,女性>106.1 μmol/L)或尿素氮水平升高(>7.0 mmol/L)或尿素水平升高(男性>417 μmol/L,女性>357 μmol/L)。高血糖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6.0 mmol/L或餐后血糖>7.8 mmol/L。左心室肥大情况根据心电图表现进行评价,符合以下4个方面的特征:①QRS波群电压增高;②额面心电轴出现左偏;③QRS波群时间延长;④ST段压低,T波低平、双向、倒置。肺功能根据常规通气功能指标进行评价,所有指标均在预计值80%以上定为肺功能正常。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定性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单因素分析 高血糖、高血压、左心室肥大、年龄等与院内成功心肺复苏患者早期发生心血管衰竭有关(P<0.05)。见表1。

2.2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高血糖、高血压、肺功能障碍、年龄≥60岁是造成院内成功心肺复苏患者早期发生心血管衰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3 讨论

心脏骤停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危急重症,是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泵血功能突然中止,引发全身血流中断[4]。心肺复苏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心脏骤停最有效的手段,一旦心肺复苏成功,则能够使机体器官及组织血流恢复供应,最终挽救患者的生命[5]。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临床上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有了显著的提升。但是,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发现心脏骤停患者1年死亡率并没有显著降低[6]。研究表明,导致该情况发生的原因主要为一些患者在心肺复苏后早期发生心血管衰竭[7]。研究认为,在进行心肺复苏的同时,患者的心血管系统也发生明显的改变[8]。为进一步探讨导致院内成功心肺复苏患者早期发生心血管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笔者查阅相关临床文献[9-10],最终选择了性别、年龄、肾功能、既往史(高血压、糖尿病等)、左心室情况、肺功能情况等作为本研究的观察指标。

表1 导致院内成功心肺复苏患者早期发生心血管衰竭的单因素分析[n(%)]

表2 导致院内成功心肺复苏患者早期发生心血管衰竭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血糖、高血压、肺功能、年龄等是造成院内成功心肺复苏患者早期发生心血管衰竭的危险因素(P<0.05)。将上述危险因素纳入到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糖、高血压、肺功能障碍、年龄(≥60岁)是造成院内成功心肺复苏患者早期发生心血管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导致年龄较大的心肺复苏患者早期心血管衰竭发生率较高。高血糖则能够严重影响机体正常的功能代谢状况,从而导致心血管情况恶化。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不稳定,容易造成血液循环受到影响,并直接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高血糖、高血压、肺功能障碍、年龄(≥60岁)是院内成功心肺复苏患者早期发生心血管衰竭的高危因素。因此,对患者上述因素进行早期干预,对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均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1] Maekawa K,Tanno K,Hase M,et al.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for patients with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f cardiac origin: a propensity-matched study and predictor analysis[J].Crit Care Med,2013,41(5):1186-1196.

[2] 薛乾隆,贺英,岳秉宏,等.心肺复苏成功患者发生心血管衰竭的影响因素研究[J].广西医学,2014,36(6):733-735.

[3] 吴黎明.高质量心肺复苏:探索与挑战[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3,25(11):642-645.

[4] 沈海俊.现代心肺复苏技术新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2015,35(z1):123-124.

[5] 魏朝阳,韦虎,王德荣,等.N端脑钠素前体对心肺复苏患者住院结局的预测价值[J].浙江临床医学,2013,15(7):1032-1033.

[6] 谭宗林.心肺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相关因素分析及临床诊治[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20):3103-3104.

[7] Lindner A,Fornadi K,Lazar A S,et al.Periodic limb movements in sleep are associated with stroke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renal failure[J].J Sleep Res,2012,21(3):297-307.

[8] 朱宏梅,姜梅英.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早期发生心血管衰竭的监测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16):33-35.

[9] 胡洪波.院内成功心肺复苏患者早期发生心血管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J].当代医学,2015,21(8):41-42.

[10]付金孝.探索院内成功心肺复苏患者早期发生心血管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J].中国实用医药,2013,8(34):127-128.

R 459.7

10.3969/j.issn.1004-437X.2017.03.014

2015-12-07)

猜你喜欢
高血糖心肺心血管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血糖超标这些都不能吃了吗
《心肺血管病杂志》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UCP2基因敲除小鼠在高血糖加重脑缺血损伤模型中的应用
高血糖相关偏身投掷和舞蹈症的CT及MRI表现
lncRNA与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