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突破技巧

2017-04-10 18:39罗天才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25期
关键词:互助组列式平均数

罗天才

G623.5

《师说》上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古往今来,我们作为人类灵魂的塑造者,不正是完成着上述内容的使命吗?而且还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教师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组织引导、启发我们所面临的每一位孩子,即当好一位最佳导演。这次我要谈的就是在解决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时,如何让孩子们快乐而轻松地接受它、认识它、亲近它、喜欢它。

第一步:介绍“客人”:归好类别,接受它。

小学生初学解决问题是在二、三年级,开始接触简易的平均分问题、行程问题,不过这个时候没有明确提出概念来,而是解决在生产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提炼来设计的题型。比如:课改教材三年级上册就有“把1 0个饼分给小明和他的4个同学,每人得多少个饼?”又如:“小李从家上学要走1 000米,中午回家吃饭,每天要走多少路?”“小芳骑自行车1小时行12千米,5小时行了多少千米?”这些都是初步的平均分,倍数关系。作为“行程问题”概念,还没有正式提出来,随着年级的升高,到了四年级下册一单元就出现求平均数问题。教师在讲解本单元《两三步计算应用题》例1、例2、例3、例4、例5时,可明确给学生介绍这类题型为《求平均数问题》,像这类题有三个名称,三个关系量:平均数=总数÷份数。到了五年级下册的一单元“求平均数”例1、例2、可以给学生归类介绍这是工程问题。何为工程问题?即有人干活的题型,同样有三个名称,三个关系量: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在同单元例3、例4又给学生归类介绍行程问题。何为行程问题?即有路來走的题型。同样也有三个名称,三个关系量:路程=速度×时间。到了六年级上册二单元讲《分数乘法应用题》例l、例2、可归纳介绍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列式计算):同册二单元讲《分数除法应用题》例1、例2、例4可给学生归类介绍为“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列式计算)的题型。到止可完善从四年级下册起列出一个解决应用题方法的表

第二步:当好“主人”,辨别“客人”,认清它们。

俗话说:“千锤百炼出好钢。”当题型分门别类归纳好后,要训练学生们去辨别它们,认识它们。

首先是根据不同年级册数上出现的题型加强训练。把一个班分成若干个互助组,每个互助组为四人,前后两张桌子组成。每题每回都选出组织者,发言者,列式解答者、纠错者。即每出一个题型都让每个互助组内先讨论是什么题型?该用什么公式或方法?怎样列式?由发言者代表本小组在班上交流该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结果。再由列式解答者上黑板完成板书,纠错补漏者监督完成过程,确保无误,最后交由全班评判。四人角色,每题一换,人人机会平等,个人得到锻炼。练习期间,可交给学生认识题型的方法:即有平均摊的为求平均数问题;有人干活的是工程问题,有路来走的是行程问题,有几分之几的是分数的乘法,除法应用题。在识别题的类型,用公式计算上不成问题,最关键的还是学生分不清题中那些量该叫什么名称;哪些量是已知的,要求的又叫什么名称:特别是工程问题中的工作效率和行程问题中的速度,这两个量不易分辨。我是这样来训练学生的:让学生看见只要是工程问题的,有一个数字带有两个不同单位的量,如“每小时做了××个零件或每天修了××米”这个量就是工作效率;同理在行程问题中也是一个数字带有两个单位的,这个量就是速度,而其它量都只带一个单位。这样来识别这种有明显区别的量,学生就好办了,好分清数量关系了,解题也就容易多了。

第三步:一见“熟人”,靠近它。

学生们平时多练、多看应用题,对解决应用题就轻车熟路了。孩子们对应用题只要列得起式子,就有了一百倍信心,只要一见到应用题,就想跃跃欲试,渐渐地,习惯成自然,见了应用题,总想靠近它,以证实自己脑瓜子的灵活性、敏捷性。

第四步:主动出击,寻找“友人”,喜欢它。

经过以上训练,我观察到全班大部分学生爱做应用题了,时不时,还互相找题,出题来考考对方,平时作业中不想做计算题了。究其原因:计算题多而烦,一不小心弄错答案,特别是轻视计算的孩子们更是如此,他们觉得做一道应用题,能顶四、五个计算题;从平时的定时作业,单元检测来看更是如此。他们还认为应用题是综合考察他们的思维能力,表现机灵与否的标志,所以都喜欢做应用题。

综上所述,古人云:“教有法而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我的粗陋见解,以只供探讨,目的在于在课改教学实践中让孩子们学中乐,乐中学!

猜你喜欢
互助组列式平均数
柳青的创业史
祖孙“互助组”创业温暖人生路
国际小母牛项目实施中农业综合服务探讨
准确审题正确列式精确验证
不一样的平均数
每筐多装多少
关注加权平均数中的“权”
平均数应用举隅
说说加权平均数
让课堂焕发创造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