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县大豆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2017-04-11 01:00张兆才
安徽农学通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太和县对策建议发展趋势

张兆才

摘 要:该文介绍了太和县大豆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稳定大豆种植面积,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大豆产业化升级发展等。

关键词:大豆产业;发展趋势;对策建议;太和县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6-0074-02

太和县地处黄淮平原腹地,耕地面积115 333hm2,是典型农业大县,粮食总产连续6a都在100万t以上。历史上大豆最大种植面积达87 600hm2,经农业部认定的大豆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达13 333hm2,现有农业部大豆绿色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1 333hm2。近年来受市场、产量、价格等因素的影响,大豆种植户收益相对较低且不稳定,种植面积等指标下滑较为明显。

1 大豆产业发展现状

1.1 单产下降效益降低 一是单产下降。2016年大豆单产为1 785kg/hm2,较2015年1 876.5kg/hm2,减少91.5kg,减少4.9%;二是总产减少,2016年9.74万t,比2015年10.03万t减少0.29万t,减少2.9%;三是农户数量减少。由2015年的34.6万户减少到34.2万户,减少0.2万户,减少0.5%;四是价格降低。1kg由2015年平均价格5.1元,降低到4.3元,降低0.8元,降幅15.7%;五是净收入减少。

1.2 成本增加 人工费用由2015年的1 425元/hm2增加到1 455元,增加30元,增幅为2.1%。生产成本增加,2015年10 110元/hm2,2016年10 275元,增加165元,增加1.6%。

1.3 产品质量持平 与上年相比,出油率16.2%、商品率99%与上年持平。

2 存在问题及原因

太和县农民的种植习惯是小麦—大豆或小麦—玉米模式。大豆的种植面积的增加或减少与政策、产量、经济效益有着直接的关系。随着市场化的进程深入,农民自主经营的意愿不断加强,大豆生产的面积减少具有社会发展的必然性。2013年—2015年,大豆种植面积分别为79 300hm2、75 000hm2、53 463hm2连续3a大豆种植面积呈逐年递减趋势。主要原因有:

2.1 比较效益低 与大豆种植相比,玉米7 500kg/hm2以上,每hm2收入超过1.5万元,去掉生产成本,每hm2均收入1.05万元左右,而种植大豆去掉生产成本,比较效益太低;种植大豆不享受国家良种良法补贴;机械收割破碎率较高,一般在5%左右;价格低位徘徊,市场价格3.6~5.5元/kg,影响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

2.2 自然条件影响 我县大豆播种期一般在6月20日左右,成熟期一般在9月28日左右,生长周期短,受天气影响较大。7月底8月初进入开花期,在8月底9月初进入鼓粒期,当时天气正处于高温易发阶段,一旦遇到高温,将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近年来,大豆产量一直在1 500~2 250kg/hm2之间徘徊,产量难以继续提高,效益自然不高,不能实现稳产高产,影响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

2.3 农业结构调整影响 近年来,我县粮食生产按照 “稳定面积、主攻单产,确保总产”的原则,夏种作物重点发展玉米、红薯等高产、高效作物,导致大豆面积减少。

2.4 劳动力不足影响 工资性收入在农民家庭收入中所占比例逐步增加,农业收入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农民在意识上把农业看作是家庭的副业。当前我县青壮年劳动力多数外出打工或进当地企业务工经商,在家的中老年主要以打零工、搞建筑、经商为主,劳动力不足,造成很多关键技术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推广和应用;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综合素质整体偏低,科学种田意识差,生产水平不同,导致产量差异较大;人工工资的大幅上涨,同样增加了种植大豆的生产成本,减少了预期收益。

2.5 豆制品加工能力不强 全县拥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9家,其中省级11家。但豆制品加工企业只有安徽榮盛食品有限公司1家,且只加工豆奶粉,销量少,产品单一,不能带动全县大豆增加加工收益。发展大豆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丰富大豆产品,提高大豆产业附加值成为当务之急。

3 对策建议

3.1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奠定大豆产业基础 利用农业综合开发、小农水、现代农业建设等项目资金建设高标准粮田,达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形式,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完善规模经营土地范围内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便于统一种、管、收。支持“一事一议”项目资金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农机补贴资金优先用于专业化服务的新型经营主体购买大型农业机械,利用植保专项资金购买大田作业的质保专业机械等,建立农机、植保、劳务等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物质装备条件。

3.2 政府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种植大豆的比较效益 将大豆种子纳入良种补贴项目范围,实施良种良法配套资金补助;大力开展农机农艺融合为主的大豆高产攻关创建活动,突出抓好大豆增产技术集成示范,提高大豆产量;千方百计的降低单位大豆种植的物质与服务费用,切实增加农民种植大豆的收益。加大大豆种植大户和大豆种植大县奖补力度,调动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大大豆政策性保险理赔的力度,切实降低农民种植大豆的风险。加大新技术推广和新型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解决劳动力结构影响大豆生产的问题。

3.3 大力推进一、二、三产融合,提高大豆的附加值 一是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推动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规模效益。二是打造共赢粮食产业联合体,吸引更多的种粮大户、农资企业、植保公司、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盟,加快组船造舰,完善综合服务,精心打造大豆产业全产业链。三是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大豆产品精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丰富大豆产品,提高大豆产业附加值。四是加快创建大豆产品地方自主品牌,开拓电商销售等多渠道销售模式。五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从产业链增值中获取更多利益,合理分享初级产品进入加工销售领域后的增值利润,真正把一、二、三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实现共赢。

4 结语

太和县是农业部认定的大豆绿色高产创建示范县,发展大豆产业,促进大豆生产,应摆在重要位置。况且农民具有多年种植大豆的习惯,播种易操作,管理技术熟练,机械化程度高等特点。希冀乘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东风,切实抓紧落实发展大豆产业各项政策措施,促进大豆产业健康发展。 (责编:徐焕斗)

猜你喜欢
太和县对策建议发展趋势
太和县人民医院
——智慧医疗助推高质量发展
但愿那爱心星火早燎原:记太和县关工委主任廉月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