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少数民族驯鹰习俗的现代转型

2017-04-11 08:24张新辉赵凤霞朱梅新哈那提沙力木
四川体育科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猎鹰习俗新疆

张新辉,赵凤霞,朱梅新,哈那提·沙力木



新疆少数民族驯鹰习俗的现代转型

张新辉1,赵凤霞1,朱梅新1,哈那提·沙力木2

1.石河子大学体育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3;2.新疆青河县文体局,新疆青河县,836200。

运用文献资料和历史学研究等方法对新疆少数民族“原生态活化石”——驯鹰习俗的历史和现代发展进行研究。驯鹰习俗的诸多功能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得到了自然演进,由原来的狩猎防害向休闲体育和民俗文化转变,创新性地将驯鹰文化发展为一种独特观赏性的民俗技艺表演和比赛项目,由作为生存策略的猎手向顺应时代的体现现代价值的演员再到赛手的转换,同时,促进了驯鹰文化的旅游开发。

新疆少数民族;驯鹰习俗;现代转型

鹰崇拜文化起源于北方民族狩猎经济,渗透于北方民族萨满信仰、文学艺术等精神文化各方面。古代北方民族不仅敬仰鹰的威严、勇猛,而且将其视为美的化身。从古至今,鹰频繁出现于文学、绘画、歌舞等艺术作品中[1]。驯鹰具有独特地域风格,并受民俗生活方式的影响,是传统民族民俗文化的象征。驯鹰不仅反映着民风习俗特征,而且蕴含丰富的民间信仰观念,充分体现民间各种社会关系纽带和伦理道德,更渗透着深层次的少数民族文化内蕴。可以说,驯鹰是民族文化的历史沉淀,是新疆游牧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北方诸民族先民均从事过狩猎经济,狩猎经济对其经济生活产生过影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0年11月15日至19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国际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会议。在会议进程中,法国、韩国、西班牙、比利时、捷克、卡塔尔、蒙古、叙利亚、摩洛哥、沙特阿拉伯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11个国家联合发出提案,申请将驯鹰列入名录,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获得最终批准[2]。其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约史上最大的联合提名案,然而,中国未在这些国家之列。自此以后,中国驯鹰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重视和发展。2011年,新疆阿合奇县柯尔克孜族驯鹰习俗(项目编号:X-143)被列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疆富蕴县哈萨克族驯鹰习俗(项目编号:IX-29)被列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1 国外驯鹰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驯鹰方面研究起步较早,历经多年发展。驯鹰在美国有健全的法律法规。Anderson等[3]阐述了美国明尼苏达州和联邦政府要求对猛禽所有权和保护措施要密切监管和严格执行,明尼苏达州驯鹰学徒要取得笔试通过后,检查保健设施合格后才能获得驯鹰人执照,并且,导师在头两年要监督新手驯鹰人。Amanda Giracca等[4]阐述了美国马萨诸塞州也对驯鹰人有严格的审批方式,同时规定拥有鹰羽毛可处于5 000美元的罚款等。Sarina Wakefield[5]阐述了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联酋),放鹰捕猎不仅被认为是一种运动,也是该地区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利用体育遗产旅游日益增长的需求下,阿拉伯联合酋长国(UAE)已经确定将保存和展示驯鹰文化体育遗产作为一个关键问题。老诚[6]深刻阐明英国、法国等诸多国家将驯鹰文化与经济发展有机联合,把驯鹰习俗作为特色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和推广,形成独具国家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旅游景观和旅游项目,促进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目前,国外驯鹰习俗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1)驯鹰习俗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2)驯鹰习俗旅游景观开发与产业化发展;(3)驯鹰习俗教育体系及长效化等。

2 新疆少数民族鹰猎习俗的历史学研究

鹰猎的历史源自于公元八世纪左右。鹰猎的壁画最早可见于唐武后长安元年(701年)唐代李重润墓[7]。在新疆巴里坤东黑沟古代游牧文化大型聚落遗址内,发现一幅游牧民族放鹰的岩画,剽悍的猎手,身跨骏马,一手架鹰,一手握缰,马蹄飞驰[8]。据苏联考古学家在叶尼塞河沿岸的考古发现,在公元前一世纪至三世纪期间,古代柯尔克孜地区的畜牧业已相当发达,在叶尼塞河上游发现的岩画中,骑马架鹰、骑马射箭、骑马追逐,以及几个猎手骑马合围猎物的场面随处可见[9]。在《新唐书·都播传》中,记载役属于黠戛斯、弥列、都播等部落生活时称其为“无畜牧,不知稼蔷……,捕鱼、鸟、兽食之”。《回疆通志》和《西域闻见录》也有维吾尔族将鹰驯化供狩猎之用的记载[10]:“回民喜畜雕,少有之家皆有雕一二架,至二、三十架不等。雕捷而鸷,秋深翅劲,狐、狼、黄羊之属遇之无得脱者。”清朝萧雄在一首诗的注释中专对鹰的特性及畜雕狩猎情形均有详尽描绘[11]:“鹰之毛色,与内地同。大者有加,形声苍老,极大莫如周鸟,土人养以供猎,状若鸬鹚。重者十余角力。喙锐而钩爪坚利善攫,本鹰属,亦呼为鹰。萧至忠为晋州刺史,将猎,九冥使者谓兽曰,汝辈若干合鹰死,若干合箭死。鹰,即此物也。凡出猎,人以牛皮裹臂,令蹲其上,驰马而行。平时饰皮帽,蒙罩其眼以制之。放则空下瞰,鹿之大者,亦能攫取。日啖以肉,雄伟善捕者,需值数十金。”清朝《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卷39回部条文本中详尽记载新疆维吾尔族“喜从高处放周鸟鹘,其人谓之鹘师赤云”。其中对放鹰人员、地点和技巧等均有明确规定,蕴含清代维吾尔族视鹰为神鸟,不以放狩为唯一目的,因其故放鹰仪式颇为正式。

3 新疆少数民族驯鹰习俗的现代发展

随着新疆自然环境更迭,民族文化的沉淀与现代文化的冲击,鹰猎习俗逐渐没落、消亡,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新疆方开启对少数民族驯鹰习俗的挖掘和整理工作。为进一步加强对鹰猎习俗的保护、抢救、挖掘和推广,逐步由禁止转变为有效管理和辅导。时至今日,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启动,原来鹰猎文化最有代表性的是柯尔克孜族,但近年来哈萨克族鹰猎文化也快速发展,特色凸显。新疆少数民族的鹰猎文化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注重野生动物的生态平衡,体现了强身健体增强体魄的休闲体育价值,促进了民俗资源的旅游开发。

3.1 注重野生动物的生态平衡,从习俗向制度转变

养鹰、驯鹰需要在保护物种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展。雄鹰是国家级二级保护动物,是禁止捕捉的。为保护野生动物,保障牧区动植物生态平衡,阿合奇养鹰户猎鹰食物来源已不再依赖捕猎野生动物,基本靠家禽家畜来解决。当地相关部门担负着审查养鹰资格的责任,建立起一套审查监督制度。时至当前,为保护已经驯服的猎鹰,避免长期养尊处优而退化野性,管理部门再次规定,各户的猎鹰,驯养时间不得超过5年,一旦到规定时间必须放归大自然。所有猎鹰都需要上“户口”和建档案,以备察。部分驯鹰能手每月能获取政府200-500元不等的生活补贴,以保证该项绝技能得以延续。至于猎鹰,新疆青河县享受不一般待遇,在遵守相关保护野生动物法律法规之前提下方可允许抓来训鹰,到达规定年龄务必放回大自然传宗接代,保证其繁育。

3.2 体现强身健体,增强体魄的休闲体育价值

就鹰手而言,捕鹰、驯鹰以及放鹰过程均具备良好的体力和非凡的智慧。熟悉鹰的习性与协作精神是练就一个优秀鹰手的必备条件。鹰猎是一项集智能、体能、动静结合的休闲体育运动。例如捕鹰、放鹰都要到林海雪原进行远足登山,其不仅展示的是体能与意志的较量,而且在大自然中历练身心、陶冶情操。捕鹰恰似射箭、射击等瞄准类运动,要求心神合一,静动结合,反应灵敏。同时,捕鹰、放鹰或在山上蹲守几天乃至几十天,方能有所斩获,此举无疑是一种最好的心理素质磨练。

3.3 促进驯鹰习俗的旅游开发,从生活向展演转变

如今,鹰猎活动且丧失了捕获食物、满足生存需求的原始内涵,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休闲、消遣等精神层面的满足与享受,此项活动正被赋予愈来愈多的观赏、参与、户外休闲等社会文化、体育、经济价值。猎手们通过鹰猎表演和鹰猎比赛展示自己鹰的力量、传统的狩猎技巧和集体协作精神。传统的猎鹰扑食习俗演变成一种民俗文化,而且创新性的将猎鹰文化发展为一种成为具有独特观赏性的民俗技艺表演和比赛项目,把民俗文化和旅游业更好的结合在一起,以举办“猎鹰艺术节”等形式发展旅游业,吸引各地游客。

3.3.1 柯尔克孜族驯鹰发展——以鹰猎表演推动特色旅游 新疆阿合奇县是柯尔克孜族世代游牧的地区。1989年在阿合奇县库兰萨日克乡谢依提古墓地(现八家户一带)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纯金质“飞鹰啄鹿”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阿合奇县的苏木塔什乡的驯鹰还吸引了英国著名驯鹰专家美勒·安德鲁。在1993年和1994年他曾两次来到阿合奇县与当地牧民交流养鹰、驯鹰、放鹰技艺,当看到阿合奇县苏木塔什乡猎鹰表演时说:“世界上,猎鹰的故乡在阿合奇县的苏木塔什乡,在这里,我看到了令人难以忘怀的猎鹰逐捕猎物的奇观”。很多人类学家认为,阿合奇县能保持这种原始的捕猎技艺与当地地处偏远,生存环境恶劣、人们生活贫穷落后有关。再就是,由于阿合奇地区植被覆盖稀少,山谷旷野一望无垠,为鹰隼俯冲捕猎、疾行驰骋提供广阔舞台。更令人赞叹的是,当地柯尔克孜族人驯鹰的绝学全凭口头流传,没有任何文字记载,但一直流传至今。

2008年10月21日在阿合奇县苏木塔什乡“首届猎鹰文化节暨旅游推介会”举行,近百名身骑骏马、手臂上高举猎鹰的柯尔克孜族牧民展示了“放飞猎鹰”“猎鹰捕兔”“猎鹰活捉狐狸”等民族特有节目,用节日的方式保护了这一古老的民俗。2009年12月15日阿合奇县旅游资源领导小组办公室签发了阿合奇县猎鹰场运营与管理细则,景区与猎鹰、猎隼及马车夫签定劳务合同。在每年一届的诺如孜文化节上阿合奇县都会同时举办“猎鹰文化节”。2013年以来,阿合奇县猎鹰手累计开展猎鹰表演54场,吸引了来自疆内外的8 000余名游客,推动了阿合奇县特色旅游渐发展。2014年11月新疆阿合奇县猎鹰民俗入选新疆冬春旅游主题活动。

近几年,阿合奇县以传统猎鹰文化为依托,在对口支援城市无锡市援建工作组的大力帮扶下,本着“传承猎鹰文化、改善生态环境、打造猎鹰旅游品牌”原则,不仅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了阿合奇县特色旅游发展,更使猎鹰文化得以有效传承。阿合奇县境内有野生的鹰、隼2 000余只,持有驯养证的猎鹰、猎隼手140名。为解决猎鹰手的后顾之忧,县委、政府对全县推选出来的猎鹰能手,按招聘“以干代培”人员每月发放工资,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驯鹰事业,并设计排练出《猎鹰队飞奔表演》《架鹰骑马上山》《捕鹰表演》《猎鹰捕食》和《猎隼空中捕食》等表演项目;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出资,对位于阿合塔拉村奎克托海的猎鹰场进行整体建设和规划,对曾经的戈壁滩进行大力改造。现如今,猎鹰场道路、景区大门、围栏、旅游厕所、山体“中国猎鹰之乡”字样、可容纳500名旅客观赏猎鹰表演的场地均已建成,并具备对外接待服务能力;为使该乡农牧民通过接待猎鹰场游客增加家庭收入,将富民安居工程建设纳入到猎鹰场整体规划中,修建了水、电、暖齐全的安居富民房,可容纳20-30名游客住宿;为更好的挖掘民族文化,促使农牧民收入结构多元化,大力发展猎鹰场农家乐,开展民族工艺品、特色产品销售;为不断提高猎鹰文化品牌影响力,自2008年以来,每年举办猎鹰文化节暨旅游推介会,邀请区内外媒体广泛参与,使阿合奇县的驯鹰文化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得到有效提升,为阿合奇向“民俗文化特色示范县”道路上迈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3.2 哈萨克族驯鹰发展——以驯鹰比赛促进冰雪和生态旅游 驯鹰同样是哈萨克民族原生态文化的重要部分,伴随时迁境变,从起初的狩猎演变为深受广泛大众喜爱的休闲体育项目。2014年7月新建成的新疆昭苏县喀夏加尔镇哈萨克民俗文化馆就设有驯鹰文化展厅。在新疆青河县、新源县和富蕴县等哈萨克族群众集中聚集的地方,因冬季长、雪量丰富的特点,在每年冬季会举行猎鹰活动,并且将鹰猎活动转化为鹰猎比赛,制定了相关比赛制度,增加了竞技性、规范性和观赏性等。

新疆青河县于2014年9月被自治区文化厅命名为猎鹰之乡,当年年底被国家文化部授予2014-2016年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猎鹰之乡荣誉,有幸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以猎鹰之乡跻身列入“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县。青河县的猎鹰比赛在全国绝无仅有。从2013年1月8日起至今,青河县已成功举办了三届猎鹰大赛,已成为新疆阿勒泰地区冬季冰雪旅游活动的一部分。首届鹰猎比赛的打分标准主要依照猎手穿着、鹰的设备、外观、叫鹰、引鹰出击、鹰捕狐狸几个方面。2015年2月3日第三届中国·青河哈萨克民俗文化旅游节——猎鹰暨牧羊犬大赛上对鹰猎比赛又有了新的规定,按照猎鹰的年龄大小分为“幼鹰”和“成鹰”两组分别进行评判,比赛中以猎鹰的姿态、声调、冲击力度、捕获方式为评分标准。青河县的哈萨克族猎鹰吸引了国内外的众多媒体。2014年12月29日CCTV-10文明密码栏目播出《风情哈萨克》节目,猎鹰精彩亮相央视。2015年1月1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新加坡beach house制作公司、新西兰自然历史制作公司联合制作高清电视系列片《意境中国》(China From Above)摄制组来青河县拍摄哈萨克族猎鹰,向全世界展示展示哈萨克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1月10日,青河县举办猎鹰之乡“猎鹰协会”成立仪式。2015年1月30日中国·青河国际猎鹰文化研讨会在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召开,新疆文联民间艺术协会托力恒·阿木尔就文化保护及传承提出了建议。2013年1月11日国际雪联越野滑雪中国巡回赛新疆那拉提站开赛前,新源县的猎鹰表演吸引来自世界各国的选手纷纷上前“大显身手”,并纷纷上前拍照留念。2015年1月2日,新疆富蕴县第四届冰雪风情节中“猎鹰捕狼”活动也精彩缤呈。目前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把驯鹰列为喀拉峻草原生态旅游娱乐项目,为游客提供驯鹰表演;零星驯养猎鹰的哈萨克族牧民手提老鹰在乌鲁木齐的南山白杨沟、伊犁那拉提草原等旅游景点与游客摄影留念或了解咨询或亲自感受体验。

4 结 语

目前,柯尔克孜族和哈萨克族的驯鹰习俗在一定地域保存完整,并呈现一定区域规模,但文化保护和传承链条非常脆弱;维吾尔族的驯鹰活动只是在零星存在,面临濒临失传消失的困境。驯鹰作为新疆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习俗,已有上千年发展历史,它的发生、发展、演变、传承与新疆少数民族悠然已久的劳动方式、经济方式以及先民的原始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之间有着紧密联系,文化底蕴深厚。新疆不同民族的驯鹰习俗有所区别,但合理内核却很相似,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传统文化的保护不是原封不动地保留,而是在发展中来保护。近年来,随着新疆农牧区经济生产方式转型,农牧区向城镇化发展,与生计方式相适应的部分原有传统文化已经衰退。2015年10月12日,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驯鹰术研究基地在新源县则克台镇挂牌成立,但自2016年1月起,新疆林业局取消所有疆内驯鹰活动。驯鹰习俗现代发展的实现,必须对驯鹰习俗有全面的认识,从自身寻找与现代化的结合点。旅游业为新疆少数民族驯鹰习俗的非遗保护和传承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追求驯鹰习俗保护和旅游开发双赢的同时,应尊重驯鹰作为文化产业独特的发展规律,找到保护与利用的平衡点,这样既促进当地农牧民增收,从自娱自乐到全民同乐,也完成民俗文化与市场的对接。

[1] 额尔德木图.北方民族鹰崇拜文化研究[J].满语研究,2013,57(02):91~94.

[2] 木 土.2010年度新增非物质文化遗产[J].世界遗产,2011(03):10~27.

[3] Anderson, Dennis.A look at falconry in Minnesota[J].Star Tribune(Minneapolis, MN), 2014(01): 21~24.

[4] Amanda Giracca, Brendan Bullock.The Lure of the Hunt: How Falconry is Faring in America[J]. Virginia Quarterly Review, 2015, 91(04): 62~81.

[5] Sarina Wakefield. Falconry as heritage in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J]. World Archaeology ,2012, 44(02): 280~290.

[6] 老 诚.玩鹰[J].科学之友,2011(08):60~61.

[7] 张鸿修.中国唐墓壁画集[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5.

[8] 王天军.巴里坤古代游牧民族马上娱乐竞技活动考论[J].兰台世界,2013(04):133~134.

[9] 托丽娜依·达列力汗.新疆柯尔克孜族宗教信仰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0.

[10] 丁世良,赵 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北卷)[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11] 吴蔼宸.历代西域诗钞[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Xinjiang Minorities’ Falconry Custom

ZHANG Xinhui1, ZHAO Fengxia1, ZHU Meixin1, et al

1.P.E. School of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Xinjiang, 832003, China; 2.The Culture and Sports Bureau of Qinhe County, Xinjiang, 836200, China.

Documentation, historical research and other methods are adopted to study the history and modern development of falconry custom which is an original ecological living fossil of Xinjiang minorities. The multiple functions of falconry custom,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society, evolve naturally from the original hunting and preventing harm to leisure sports and folk culture, creatively turning the falconry cultural development into a folk art performance and competition program with a special appreciation, and from a hunter for living strategy to a competitor, acclimating the times and modern value. Meanwhile, it promotes the tourist development of falconry culture.

Xinjiang minorities; Eagle worship; Modern transition

1007―6891(2017)05―0017―04

10.13932/j.cnki.sctykx.2017.05.05

G852.9

A

2017-03-13

2017-04-21

2015年度石河子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中青年科研人才培育基金项目,项目编号:RWSK15-Y14;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5YJA890022。

猜你喜欢
猎鹰习俗新疆
“猎鹰”9再创历史一级火箭海上着陆回收成功
“猎鹰”9号的复用技术与展望
“猎鹰”9号带来的启示
无人机你别牛,猎鹰来了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
新疆小巴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