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观——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运用

2017-04-10 14:14刘红梅张萍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25期
关键词:实践观实事求是

刘红梅+张萍

摘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标志着马克思科学世界观的初步形成。实践观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运用,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错判,对其进行分析和梳理,有助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坚持而不能违背的思想路线、改革既是实践的目的也是实践的手段、实践基本形式的应用要具体分析,具体对待,避免重蹈覆辙。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实践观;实事求是

D262.6

1845年4月,马克思在《1844—1847年记事笔记》中写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当时没有付梓,后来恩格斯在整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资料时,发布了该遗稿。虽然只有寥寥几千字,但恩格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其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主要体现在马克思对“实践”的强调上。

《提纲》从1888年发表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一百二十多年的时间,人们关于《提纲》内容的研究成果十分丰硕。实践观不仅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而且贯穿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之中,更重要的是实践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中国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思想理论武器。

一、实践观含义

观就是观念,看法,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简单的来说实践观就是用实践的观念来看待事物,而所谓实践世界观就是用实践的观念来看待世界。实践有着诸多的含义,经典的观点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包含客观对于主观的必然及主观对于客观的必然。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三個方面:第一,物质生产实践。它是人们改造自然界以获取物质资料的实践活动。它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它归根到底决定其它实践活动。其它实践活动都是建立在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因此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第二,处理和变革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践。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在阶级社会中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第三,科学试验以及精神生产实践。它是具有探索性、尝试性,以脑力劳动为主,提供精神产品的实践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和科学技术作用的增强,它愈来愈成为主导性的实践活动。

二、实践观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运用

在中国革命、建设的历史过程和改革的发展过程中,实践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实践观的正确运用,中国革命取得成功;也由于实践观把握失误,中国建设遭遇曲折;也正是实践观的重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找到方向。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不仅学习西方理论,而且付诸实践,他们建立过团体,组织过政党,举行过变法,发动了革命。问题在于都失败了,太平天国被中外反动派联合绞杀了;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昙花一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是建立起来的“民国”却徒有虚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找准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是内部体制和制度变革所能解决的问题,而是要进行“阶级斗争”才能根本解决。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结合提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革命政权的道路,取得了革命成功,建立了新中国。

从1949年—1956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毛泽东使用了“社会主义改造”这个实践成功解决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1956年—1978年期间,曾出现过具体实践的失误,也就是对于实践具体形式把握错误。但在1962年,毛泽东提出把“阶级斗争”作为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的总路线,紧接着1966年—1976年十年文革发生。在这个阶段,没有准确的把握在不同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不同,需要解决的实践方法也不同,致使一直把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阶级斗争”作为主要任务来抓,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曲折。

20世纪60年代后世界主题由革命与斗争转为和平与发展,中国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想在国际政治上有一席之地,非靠经济实力不可。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拨乱反正,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起了改革开放的大旗,把实践的基本形式中的物质生产实践和科学试验以及精神生产实践放在了重要位置来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级所面临的主要矛盾。经过30多年的改革实践,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但是人均收入并没有随着提升,贫富差距问题,就业问题、教育医疗,生态环境问等越来越凸显。这些问题的出现该怎么解决唯有不断的深入改革才是正确出路。

三、实践观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运用的经验总结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坚持而不能违背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精髓的概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实践不是主体按照主观意识随意进行行为的施展,而是主观一定要符合客观实际,这样才能有目的、有计划的使理论在实践中进行是否是真理的检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形成和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党的幼年时期就革命道路选择问题模仿前苏联的经验,把革命工作重心放在广州、武汉、上海等大城市,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

2.改革既是实践的目的也是实践的手段。

自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经过了“器物—制度—文化”三个阶段的探索救国道路,由改良走向了革命道路进行了彻底的改变,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努力奋斗,中国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阶级关系、主要矛盾的变化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但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抓住其本质,自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带领中国社会进入了改革时代。改革和革命是既有本质区别也有联系。革命是暴风雨式的自下而上的质变,即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改革是完善式的自上而下的量变,即保持原社会性质不变。纵观马克思的实践观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践行,对其正确和失误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使得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吸取成功经验、避免重蹈覆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页。

[2]《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6页。

作者简介:

刘红梅(1981-),女,汉族,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张萍(1981-),女,汉族,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实践观实事求是
坚持实事求是与党性原则的统一
实事求是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逻辑关联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对策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域下科技哲学研究的范式转换
马克思实践观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
班主任威信来自实事求是
马克思对旧哲学基础的反思批判
浅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意义
谁造就了北大的“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