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投资者视角的内部控制信息决策有用性分析》评析

2017-04-11 14:36李少帅
山东纺织经济 2017年1期
关键词:管理控制投资者决策

李 慧,李少帅

(河北经贸大学 河北石家庄 050000)

《基于投资者视角的内部控制信息决策有用性分析》评析

李 慧,李少帅

(河北经贸大学 河北石家庄 050000)

我国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大多是站在监管者的角度进行的,即使是站在投资者的角度进行的内部控制研究,也大都是基于投资者利益保护的视角。《基于投资者视角的内部控制信息决策有用性分析》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研究了内部控制信息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本文针对其文章结构、内容等进行尝试性的评析以及阐述笔者的一些思考。

内部控制;内部会计控制;内部管理控制

一、文献介绍

《基于投资者视角的内部控制信息决策有用性分析》作者是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何丽梅老师和她的学生高铭阳。该文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由内部控制信息、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与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决策有用性这三部分组成的调查问卷,研究了内部控制信息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并得出了:企业应主动披露其内部控制详细情况,并聘请较好的事务所对其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进行鉴证,以增强其决策有用性的结论。

二、文献的结构

文章的结构:一、引言,主要通过回顾从2006年一直到2010年国家陆续颁布的有关内部控制的指引、规范等,引出了该文的论题。二、文献综述,分别从国外和国内阐述了有关内部控制信息对投资者决策影响的研究,并指出了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甚少。三、研究设计,包括问卷设计、调查对象和过程、研究分析方法等。四、问卷结果分析,基于三种不同部分的调查问卷分别得出了相应的结果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五、结论。可以看出,本文的结构和逻辑是很清晰明了的。

三、文献的内容分析

(一)选题的新颖性和挑战性

我国的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发展离不开内部控制信息使用者的推动。现有的研究大都将使用者划分为:注册会计师、管理者以及监管者,而很少有学者将目光聚集在投资者这类使用者的身上。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从非财务信息中获取信息,所以投资者这类内部控制信息使用群体正在日益扩大。

所以,笔者认为,文章的选题还是比较贴近于现实的。另外,单单基于投资者视角的研究也较少,大多都是与投资者利益保护相关联的,所能参阅的文献也不多,挑战性还是有的。

(二)调查问卷设计的创新性

问卷的设计不仅结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而且从实际出发,考虑了结果的可行性,将问卷设计成了三个不同的部分。现实中公司的内部控制既有自我评价报告,也有第三方出具的鉴定报告。基于此,问卷设计第一部分先整体调查内部控制信息对于投资者决策是否有影响;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再分别调查公司的自我评价报告和第三方出具的鉴定报告对于投资者决策的影响。除此之外,调查的对象是实际的投资者,这样使得出的结论比较贴近实际,而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推断。

四、文献的欠缺之处

(一)文献中并没有对投资者的类型进行划分及鉴定

投资者投资的目的是希望获得资本保值,而投资者对于内部控制信息需求的两大目标为“决策有用”和“受托责任”。不同类型的投资者获得资本保值的方式不同,对于内部控制信息的需求目标也就不同。对于短期投资者,其获得资本保值的方式是获取资本利得,对应的内部控制信息需求目标是“决策有用”。而长期投资者获得资本保值的方式是股利,更注重公司的经营效率,所以长期决策者更注重的内部控制信息的需求目标是“受托责任”。

文献中提到的调查对象以及进行的内部控制信息的需求结果分析针对的都是短期投资者。虽然题目中提到决策有用性分析,可以让人猜想到针对的短期投资者,可作为一篇严谨的学术论文,对研究对象进行明确的鉴定会让文献锦上添花。另一个做法是将长期投资者也考虑在内,分析两大目标,这样会使文献更加完善。

(二)文献问卷中的部分结果与数据相互矛盾且未说明原因

在对内部控制信息关注的总体情况分析中,文献指出,来自保险公司的机构投资者对内部控制信息表示较为关注,个人投资者对内部控制信息的关注程度则相对较低。潜在的意思是保险公司相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更关注内部控制信息。

在获取内部控制信息的渠道分析中,文献分析了不同的投资者类型获取内部控制信息的不同来源及其占比情况。从表3中笔者看到,保险公司与个人投资者在不同获取渠道所占百分比的对比中,只有在内部控制渠道所占百分比高出4个百分点,亲自调研渠道所占百分比高出1个百分点;而个人投资者相比保险公司来说,在公共网站、公共网相关信息、媒体报导等渠道所占百分比都要远远高出保险公司。

极端化来说,保险公司几乎不关注除了内部控制报告和其亲自调研的结果之外的有关公司内部控制的信息,而个人投资者是在关注内部控制报告以及亲自调研的结果之外,还会频繁的关注其他渠道所公布的内部控制信息。这又怎么能支持文献所说的保险公司对于内部控制信息的关注程度高于个人投资者呢?基于此情况,文献应该给予相关说明。

(三)文献中存在些许推断使得文献的说服力减弱

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决策有用性分析中,文献提到仅有10%的投资者认为自我评价报告有很高的决策价值。作者做出了可能性原因分析:可能是因为大多数投资者认为被投资单位会因维护其自身市场地位,而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不详细披露其自身的重大缺陷,使得投资者认为自我评价报告不能够真实的反映被投资单位的实际状态。

笔者认为,作者所做出的这个可能性原因可以设计在调查问卷中,这样在被调查者选择了自我评价报告的决策有用性一般或者较低的前提下,接着做出其认为自我评价报告的决策有用性一般或者较低的原因:是因为作者所猜想的原因,还是因为其他原因。这样在收回的调查问卷中就可以获取一个百分比数据来支撑作者的可能性原因,这样会使得这个原因更具有说服力。

五、基于文献的思考

基于文献是站在投资者的视角对内部控制研究进行展开的,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张先志教授(2004)指出内部控制可以被分为内部管理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它是根据内部控制的需求类型(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来进行划分的。基于此,保证财务报表可靠性的控制称为内部会计控制;保证经营活动有效性的控制称为内部管理控制。二者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笔者在前文中也提到短期投资者和长期投资者的区别。而内部会计控制是提供真实可靠会计信息的有力保障,所以短期投资者对内部控制会计的需求会更加强烈。而企业有效率的生产经营依赖于良好的内部管理控制,因此长期投资者对内部管理控制的需求会更加强烈。

而白华教授(2012)认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并不构成内部控制的一个子集,其认为根本无法从内部控制系统中分离出一个所谓的财务报告控制系统,应尽早用“内部控制”取代“财务报告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的划分类似哲学理论中的“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静态和动态是相互区别的两种状态,因为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二者相互区别,又密不可分,但不能因为这样,就说动态和静态是一回事。内部控制的划分也是一样,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相互交融,并不意味着二者没有区别,所以,笔者认为,在理论上这种划分还是可以的。

在《投资者需求视角下的内部控制信息质量评价》中,作者提到“决策有用”和“受托责任”是投资者内部控制信息需求的两大目标。笔者认为两大目标是和两大分类对应着的。决策有用对应着内部会计控制,而受托责任对应着内部管理控制。基于投资者需求视角,将内部控制的两大分类与两大目标相结合,加之以实证分析可以是笔者今后的研究方向。

[1]何丽梅,高铭阳. 基于投资者视角的内部控制信息决策有用性分析[J]. 会计之友,2015;(13):80-84.

[2]邓德强,刘玉.投资者需求视角下的内部控制信息质量评价[J].华东经济管理,2013;(04):104-108.

[3]白华,高立.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内部控制的子集吗?[C].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第25届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12.

[4]张先治,张晓东.基于投资者需求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2004;(12):55-61.

F275

A

10.3969/j.issn.1673-0968.2017.01.007

猜你喜欢
管理控制投资者决策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聊聊“普通投资者”与“专业投资者”
工程造价管理控制探讨
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控制探讨
新兴市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决策为什么失误了
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控制探讨
卫生领域需要有情怀的投资者
建筑施工危险源的辨识与管理控制探讨
投资者关注对IPO首日收益率影响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