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校园农业种植,提升生物学核心素养

2017-04-11 20:06翟旗辉
中学生物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农业种植生物学教学核心素养

翟旗辉

摘 要 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校园,我校在充分调查准备后,将农业种植作为校本课程引入校园。通过搭建农业大棚、开展科技实践活动等措施,师生在农耕劳作中学习、体会和进步。本文在论述校园农业种植现状的基础上,阐释该课程对中学生生物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意义,并提出问题和优化策略,以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成长。

关键词 生态校园 农业种植 生物学教学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Q-331 文献标志码 B

为贯彻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小学引入综合实践活动、中学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要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实施特色校本课程。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中国生态文化协会、教育部等联合启动了一项名为“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校园”的活动,此后生态校园的建设成了众多学校关注的话题。生态校园从园艺栽植、农田开垦等方面,将农业种植作为校本课程引进校园,既能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又能绿化校园环境,同时有利于提升中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1 校园农业种植现状

目前,我国将农业种植引入校园的例子并不少见,其中北京、上海两地较为普遍。如上海市青浦高级中学以“校园有机农场”生物创新实验室为母体,在中小幼多个试点学校建立子实验室,并通过行动研究开发跨学段、贯通式“校园有机农场”校本课程,种植品种涉及應季蔬菜、组培草莓、温室花卉等主题,取得初步成效。在北京,农业种植园在许多中小学里都各具特色。北京十一学校、亦庄小学培育阳光蔬菜房,学生在课外时间体验油菜、水萝卜、菠菜等的种植,观察蔬菜长势并进行研究性学习;北京航天中学设立太空种植基地并开设“太空种子与普通种子的培育及种植技能培训”课程,让学生在体验种植太空种子乐趣的同时,领悟科学探究思路;还有学校分配科技科技责任田、学生种植区等,每个班负责和维护自己种植的区域,学习嫁接和温室暖棚等农业技术,最后在全校进行评比展示。

总之,农业种植逐渐以各种面貌渗透在不同校园里,种植的品种多样,模式新颖,在小学比中学更为常见和广泛,且多以实践活动的形式展开。中学阶段的课业繁忙,知识任务压力大,学生只能利用较少的课外时间或选修校本课程进行此项活动。在考察各校不同种植现状后,我校根据本地特色和实际情况开设农业种植校本课程:① 搭建农业大棚,建设“超级庄园”,施种西红柿、南瓜、玉米等瓜果蔬菜,并辅以花卉苗木的栽培,让学生亲身体验种植的乐趣;② 开展各种科技实践和实地学习活动,如“走进农业课堂”“把技术带回校园”等,定期给学生普及无土栽培等现代农业技术;③ 实施班级承包责任制,同时在班内成立各小分队,负责种植、看护、摄影、记录、宣传等任务,及时交流心得体会。

2 农业种植对生物学核心素养教育的意义

农业种植的发展依赖生物技术的推进,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得以运用和体现,两者息息相关。核心素养自提出就受到众多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其中生物核心素养指学生持久的品格和能力,是学生学习生物学课程后终身受益的结果,能展现生物学课程特有的育人价值,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个要素。实践表明,在校园开展农业种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中学生物教学有重要的意义。

2.1 体验农业栽培,培养理性思维

理性思维是一种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基础的思维。它是一种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一种思维。现今应试教育环境下,中学生在大量习题训练中较易形成思维惯式,不利于其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我校自开展农业种植校本课程以来,学生有了合理的时间投入到农作物栽培当中,教师可将书本中抽象枯燥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生动的实例,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主动尝试分析问题,从而起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用。

例如,在“孟德尔的遗传定律”一课中,学生只在课堂上认识豌豆及其后代分离的现象,缺乏形象生动的感知。但学生在自主栽培豌豆的过程中,既能亲身体会自花传粉和闭花传粉,也能直观地区分豌豆的七对相对性状,更能实际操作人工授粉,领悟其中先去雄、后套袋、再授粉、后套袋的科学思路。这种直观教学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给学生创造了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情境,学生仿佛变身为当年的“孟德尔”,追寻科学的奥秘。又如,在“光合作用”一课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多样的相关实验研究,学生在栽种瓜果蔬菜时积累了丰富的实验素材,可利用不同颜色的大棚探索最利于光合作用的光照类型,并设置多组对照寻找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这在锻炼学生动手技能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学会分析和比较,选择合适的操作方案,概括并总结出自己的实验结论,大大提升了理性思维能力。

2.2 参与实践活动,引领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生物课程的重要因素,它作为一种综合能力,其本质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核心内涵包括探究的问题、方法、过程、结果和交流,此外还包括科学态度和精神。经实践表明,教师整合农业资源展开实践活动,能有效引领学生参与科学探究。

如在“把技术带回校园”活动中,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培训活动,并倾听专业人员的系列讲座等,学习无土栽培、高产量蔬菜、稀有水果、诱变育种等多项现代化农业技术。技术是科学探究得以进行的关键要素,一项好的技术可以推动科研的顺利进行,因此学生在把所学知识内化后,将技术选择性地应用于校园农作物种植中,既走近了生命科学前沿,又促进了相关作物实验的进行。

“把技术带回校园”活动使得校园农业种植活动得以拓展和升华。学校同时开展了“选择探究课题,撰写科技论文”的系列探究活动。学生通过平时的栽培实践发现问题;在自主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组队开展科学探究;经过方案的筛选和数据的处理,最终都取得一定的科学成果。学生开展的“探究番茄的最佳种植条件”“金属离子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研究”等探究活动,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还通过学生撰写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实践精神和科研热情。

2.3 建设生态校园,提高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指具有生物学科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担当能力,能基于生物学的认知积极主动地参与与个人和社会事务相关的讨论,作出理性的解释和判断,并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校园是贯彻可持续和科学发展观的一项举措,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责任的有效途径。在陕西就有某些学校为促进校园种植、美化校园环境,通过改厕建设沼气池,带动清洁能源的利用,树立学生的环保观念。

我校鼓励所有师生参与生态校园的建设,如开辟农业生产实践区作为生态庄园。学生在参与劳作、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农药和化肥等各種污染因素对作物和土地的危害,明白水资源的节约和耕地保护的重要性。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农业科学的热爱,又能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态意识。又如学校在课程中渗透环保教育,并组织学生展开环保问题的探究和讨论,使学生在接触大气资源、土壤资源、水资源等的过程中投入到改善和保护环境的行为中,逐渐强化环保意识。

3 现阶段存在问题及相应优化策略

3.1 拓展农业基地,提高资源利用率

在农业种植课程开展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如基地面积不够,资源利用低下,导致许多活动无法得到有效落实。经调查发现,许多学校将“超级庄园”移到了屋顶,如北京四中房山校区将农田、学校、花园巧妙结合,利用教学楼的屋顶打造有机农场,既对这片曾作为农田的土地表示敬意,又可随时将作物收获送进食堂;北京史家胡同小学打造空中农庄,将花草、蔬菜和杂粮一并移上房,学生投入到播种、收割、采摘的全过程。因此,为拓展农业基地,教师可充分利用资源促进校园活动的顺利开展,考虑以屋顶建造农作物庄园,将不失为一项有用的举措。

3.2 培训学科教师,强化师资团队

由于此项校本课程涉及的内容领域非常广,且某些活动主题具有较强的专业偏向性,现有的学校教师较难完全驾驭技术操作领域并满足课程的需求。这将产生许多不良后果,如学生种植遇到困难时教师无法及时、充分地给予指导,使得“有生无师”的现象频出,某些农业基地也可能得不到有效的利用,致使资源浪费。可见,学校应该定期培训学科教师,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技术素养,才能有效地引领学生,从而共同进步。此外,还可以就近邀请相关社区人员、企事业人员或专家学者加入到指导团队中,如上海青浦高级中学就与上海市农科院专家团队签订了共同培育“精英学生”计划,建立了“1+1+X”创新人才培育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玲.“加盟式”贯通主题促实验室课程建设[J].上海教育,2016(21):59.

[2] 郑祖伟.北京中小学里的特色种植园[J].环境教育,2015(4):77-78.

猜你喜欢
农业种植生物学教学核心素养
现代化新技术在农业种植生产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