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课程设置

2017-04-12 21:47宋梦婷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21期
关键词:课程设置

宋梦婷

摘要:各大高校正全力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步伐,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工作重心。课程设置则是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为参照,从基础与系统构建、通识教育与兴趣探索、宽领域发散等课程设置的三个方面,浅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有效实践。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设置

国务院于2015年10月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1],为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强国之梦提供了强有力的纲领性保障。该方案将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等列为建设任务,为总体目标的落实指明了道路。其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建设内容指出,高等教育应着力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优秀人才。

纵观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历程,人才培养一直被视为大学的重大使命[2]。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亟需大量世界一流人才,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支撑,从而实现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增长。在此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便成为我国人才战略的核心任务。

各大高校纷纷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突出成效,清华大学施行的“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便提供了成功经验。其中,2005年创办的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目标是培养国际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其培养模式的相关经验总结曾荣膺2014年度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办学十余载,在生源选拔、师资评聘、培养模式、制度保障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均进行深度化探索。通过重建知識体系、创新培养模式、推进大师教学、融入国际前沿、感悟行业潮流等举措,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启发了学术兴趣,奠定了学术基础,提升了创新能力。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培养成效卓著,在国际学科评估中被誉为拥有“一流的本科生和一流的本科教育”,在国内外受到广泛赞誉[3]。

本文将以上述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等成功实践为参照,从基础与系统构建、通识教育、宽领域发散等三大方面,浅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设置,探索课程设置的有效实践。

(一) 注重理论基础,构建系统应用

高等教育的本科培养阶段一般分为四个年级,各年级各具特点,有所不同,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更应体现其不同的阶段性培养目标。

在本科教育的起步阶段,课程设置上应为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为后续探索高深学问或原始性创新工作打好根基。以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实验班为例,前两年着眼计算机科学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强化,所开设的课程包括《计算机入门》、《计算机应用数学》、《算法基础》、《计算理论》、《密码学基础》等,注重理论基础;后两年着眼于计算机科学前沿知识领域的专业教育,通过《量子信息》、《计算生物学》、《高等计算机图形学》、《云计算与软件工程》等课程的设置,构建系统应用。

通过分阶段不同侧重点的课程体系设置,强化了起步阶段的学生的基础知识,合理的课程阶梯,有利于学生充分掌握核心知识,为下一步学习做足准备。进入更高年级后,学生已初步养成学术志趣,该阶段开设前沿系统及应用课程,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在理论基础上探究系统及应用,搭建完整的知识架构。

(二) 开展通识教育,拓展自我兴趣

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在“知、情、志”上的全面发展,兼备文理各类知识,对交叉学科领域知识都有所了解。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致力于解决我国高等教育从本科教育开始就存在的“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等系统性问题[4]。现有的高校教育各环节仍旧偏重应试教育,高等教育沿袭基础教育阶段“填鸭式灌输”等教学方式,极大抹杀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涵盖数学、物理、生物、化学、人文、社科等诸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强学生深度思考方面的训练,使得学生有机会充分拓展已有的扎实基本功,培育批判思维,探索自身兴趣。

(三) 发散宽领域课程设置

宽领域课程设置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又一项有益探索,在课程设置方面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培养路径,提升学生学习的挑战性、自主性和开放性。

在发散宽领域课程设置方面,清华大学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试行新增设的本科荣誉学位制度。 在该制度框架下,本科学生在修完数学、自然科学、工科基础、专业与研究、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综合贯通等6个系列富有挑战性的18门宽领域课程、并完成“高年级学生研究员计划”相关环节后,就能获得充分认可其学术志趣及追求的本科荣誉学位。[5]

设立本科荣誉学位等发散宽领域课程设置的实践,将大力引导学生挑战自我,提升综合素质,从而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综上所述,在课程设置上探索基础与系统构建、通识教育与兴趣探索、宽领域发散等,将有利于搭建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学术志趣,从而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现双一流的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64号)[OL].(2015-10-24) [2016-08-05].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2] 杨德广,谢安邦. 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24-34.

[3]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 拔尖创新学术人才培养之改革与实践——以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实验班为例[J]. 北京教育(高教版),2013(09).

[4]徐月红,岳贤平.“钱学森之问”的内涵、实质及其效应——兼与林炎志教授商榷[J]. 中国教育学刊,2014(12).

[5]郑泉水,白峰杉,苏芃,徐芦平,陈常青. 清华大学启动本科荣誉学位项目试点[J]. 中国大学教育,2016(8).

猜你喜欢
课程设置
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改革模式探索
国内外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论《商英国标》下地方二本院校的差异性商务英语教学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中本衔接办学模式中职阶段环艺专业课程设置与研究
创业创新导向下的高校动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关于提高军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