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党报会议新闻报道的策划与创新

2017-04-11 11:34周立
今传媒 2017年3期
关键词:策划创新

【摘 要】:会议新闻报道是城市党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报权威性、公信度和影响力的体现。因此,充分利用会议新闻资源,做强做活会议报道,尤其是重大会议的报道,成为了新闻业务改革的突破口。本文结合《西安日报》近两年在“两会”报道上的策划与创新实践,从业务操作层面对改进城市党报会议新闻报道从理念到内容及形式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和归纳。

【关键词】:会议新闻;策划;创新;会外现场;报网互动

【作者简介】:周立,女,西安日报时政新闻部主任,主要从事新闻采编业务工作。

【责编介绍】:艾涓,女,今传媒杂志社编辑办主任,主要从事传媒理论与实践研究。

一、引 言

会议新闻,历来是主流媒体的城市党报报道的重点。因为党报承担着对党和政府事务的宣传报道任务,而党和政府研究中心工作、发布权威政策信息多以会议形式呈现。尤其是一些会议,由于主题重大、内容丰富、出席人员特殊或层次较高而引人注目,具有较强的新闻性、政策性、指导性和政治性[1]。如,一年举办一次的人代会和政协会。宣传好、报道好会议新闻,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及时准确地传达给群众,是党报的职责所在。

同时,党报对会议新闻先天的重视,来源于党报的定位和读者群的需求。党报的定位是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其受众主要是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高端人群,是关注社会发展,关心时事政治,引领时代潮流的社会中坚阶层。为他们提供新闻信息服务,就必须在重大会议这类新闻报道上下功夫。只有这样,党报才能真正发挥其权威性、公信度和影响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党报会议新闻报道一直以来不太受读者欢迎,究其原因是会议报道的内容公务化、形式程式化、文风八股化。报道多为机关视角、工作视角,仍单纯停留在纪录、宣传层面;报道中领导讲话多,议程叙述多,就会议写会议,见人不见事,读者关心的需要的信息少;报道形式单调,平铺直叙,缺乏立体感、纵深感,角度不新;报道语言比较生硬、呆板,有的甚至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由于长期以来党报会议新闻报道在内容形式等方面的问题得不到解决,甚至导致读者产生逆反心理,强化成一种心理定势。说起党报就想起空洞说教和生硬的面孔形象,使得党报本来拥有的会议新闻宣传优势,反而成了党报舆论引导上的软肋。

因此,会议新闻报道的创新,成为了新闻业务改革的突破口。特别是对重大会议的报道,已成为新闻媒体显示综合实力和新闻创新成果的重要场合,直接影响和推动着新闻媒体报道业务水平的提高。

那么党报会议新闻报道如何策划创新?结合《西安日报》近年来的会议新闻报道,尤其是在“两会”这样的重大会议报道上的策划与创新尝试,谈几点认识。

二、创新报道理念,回归新闻本位

党报的办报人,记者、编辑要破除以往“党报特殊论”的陈旧观念,将报道中存在的一贯的工作性宣传性思维调整到新闻规律的本位上来。

(一)要增强受众意识

新闻传播是否有效,取决于受众对传播的新闻信息的接受程度[2]。因此党报工作者首先要树立受众意识,要讲究报道效果。我们报道会议新闻不是传达文件,不是会议记录,更不是上级对下级安排工作,要分析受众心理,从受众的视角去审视新闻素材,尽可能选准受众心理的共振点,增强与受众的亲近感。由过去的“我说你听”转变成“我说你想听”。在当前传媒发展多元化、分众化、受众选择多样化的情况下,党报更应发挥会议新闻资源优势,挖掘政策性、方向性、权威性的第一手新闻信息,去争取更广泛的高层的受众群。

(二)要增强服务意识

党报要唱响主旋律,要讲主题、主调,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主旋律是最有生命力的。因此要牢牢树立服务意识,从读者的需求出发,用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整合会议新闻资源,用更精准、更深入的报道,为读者解读方针政策,提供工作指导。

(三)要强化新闻意识

目前党报缺乏吸引力,主要是由于“宣传”味过浓,“新闻性”不够。党报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但党和政府的主张和声音是通过新闻报道来实现的。要有鲜活的新闻事实为载体,而不是简单的传声、传达。因此要处理好发挥宣传功能与遵循新闻规律的关系,报道中讲求时效性、新闻性和可读性。

三、创新报道内容和形式,策划贯穿始终

会议新闻报道的创新,离不开整体的精心策划。不同内容、规模、层次的会议,报道策划的主体和侧重点不同,效果就不同。通常,根据会议的内容、受众的关注程度以及新闻价值的大小等,大致可将会议分为重大会议、重点会议和一般会议三类,按照会议的不同类型,报道策划的重点不同。

(一)一般会议报道策划:一次性报道,突出新闻内容

一般会议大体主要包括各级政府、部门、行业召开的例行工作会和报告会、总结表彰会等等集会。这类会议报道通常采取单向信息的传播形式,报道策划的重点是挖掘有价值的新闻,简洁求实。要根据新闻报会议,而不是根据会议报新闻。尤其是一些研究、部署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工作的会议,会议只应该是新闻的由头、背景和舞台,唱主角的應该是会议中蕴藏的新闻。

(二)重点会议报道策划:组合式报道,会议报道+新闻拓展

重点会议主要包括市级四大班子研究重大问题和主要工作而召开的全会、常委会、专题会、研讨会及重点部门或行业新闻发布会等等。这类会议内容重要、出席领导层次高。作为城市党报,报道要讲究虚实结合。在报道会议时,可采取主稿加配稿的办法,将会议主稿中无法详细呈现的新闻内容,在延展的稿件中进一步软化细化,包括新闻背景、现场花絮、内容解读等等,这样避免了会议报道因冗长而平淡、重点不突出的问题。

(三)重大会议报道策划:立体式报道,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大胆探索报道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重大会议主要是指党代会、两会等关系全局性的会议,主题重大、内容丰富、出席人员特殊或层次高,社会广泛关注。重大会议报道要出新出彩,要有高度、深度、厚度和温度,策划至关重要。需要细分为包括会前、会中、会后分阶段策划和会上会下、会内会外、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分层次策划等。在新媒体崛起的当下,利用网络新平台的快捷、即时、直观的优势,采取报网互动方式,对会议新闻进行立体式报道,会使新闻的传播效果更加广泛和到位。

1.重心前移,精心做好会前策划。在重大会议前,采访部门要组织记者提前介入,掌握相关资料信息,包括会议背景、主要议题、参加人员情况等等,结合不同时期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市委市府的中心工作等,并联系当下读者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关注点,制定整体报道方案。遇到例行会议,搜集新情况新问题新热点,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力争报道出新。

2011年和2012年的西安“两会”报道,《西安日报》在会前进行了大量细致的准备工作,搜集了参会代表和委员的详细资料,查阅了相关提案和建议,并与往年进行对比分析,把握热点难点问题,制定出了详细具体的报道策划方案。包括规定动作,即议程性报道方案和自选动作,即延展性、深度报道方案两部分。议程性报道方案包括开幕、闭幕、主席团会、审议及领导活动等规定内容的报道;延展性方案包括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人物专访,热点聚集,现场速写等等,策划明确细致,并将任务分解到人,为整个报道有序有力打下了基础。会议开幕后,由于准备充分,从采到写,十分顺利到位,热点重点突出,会内会外结合,不少报道打破常规,收到良好宣传效果。

2.从读者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寻找契合点,会内会外结合,让会议新闻报道变软,有了温度,更加贴近群众,生动可读。

每年的“两会”一直倍受百姓的关注,是因为“两会”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行使民主权利,参政议政,审议和制定一年政府工作目标和措施的会议,是反映基层群众心声,听取群众对政府工作意见建议的会议,是代表委员履行职责,为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出谋划策的会议,因而代表委员在会议上的表现,他们的履职情况,他们的关注点是读者最为关心的,也是我们新闻报道的重点。这两年的“两会”报道,《西安日报》专门围绕代表委员议案、提案、意见和建议所涉及的社会热点、民生问题,从会内热点聚焦解读,到会外现场调研,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会内会外结合主题活动。如,2011年,会内围绕做大做强西安旅游产业这一热点话题,征集代表委员的意见和建议,与政府相关部门领导进行交流研讨,给出对策。刊登了《西安旅游如何发力》的深度报道,形成了会内报道的热点效应;同时,针对从2010年9月开始,曾一度畅通的西安道路交通再次出现轻微“反弹”,主要路段经常出现拥堵,引起市民关注,“缓堵”当时两会上被提及频率最高的热词这一情况,专门策划了代表委员在早高峰时期现场调研我市交通状况的会外活动。邀请代表委员实地体验了交通拥堵情况,并与市交管部门领导和市民对话,为解决交通拥堵提出意见和建议。记者采写了题为《最近交通不那么堵了》的现场特写,并配以生动的现场图片。整个报道图文并茂,鲜活感人,提升的两会的关注度,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这篇报道还获得了当年西安人大好新闻一等奖和西安好新闻一等奖。

2012年,策划的会内热点报道《把西安建成文化达沃斯》,聚焦了关系西安未来发展的重大命题: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建设问题。紧扣把西安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这一目标,围绕要大力发展西安特色、西安风格、西安魅力的城市文化这一主题,从博物馆城、历史文化村镇、文化品牌等几个方面入手,通过代表建议、专家观点等形式,深入剖析了西安文化建设的现状,并给出今后发展的出路;会外现场策划了代表委员调研全市首家保洁员子女五点半学习室和就业服务中心活动,都以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契合点,通过代表委员与保洁员及其子女、就业创业明星、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及专家学者的交流座谈,体现了代表委员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及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使得报道有了温度。不仅丰富了会议的新闻内涵,而且深化了两会的主题,同时提升了报道的关注度。

3.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制造舆论关注点,采取报网互动,拓展会议新闻的广度和影响力。

“两会”报道年年都做,如何做出新意?增强互动性,是一个突破口。

随着网络信息平台越来越多样,QQ、微博等传播媒介的出现,人们交流互动更直接更方便了,网络舆论成为了不可忽视的力量。而党报的读者群,即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等,他们既是会议新闻的主体,又是网络新媒体的最广泛的运用者。因而,在重大会议新闻报道上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和党报新闻资源优势,开展报网互动,成为强化新闻报道传播效应,提升报纸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2011年,《西安日报》在“两会”报道中首次策划了“QQ聊民生”活动。利用西安新闻网搭建QQ平台,邀请出席人代会的市人社局局长和市教育局局长在QQ上与网友聊民生话题。短短2个小时的活动,吸引了130多位网友争相提问,现场解答问题30多个,网友直呼“开心”。两位局长也认为和网友用QQ群对话很给力,能把市委市政府的惠民政策第一时间最直接地传递给最关注的人。群聊时,网友的问题辛辣,局长的回答恳切,气氛非常热烈。在网络即时传播的同时,日报第二天以《群聊很给力》为题,以现场特写配以精彩问答的形式,对活动进行了详细报道,生动感人,为这一年的“两会”报道添了彩。

2012年的“两会”报道,《西安日报》加大了创新力度,将目光投向了微博这一最新最火爆的信息平台。经过与西安新闻网、腾讯网多次研究探讨,最终策划组织了两会期间的代表委员“微访谈”活动。借助西安新闻网腾讯官方微博设置微博话题页,并邀请两会代表委员通过微博接受网友访谈。该话题页不仅在西安新闻网腾讯官方微博首页得以展示,方便网友参与,还首次嵌入网站两会专题中,让网友在查看专题的同时可以及时了解微博访谈情况,并能即刻在专题微博互动区域发表微博进行参与。日报在对微访谈全面报道的同时,开设“两会微报”专栏,采集部分涉及两会的精彩微博及时予以刊登。为确保活动策划万无一失,报纸和网络在会前做了大量准备。日报联系市人大和市政协有关部门,协调筛选有影响力、有代表性、已开设注册微博的代表和委员,提前联系沟通,并嵌入西安新闻网腾讯官方微博互动区域;邀请市教育局、民政局、人社局三位局长通过微博访谈的形式与网友互动,解答网友关心的民生话题。西安新闻网则及时在新闻中心两会专区、专题首页以及微博中进行预告宣传,并通过腾讯迷你首页、腾讯网、大秦网进行推广和宣传,征集话题,以此扩大微访谈影响面。由于前期准备充分,在两会会议间隙举办的微访谈活动中,短短两小时网友提出的问题达百余条,访谈内容涉及2012年的教育新政“大學区”制改革和养老、救助等等群众最为关心的民生话题。虽然访者与被访者没有面对面,但指尖上的交流更别有一番感觉,三位局长接受访谈的实景现场围满了闻讯而来的各路媒体记者,气氛非常热烈。日报记者采写的稿件《键对键胜似面对面》,生动、细致地反映了活动内容,为网友、读者答疑解惑,达到了很好的互动效果。西安新闻网也图文并茂地展现了活动内容,让网友第一时间了解访谈现场情况,同时,通过腾讯弹出tips窗口新闻即时进行推广传播。此次“微访谈”,不仅是作为城市党报的《西安日报》2011年“QQ聊民生”之后,又一次成功的报网互动式的新闻报道探索,而且也是腾讯网首次与西安媒体尝试举办的“微访谈”,无疑对“两会”的影响力和《西安日报》的影响力都是一次最大程度的提升。

会议新闻报道是城市党报的重要组成部分[3],是党报权威性、公信度和影响力的体现,是党报独有的优势资源,是党报新闻报道最大的“内容提供商”,也最能体现新闻报道的集中效应。因此,会议新闻报道的策划与创新,应该是每一位党报工作者重视并积极探索的命题。

参考文献:

[1] 张宿堂,李斌,孙承斌.探索新形势下时政报道的规律性[J].中国记者,2011(12).

[2] 张骏德,刘海贵.新闻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周永旭.寻找新闻与宣传的“黄金结合点”[J].城市党报研究,2004(4).

猜你喜欢
策划创新
古蜀三星堆的来龙去脉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
史上最强虐心考眼力
《海洋岛屿与国防》栏目获省优秀选题策划奖
阿吉奔三了
因影像 更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