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背景知识介绍一片纯净的天空

2017-04-10 22:15沈丹萍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25期
关键词:背景知识适度

沈丹萍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中,了解作家的创作背景即“非文本”是解读文本、挖掘作品内涵的基本前提,引入背景知识介绍已成为文本研读不可或缺的环节,这对语文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背景知识介绍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探讨背景知识引入的原则,以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背景知识;作者介绍;适时;适量;适度

G633.3

那天的课是上午第一节,执教苏教版的一篇文言文《项脊轩志》,十多分钟过去了,还在滔滔不绝地讲着“归有光”和“唐宋派”。突然,一个学生推门而入,在位置上坐定,一句清晰的感慨传入耳中:“还好,没开始讲课呢。”我猛然一震,是的,课堂已经将近一半,可我还纠缠在背景知识的介绍中不亦乐乎。这是一次失败的背景讲解。课后,我陷入了沉思……

回到办公室,我开始反思背景知识介绍的引入问题。课堂背景知识介绍的现状如何?究竟应该怎样放置课文的背景?怎样的背景知识介绍对学生才最有帮助?

一、课堂背景介绍的现状

根据符号论美学原理,文学作品是“文本”和“非文本”的相统一。众所周知,教材是我们学习的文本,而背景知识介绍则是非文本。在语文教学中,教材是我们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文本,背景知识这个非文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习背景知识,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其知识广度,使其深入领会作品内涵。因此,教师应该选择与课文内容相结合的背景知识如文章作者的人生经历、创作成就、其他历史人文知识等。如《沁园春·长沙》中涉及的历史背景非常重要,通过了解当时革命形势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才能体会到诗人的写作意图,领悟诗人豪迈的心情、伟大胸怀及所体现出来的崇高美。

综观手头的教案以及身边的课堂教学发现一个几乎相同的现象,背景讲解放置的时间及背景内容的介绍惊人的相似。再回头看看自己的课堂,更是汗颜那么多年的教学竟被这样一种固定模式束缚着。一堂课的精彩导入之后,往往也被“精彩”的背景知识介绍统治着。从作者简介到作品的时代,再到文章的具体背景,无不详细而精准地进行着。教师讲得动情,学生也听得入迷。乍看之下,无论课堂设计还是学生反应似乎都是无可挑剔的。而且自己也一直在这种“精彩”和“理所当然”中快然自足着。在经历了那么多次课堂以后,不禁对这种模式产生了怀疑,进而有了一些思考。

二、对课堂背景知识介绍的尝试

在上《陈情表》时,特意对课文背景的介绍作了一番改动。第一堂课中,把背景放在课堂中进行介绍,在李密三番四次地拒绝做官和自我贬低时,适时抛出背景,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不仅引导学生对那个时代有更好的了解,同时还帮助他们最恰当地了解李密这样做的原因。在另一个班级上课时,我又作了一番改动,把背景当中的一些可有可无的内容去粗存精,重点介绍跟课文紧密联系,跟作者息息相关的内容,结果发现非但没有削减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通过这两堂课,我对语文教学的背景知识设置有了更充分的认识。浅陋地认为在抛出背景时可以作如下思考。

三、背景知識介绍应遵循的原则

(一)以介绍作者为引子

在时间和空间上离学生较远的文学作品,在课堂教学导入时介绍作者相关经历,比如:古文选篇、鲁迅杂文、叙事小说等。在教学苏轼作品《赤壁赋》,可以给学生讲“乌台诗案”的故事,此案件是苏轼的仕途人生的低潮,也是其文学创作生涯中的转折,与其创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乌台诗案”获释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经过赤壁时不免触景生情,于是采取当时的传说,通过借题发挥的写作方法,以抒发自身对人生的感悟。这样的背景知识介绍,使学生更加了解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苏轼,领悟了东坡式“自在洒脱、空灵超然”的人格境界。

(二)适时原则。不能一味把背景知识放在最前面来介绍。也许有些老师是为了让学生在解读课文之前,对写作时代和背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希翼提高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殊不知不是每篇文章都适合这样。一个大而笼统的背景介绍非但不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甚至还会造成学生偏读、误读。所以背景的放置一定要适时。在学生有需要时,抛出背景介绍,我想这样的效果肯定是不言而喻的。比如在《兰亭集序》教学中,关于魏晋时期士大夫们的精神的介绍是必须的,但究竟什么时候讲?大多数老师选择在课堂开始介绍王羲之的时候就大谈特谈魏晋风骨,我认为这是不合适的。因为当时学生对文本本身的把握并不全面,不能了解教师介绍这一背景的目的,只是把这一背景当做故事消遣,显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如果在讲到第三段末尾“死生亦大矣”这句话时,再抛出这一背景,那么学生不仅对魏晋风骨有一个更直观的了解,而且对王羲之的思想也可以一分为二地进行分析,何乐而不为呢!

(三)适量原则。有些老师包括笔者自己,在背景介绍的时候不知不觉就把它当做了一段历史进行教学。这也就是我在前文说的“教师讲得精彩,学生也听得入迷”。这样的背景知识介绍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在活跃课堂气氛,补充课外知识上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与课堂初衷相差甚远。

(四)适度原则。所谓适度是指教师在背景的深度挖掘上也应适可而止。背景是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的,所以适度很重要。听过一些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其中有些老师很注重背景的讲解,这本来不是一件坏事情,但是因为过多过深地纠缠在里面,而事与愿违。自己也曾经做过这样的事情,在教授《逍遥游》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庄子《逍遥游》的精髓,我把庄子的哲学思想深入地分析了一番,结果发现非但没能加深他们对《逍遥游》思想的理解,反而把他们带入了一个不辨云雨的迷茫境地。浪费了课堂时间不说还活生生地割裂了文本理解的连贯性,真是得不偿失。适度原则很重要,我们不能高估学生的理解能力,凡事只能循序渐进。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材涉及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地域、历史沿革、时代变迁、作者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制约,造成学生在阅读上出现不同的理解。因此,语文教师必须遵循相应的背景知识引入的原则,正确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并在恰当时机进行时代背景、人文背景、作者创作背景等的讲解,有目的地创设与背景知识相适应的教学情境,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丁玲.浅议语文教学中“背景知识”的学习[J].科教文化,2011,5(12):77-78.

[2]刘华. 背景知识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背景知识适度
阅读教学中背景知识应何时呈现
《从雅思的发展看背景知识对阅读理解的影响》述评
湄潭土地改革实验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状况研究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彩票市场需求调控探析
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
试论初中英语阅读兴趣的培养
借助背景知识,引导个性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