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结”与“粘接”在文字写作中的用法探讨

2017-04-11 11:25庞正其丁春花潘文亮
今传媒 2017年3期

庞正其 丁春花 潘文亮?

摘 要:本文阐述了科技文献中“粘结”和“粘接”两词使用混乱的现象,分析了其原因,提出了规范使用“粘结”和“粘接”的建议。“粘结”是指两物体中至少有一种是有黏性时,互相结合在一起的动作或状态;而“粘接”则是描述两物体通过第三种材料粘合在一起的动作或状态。科技文献中,应区分“粘结”和“粘接”,根据所描述对象粘合与结合方式的不同,统一选用“粘结”或“粘接”。建议《现代汉语词典》再修订本时,根据科技发展的现状,“粘”字下增加“粘结”和“粘接”两词用法举例;相关标准规范在制订时,也应正确和规范使用“粘结”和“粘接”,使用不适当的应在修订时纠正。

关键词:粘结;粘接;规范用词;科技文献

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3-0149-02

在《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1]中,“粘”字下没有收录“粘结”和“粘接”两词,但在化工、建材、金属等领域,这两个词经常用到。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粘结”和“粘接”在实际使用中非常混乱,令人无所适从。现作一专题讨论,以期抛砖引玉。

一、“粘结”和“粘接”两词使用混乱

“粘结”和“粘接”两词,都表示物体粘在一起、互相粘合的意思。但实际应用中,“粘结”“粘接”两词混用普遍。粘结(接)强度、粘结(接)性、粘结(接)力、粘结(接)可靠性、粘结(接)效果、粘结(接)试验、粘结(接)体系、粘结(接)结构、粘结(接)剂、粘结(接)带、粘结(接)材料、粘结(接)面积等词,在公开的科技文献中都有出现。

查询百度,输入“粘结”,显示找到相关结果约25 500 000个[2];输入“粘接”,显示找到相关结果约27 300 000个[3]。二者使用频率在同一个数量级上。

在金属与胶粘剂领域,普遍认可和使用“粘接”一词。“粘接”早已成为一门技术和学科,有创刊于1980年、在胶粘剂行业有着广泛影响、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粘接》杂志(CN42—1183/TQ)[4],也存在各个地方性行业社团组织如“北京粘接学会”[5]等。胶粘剂领域,习惯使用“粘接”,查阅近期的《粘接》杂志,见不到有其使用“粘结”一词的论文。

但在化学、医学、密封胶、防水材料等领域,“粘结”一词用得较多。在现行的涂料、密封胶和防水材料国家和行业标准中,涉及建筑涂料、密封胶、防水卷材、防水涂料、防水剂的“粘结强度”“粘结性”“粘结性能”“粘结拉伸强度”等指标,多用“粘结”。

二、“粘结”和“粘接”应区分使用

1.首先明确是 “粘结”还是“黏结”?

在讨论“粘结”和“粘接”之前,还有必要先讨论一下“粘”与“黏”的问题,看看到底是“粘结”还是“黏结”。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1]对“粘”字列有两个注音,一是音zhān,有两个义项:①黏的东西附着在物体上或互相连接;②用黏的东西使物体连接起来;二是音nián,也有两个义项:①同“黏”;②作姓氏字用。而对“黏”字的释义是,指像糨糊或胶水等所具有的、能使一个物体附着在另一物体上的性质,如“黏液”“黏米”“胶水很黏”。

目前仍有大多数人认为,“粘”既作zhān又作nián,而“黏”是“粘”的繁体字。这是不正确的,但也有其历史原因。 1955年国家文字改革委公布《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时,将“黏”作为“粘”的异体字,“黏”由此退出使用领域,“粘”便身兼“粘”“黏”二职。1985年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电部审核通过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审定,“粘”读zhān;1988年国家语委发布《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时,“黏”被列入恢复使用的15个曾被废止使用的汉字之一,并将“粘”的义项进行分离,从此,“粘”不再表示“黏”的意义,“粘”“黏”又成为各自独立存在的两个规范字。因此,现在说来,“黏”既不是“粘”的繁体字,也不是“粘”的异体字;《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1]中“粘”读“nián”音下的释义,其第一个义项“同‘黏”应取消。

可以这样归纳:(1)“黏”只有一个读音nián,其一般情况下为形容词,其用法如常用词语“黏虫”“黏度”“黏稠”“黏膜”“黏液”“黏米”“黏土”“黏菌”“黏性”“黏着力”“黏糊糊” “黏滞性”等[1];(2)“粘”字除作为姓氏字时仍保留nián音外,日常用法只能读zhān音。读zhān时,“粘”的意思有两个,一是指一个有黏性的物体附着在另一个物体上,或者两个有黏性的物体互相连接在一起,如“糖块粘在一起了”,“吃糖瓜很粘牙”,“和黏面很粘手”;二是用有黏性的东西使物件连接起来,如“粘信封”“粘贴标语”“嘴上粘上假胡子”等。这两种用法,从词性上看都是动词用法。

“粘贴”“粘连”等用法中只能使用“粘”、读作zhān,而不能使用“黏”、读作nián,已不存在争议。然而,《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1]还列出了“黏结”“黏结力”“黏合”“黏合剂”等用法,笔者认为,根据“粘”的释义“①黏的东西附着在物体上或者互相连接”,此几处用法均用 “粘”代替“黏”、作“粘结”“粘结力”“粘合”“粘合剂”更合适。

目前,粘结/黏结、粘结力/黏结力、粘合/黏合、粘合剂/黏合剂等混用,是与粘结/粘接混用并存的一大现象。应将“粘结”“粘结力”“粘合”“粘合剂”作为规范用词予以明确。

2.如何区分使用“粘结”和“粘接”

(1)“粘結”的含义与用法

两物体A和B至少有一种是有黏性时,互相结合在一起,描述这样一种动作或状态用“粘结”。如:两堆泥完全粘结在一起了;胶水与玻璃粘结得很好;涂料与基层的粘结性很好。

由此,科技文献中描述A物质粘附在B物质上,表示A物质相对于B物质(基层)的粘结性、粘结力、粘结强度、粘结指数等概念时,或提到“粘结面”“粘结试验”“粘结剂”“粘结材料”时,都宜用“粘结”。

(2)“粘接”的含义与用法

两物体A和B通过第三种有黏性的材料C粘合在一起,这样一种动作或状态用“粘接”。胶粘剂行业普遍认为,“粘接”已成为平行于“焊接”和“机械连接”的第三种连接方法,是借助胶粘剂在固体表面上所产生的粘合力,将同种或不同种材料牢固地连接在一起的方法。如:用胶粘剂C将试件A和B按标准验方法粘接在一起,测试其粘接强度。

胶粘剂在化工、建材、金属、航天领域广泛使用,研究胶粘剂的工作机理,已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粘接。科技文献中,两物体A和B通过第三者C连接起来后,表示其粘合方面的某些性能,如粘接强度、粘接力、粘接可靠性,或提到“粘接体系”“粘接面”“粘接接头”“粘接试验”“粘接试样”“粘接方法”“粘接剂”“粘接材料”等概念时,都宜用“粘接”。

专业地说,按照粘接理论,“粘接”包含“粘”和“接”两层意思,其中“接”是指粘接材料与粘接界面之间“润湿”的过程;“粘”是指粘接材料与粘接界面产生粘合力的现象,包括化学键力、范德化力、静电力和机械力。

(3)“粘结”“粘接”两词用法的简单区分

“粘结”和“粘接”都可以表示两物体A和B结合或连接在一起。简单地说,“粘结”所描述的两物体的结合,没有第三者介入;“粘接”则有第三者即粘接材料C作为媒介发挥了粘接作用,而使两物体连接在一起。

三、建 议

目前“粘结”与“粘接”两词使用混乱,与《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1]未收录这两个词语并给出科学而明确的释义有直接关系。

可以这样理解,“粘结”指的是两物体之间的自然粘合与结合;而“粘接”就有一种人为的因素在其中,两物体之间的粘合与结合需要借助第三者,属于一种动作、行为,是一种连接的方式。

建议《现代汉语词典》再修订本时,根据科技发展的现状,“粘”字下增加“粘结”和“粘接”两词用法举例,以指导和规范此两词的正确用法;科技文献中,应区分“粘结”和“粘接”,根据所描述对象粘合与结合方式的不同,统一选用“粘结”或“粘接”;相关标准规范在制订时,也应正确和规范使用“粘结”和“粘接”,使用不适当的应在修订时纠正,因为标准和词典一样,起着规范和统一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927-928,1581.

[2] [EB/OL][2017-01-23]https://www.baidu.com/s?ie=utf-8&f=3&rsv_bp=1&rsv_idx=1&tn=request_28_pg&wd=%E7%B2%98%E7%BB%93&oq=%25E7%25B2%2598%25E7%25BB%2593&rsv_pq=8e2962e100035897&rsv_t=81cabD2CN8OPuMrJMJinarSZqcHydmgI1ty%2FdAMUuvyKy8hXjMvFBCXBxFOZu2%2FLh3RCJw&rqlang=cn&rsv_enter=0&prefixsug=%25E7%25B2%2598%25E7%25BB%2593&rsp=3&rsv_sug=2.

[3] [EB/OL][2017-01-23]https://www.baidu.com/s?ie=utf-8&f=3&rsv_bp=1&rsv_idx=1&tn=request_28_pg&wd=%E7%B2%98%E6%8E%A5&oq=%25E7%25B2%2598%25E7%25BB%2593&rsv_pq=a0a4ae0b000287f4&rsv_t=6839oB7QfmsEHQlWHe3jGDypq3b29YBys0DiAlAWhdkCvdQe6HtD89L3ktPq9bzFZMMqww&rqlang=cn&rsv_enter=0&inputT=3976&rsv_sug3=18&rsv_sug1=18&rsv_sug7=100&prefixsug=%25E7%25B2%2598%25E6%258E%25A5&rsp=0&rsv_sug4=4818&rsv_sug=2.

[4] [EB/OL][2017-01-23] http://www.zhanjie.com.cn/about.asp?id=1.

[5] [EB/OL][2017-01-23]http://www.adhesionsociety.org.cn/col/col115/index.html.

[責任编辑:传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