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科学课堂

2017-04-10 22:18任三文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25期
关键词:量杯高锰酸钾科学课

任三文

G423

四年前,新的学期开始。按照惯例,学校分给我一个班的语文课——自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这一教就是二十多年。这一学期也不例外。我也欣然接受了这个教学任务。

可就在我要准备备课上课的第二天,校长找到我说,让我把语文课交给其他老师代,让我接一个年级的科学课。

代科学?我很高兴。因为大家都说科学课是一门副课,一般的老师——尤其是年纪相对轻一点的老师——是享受不到这个“待遇”的。这一年我接的是三年级科学。

对教好这门课我是充满信心的——因为我认为就凭自己平时积累的知识,教这门课应该是有充分的“知识储备的”。备好课,我兴冲冲地拿着教案、教本走进了三年级(1)班的教室。一个新学科,一位“新”老师,我心里乐滋滋的,同学们因“新”老师的到来脸上充满喜悦。谁都知道,学生的喜悦是因为他们想从新学科、“新”老师那里能够在学习上有的新收获。他们渴望轻松愉快的学习。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就要给大家上科学课了,你们高兴不高兴啊?”

“高兴!”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

“好,今天我们就学习第一课,请大家打开书。”

同学们打开了书,我开始了讲课。

科学课,教材上的内容很简单,不像语文内容那样“庞杂”,它很“单纯”。

我这个人,平时比较好学,读书学习涉猎的知识面比较宽泛一些,对于三年级教材上的那点内容,教起来还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

一节课四十分钟,教学内容简单,我用了不到十五分钟就“讲”完了。我自以为讲得不错,学生一定很有收获。可当我满怀信心叫起一名学生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时,他竟然直摇头,回答不上来。我真的不敢相信這是真的。一个不会,并不代表其他同学不会。

“你”, “你”, “你”……

一,二,三……接连叫起的几个同学都答不上来,我傻了眼。

自以为很简单的一门学科,在开讲的第一节课上就让我败下阵来。这给我的触动实在是太大了。

“怎么上这门课程?”我在课后思考这个问题。

翻开教师用书,我再细细的阅读前言部分。科学课是一门综合实践课,要注重实验,在实验中实践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

读着教师用书。我似乎明白了一些。看来,科学课还真不是一门简单的课程,必须下大力气去研究的。

自此以后,我重视起了科学课,也更加重视科学实验。

记得有一次,在给三年级上关于土壤的一课时,我让学生观察土壤的组成,看看土壤中有什么。要让学生观察土壤,你就得找成分复杂的土壤供学生观察。当时,在校园内几乎找不到这样“成分复杂”的土壤。我校是一所县城学校,学校仅有的空地全被硬化了,让学生找适合做观察的土壤有一定的困难。我家在农村,可要找出适合教学用的土壤还真不容易。我费了好大得劲,这才找到了符合条件的土壤。

我带着找来的“教具”——土壤走进了课堂。

“同学们,你们猜猜,老师今天会给大家带来什么?”我手指着装有土壤的盒子问同学们。

“玩具。”

“粉笔。”

“是不是糖果?”

……

说什么的都有。

我拿出了“教具”

“土!”同学们叫了起来。

“对,这就是我们常见的土壤。”

“你们能说出土壤是由哪些成分组成吗?”我把教学引向今天要研究的主题——土壤的成分。

我把带来的土壤分给了各个小组,让他们仔细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接下来是小组汇报。

“土壤里有死虫子”

“土壤里有土粒”

“也有小沙粒”

“土壤里有植物的细小的根毛。”

……

每一个组汇报着自己小组观察的结果。

对于学生来说,土壤是司空见惯的,但像今天这样认真观察土壤这还是第一次,发现土壤中有这么多的成分也还是第一次。这一节,同学们很兴奋,因为这毕竟是他们自己亲历观察实践过程中的收获。我也很兴奋,因为我终于明白了科学课应该如何去上。

从此以后,我也渐渐喜欢上这门学科了。

科学很有趣,科学课很有趣。

说实在的,当我没有真正接触这门课程之前,总认为这是一门“无所谓”的课程。而当真正接触到这门课程的时候,我却被这门课程深深地吸引住了。这确实是一门很有趣的课程。

带着学生走向科学求真的殿堂。记得我在四年级教四年级科学(上)第一单元《溶解》第二课《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非常有趣的教学片段。

实验开始,我先在量杯中倒入200毫升的水,然后用小勺子取出10粒高锰酸钾。在取出高锰酸钾之后,我并没有立即将高锰酸钾放入水中,而是让学生猜一猜高锰酸钾进入水时可能产生的现象。学生说出了各种猜想。

师:同学们,带着我们的猜想,看看高锰酸钾进入水时产生的现象。

我将小勺中的高锰酸钾轻轻的放入水中,学生发现放入水中的高锰酸钾发生了变化。

生:我发现一部分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了?

生:因为量杯中有一部分水变红了。

师:很好,你观察得很仔细。

生:我发现一部分高锰酸钾沉到了杯底。

生:沉在量杯底部的高锰酸钾在不断溶解。

师:你是怎么知道高锰酸钾在不断溶解?

生:我发现量杯中水的颜色在逐渐的变红。

生:不是量杯中水的颜色在逐渐的变红,而是量杯底部水的颜色变得越来越红,越来越浓。

师:对,(我举起量杯)大家看,变化最大的是量杯底部的水。大家想一想,用什么办法可以让量杯中水的颜色变的相同?

生:(齐声)搅拌。

(我用玻璃棒搅拌高锰酸钾溶液)

师:大家注意观察搅拌之后量杯中水的颜色与没有搅拌之前水的颜色有什么不同?

生:没有搅拌之前量杯中下半部分水的颜色比较红,上半部分水的颜色稍有点红。搅拌之后量杯中水的颜色完全变红。

师:这一现象说明什么?

生:说明高锰酸钾在水中全部溶解了。

师:“全部溶解”换个说法应该怎么说?

(学生直摇头)

我心里非常清楚学生对“均匀分布”这个概念根本不理解。怎么办?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均匀分布”这个概念,我决定再做一次实验。

学生一听要再做实验,兴趣更浓。我更换量杯和水。当我把高锰酸钾轻轻放入水中时,课堂上一下子活跃了起来。

生:老师,量杯中的水有三种不同的颜色。

生:水好像分成了三层

生:最上层变化不大,中间层的水是淡红的,最下层水的颜色最红。

生:量杯底部还有颗粒沉淀.

师:说说看,这是为什么?

生:与没有搅拌有关系吧?.

生:是高锰酸钾在水中没有完全溶解。

生:分布不均勻。

师:谁分布不均匀?

生:高锰酸钾。

师:准确的说应该怎么说?

生:高锰酸钾在水中分布不均匀。

师:你说得很对,正是高锰酸钾在水中分布不均匀造成了我们刚开始做实验时所看到的现象。怎样才能使高锰酸钾在水中均匀分布?

生:轻轻搅拌一会儿。

(生用搅棒轻轻搅拌沉在杯底的高锰酸钾)

师:看看搅拌后的高锰酸钾溶液,你发现了什么?

生:全红了。

生:没有了沉淀的高锰酸钾。

师:高锰酸钾哪儿去了?

生:全部溶解在水中。

师:这就叫……

生:高锰酸钾均匀分布在水中。

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对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功使学生体验到快乐,成功也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在课堂上经过两次实验,学生对高锰酸钾溶解于水中有了一定的理解认识。在科学课上要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就必须为学生亲历试验过程、观察实验现象提供一个平台,使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在学习中观察。科学课“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科学课不仅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课,更是一门培养学生科学求真品质的课。科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第三课《拱形的力量》有一个关于拱形承载重量的实验。这个实验要让学生懂得拱形是能够承载很大的重量的。为了做好实验,我将学生按照六人一组分成了十一个组,每个小组有组长、记录员和操作员。

科学课一旦变成将结果直接呈现给学生的课,那这样的科学课就变得索然无味,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了。只有当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科学求真精神品质才能逐渐的培养起来。

在实验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带来的做实验用的纸张规格不一样,大小薄厚宽窄都不一样,而且带来做实验用的垫片规格也不一样。现在已经是课堂上了,这个时候你再要求学生什么很显然是不现实的。于是,实验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着,我提出的要求是各小组做好实验记录,数据记录一定要真实。实验做了大概二十五分钟的时间,各小组的实验基本做完。我让各小组汇报实验的结果。从汇报的情况来看,其结果各不相同,有的拱形承载了十多个垫片,有的拱形承载了几个垫片,有的甚至只承载了一个垫片。新的问题就此生成:为什么各个小组实验的结果大不相同?查找原因,形成问题,解决问题。

我在课堂上随机作了如下处理。

首先我把带相同规格垫片的小组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试验的结果,然后让大家找问题,分析原因。在分析的过程中,同学们的说法各不相同,讨论很是激烈。

“看看做拱形的纸张有什么不一样?”同学们听我这么一提示,就开始比较起各小组做实验的纸张。经过比对,同学们很快发现各组用来做实验的纸张薄厚宽窄都不一样。这时同学们发现,用来做实验的纸张的规格不同会直接影响实验的结果的。

科学课堂并不是一定要让学生发现什么科学的问题,而是通过科学这门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热爱科学的品质。

走向科学课堂,感受科学乐趣,形成科学品质,追求科学精神,这是我近几年从事科学教学的最大收获。

猜你喜欢
量杯高锰酸钾科学课
难忘的科学课
量杯
为一二年级小学生准备科学课
解答物理计算题的十大方法(下)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滴定碘化亚铁溶液的实验分析
氧化法测量蔬菜中维生素C的含量
这样的科学课,我喜欢!
高锰酸钾防治蔬菜病虫害效果好
切不可用高锰酸钾去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