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为非植保专业农科生讲授《植物保护技术》

2017-04-11 11:51黄伟东段海明毕亚玲
安徽农学通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理论学习实践操作

黄伟东+段海明+毕亚玲

摘 要:《植物保护技术》是涉农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学习该课程有助于提高应用型农学人才的培养质量、拓宽就业渠道。调查发现,非植保专业本科生往往对该课程不够重视,学习积极性不高。该文以安徽某高校非植保专业农科学生为例,从教材选用、课程结构、学习必要性、讲授方法以及讲授效果提升途径等方面加以阐述。以期促进非植保专业农科生熟练掌握该课程相关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

关键词:非植保专业;植物保护技术;理论学习;实践操作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6-0184-03

国家之间竞争的核心是人才,而人才根据不同的定位可分为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两大类。学术型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基础科学研究人员,主要从事揭示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等方面的工作,该类人才对于探索未知、寻求真理、辨明本质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是直接服务于社会生产与社会建设的技术人员,随着高等教育逐渐步入大众化,众多高等院校纷纷转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满足当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只是不同的培养类型,并没有层次高低之分,二者密切联系,并驾齐驱,共同为社会进步与繁荣谱写华丽的乐章。

本文以安徽省某高校开设的《植物保护技术》课程为例,探讨如何为非植保专业学生进行科学讲授。作为一所以“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为发展目标的高等院校,主要是极力打造应用型师资,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植物保护技术》是该校农学类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主要讲述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危害、流行规律以及治理策略,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参照课堂表现、课后调查反馈以及课程考试成绩等,植保专业与非植保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差异明显。绝大多数植保专业学生较为投入,能够熟练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并在今后的实习、工作中加以灵活运用。然而,很多非植保专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认为该课程与自己专业不同,学习过程中表现为迷茫、敷衍塞责、不以为然。事实证明,该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知识能够极大促进与农学类相关专业的融合,为毕业后的就业选择与创业谋划助力。鉴于该课程的重要性,本文以非植保专业农科生为例,探索如何更好地讲授并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掌握《植物保护技术》这门课程。

1 教材选用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核心资料,也是权威读本。一本好教材不仅能够全面系统地讲解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引入当今世界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且要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思维能力。针对非植保专业农科生,作者精心挑选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农业植物病理学》与普通高等教育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农业昆虫学》作为主教材,这两本教材讲述内容更加详细、更为具体,能够最大限度地弥补所缺专业基础知识。另外,课后为学生提供一些植保专业相关网站与专业辅助阅读材料等供学生自己查阅,与教材内容形成有效互补。

2 课程结构

《植物保护技术》课程主要分为两部分,即病害部分与虫害部分。病害部分主要讲解植物病理学基础部分(如植物病害的概念、病原物种类、病原物侵染过程、病害的流行与预测、病害的治理等)与农作物病害(如水稻、麦类、杂粮、棉麻、油料、烟草、果树、蔬菜等)。虫害部分主要讲述农业昆虫总论(如昆虫构造、昆虫发育与行为、昆虫与环境的关系及预测预报)与农作物害虫(水稻、小麦、杂粮、薯类、棉花、油料、烟草等)。在进行这两部分内容讲述的时候,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基础与专业特点,既要考虑知识的全面性,又要兼顾内容的实用性,尽量使用通俗的语言与形象的描述,有针对性地挑选一些章节详细讲解。基于学时安排,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课堂未能讲授的章节,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与空间。

3 学习该课程的必要性

《植物保护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融合了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遗传育种学、农业气象学、植物病理学、土壤肥料学、昆虫学、作物栽培学等诸多学科知识[1]。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掌握植物病、虫害的种类、为害情况、发生规律、防治措施等理论知识。另外,通过课程实验与实习锻炼,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田间病虫害识别与治理,为毕业后就业、创业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

4 讲授方法

4.1 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非植保专业学生,如何激发其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对于掌握相关知识至关重要。书本中的经典理论固然要讲,但一味地照本宣科只能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出现低头玩手机、浮想联翩、睡意朦胧等现象。因此可通过精美图片(病害超微形态等)展示、卡通动画(昆虫化蛹成蝶等)放映、经典案例(农药残留污染等)分析、未来蓝图(绿色庄园等)描绘等途径,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學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4.2 紧密结合新政策、新法规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当前国家与农业相关的方针政策,如农业产业化变革、农作物布局变化、农业法规的修订、农药零增长计划等[2]。结合当前农作物布局变化的大形势,在讲述病害部分就要提醒学生注意农作物布局改变可能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如植物病虫害种类与数量的变化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农药在粮食增长中的贡献可谓功不可没,那么在保证粮食产量增长的前提下,如何控制农药零增长呢?这就要将绿色植保、“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等理念融入其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4.3 师生有效互动 教学相长指的是教与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如何才能在当代信息社会实现教学相长呢?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有效的互动,包括行为互动、情感互动、认知互动[3]。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或列举案例,引导学生沿着这条主线发散思维。例如,在讲授防治植物病害重要性章节时,首先调查学生对植物病害的认识,初步判定其认识程度;然后,通过展示田间局部与整体作物病害为害状况,引导学生分析该病害发生的条件、发生规律、造成的产量损失以及如何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鼓励学生踊跃发言,无论对错,教师要让学生将自己的观点阐述完全,在充分聆听与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再发表自己的看法。万事开头难,也许在最初阶段很少有同学回应,但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一旦这种互动效应打开,教师与学生才能真正意义上融入课堂。学生在思索过程中锻炼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得到一定的启发,最终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良好课堂氛围。

4.4 实践与项目教学

4.4.1 实践教学 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除了在课堂以幻灯片展示外,还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与提高。在讲述农作物病虫害时,结合农时变化,安排学生前往试验田(地),在鲜活的农作物面前采集并辨别危害的病虫害种类,结合本年度气象条件,分析该病(虫)害为害严重度,并依据为害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或防治措施。学生通过系统的培训与学习,加之自身的判断、分析与思考,逐渐形成科学的思路与方案。

4.4.2 项目教学 在当代社会,高校教师服务社会的功能逐渐凸显,这就要求教师时刻把握本学科发展前沿,开展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研究。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研究项目,对课程内容加以分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相应的子项目,结合平时所学以及课后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制定一套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案[4]。学生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能够提高文献查阅、归纳总结以及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

5 讲授效果提升途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5]。课堂是学生学习的核心场所,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进而影响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能力[6]。笔者认为若想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需从以下途径着手:

5.1 为非植保专业学生“量体裁衣” 正视非植保专业学生的学科基础,在已有的知识架构基础上安排相应的讲授内容,并对授课进度、重难点分配等方面加以调整。另外,结合专业特点,为学生指定辅助学习材料,寻求自身专业与该课程的交叉点并应用于实践操作。尽管《植物保护技术》不是非植保专业的核心课程,但是随着专业融合程度逐步加深,学科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学科交叉往往更容易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5.2 重视学生意见反馈 学习委员受教师委托,课下广泛搜集学生对教学重点、难点、授课进度以及拓展知识讲述等方面的意见,并对后续理论与实践教学提出各自的建议,教师认真整理并采纳学生合理的意见与建议,通过多种途径予以协调、改进。众人拾柴火焰高。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方的事情,学生掌握的程度与教师的讲授关系密切,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意见反馈,善于观察学生的课堂状态与反应,切不可一味照本宣科,更不能无视学生的合理建议。

5.3 加强教学督导评价 学校教务处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督导,不定时听取授课教师讲课,对于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意义重大。督导教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给予青年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及时发现并指出青年教师在语言表达、课堂气氛、授课技巧等方面的优点以及存在的不足,青年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扬长避短,不断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逐漸迈向优秀教师的行列。

参考文献

[1]孟繁清.谈植物保护技术课教学[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院报,2007,12:141.

[2]李涛,张立.《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创新[J].科技创新导报,2010,20:178.

[3]张虹.高校师生有效互动的策略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2,13(1):248-251.

[4]黄卫华.关于项目化课程《植物保护技术》考核评价实施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2,4:31.

[5]冯利英,任良玉,刘益东.高校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4,2:19-23.

[6]黄艳青,杨明,周显忠,等.“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整体教学设计[J].中国园艺文摘,2013,9:209-211.

(责编:徐焕斗)

猜你喜欢
理论学习实践操作
谈教学反思下的理论学习
在电类实践操作课程中对士官学员安全及规范操作意识的培养
加强油田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学习中共党史
创新思维培养之我见
新常态下机关党员理论学习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