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电视新闻过度娱乐化的反思

2017-04-12 06:17孙愈中
视听 2017年3期
关键词:新闻节目过度电视新闻

□孙愈中

对电视新闻过度娱乐化的反思

□孙愈中

由于传媒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再加上受网络新闻过度娱乐化的影响,当前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娱乐化有越演越烈之势。本文对此现象进行了反思,认为电视新闻报道的过度娱乐化,会导致节目内容和形式的低俗化,背弃媒体信息传播的主要功能,弱化新闻报道的意识形态属性。同时提出了作为传统主流媒体,电视媒体在新闻娱乐化大潮中不能随波逐流,而是要牢牢守住自己的阵地,时刻承担起守望环境、协调关系、传承文化、弘扬正气、引导舆论的社会责任的观点。

电视新闻;过度娱乐化;危害性;分析与批判

当前,对电视新闻娱乐化肯定的多,批评的少。正是由于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再加上受网络新闻过度娱乐化的影响,许多电视媒体在新闻报道中的娱乐化现象有越演越烈之势,严肃新闻数量下降,媚俗新闻和庸俗新闻增多。笔者认为,对电视新闻的过度娱乐化有必要泼盆“冷水”,让电视新闻报道重新回到理性的轨道上来,再次明确一下新闻传播的主要功能是什么,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在哪里,新闻报道的意识形态属性是否应该强化。

一、造成了节目内容和形式的低俗化

“如今因受众的文化休闲需求、传媒的经济利益驱动以及社会舆论的认可的共同推动,致使新闻娱乐化的趋势愈演愈烈。其主要表现方式是新闻和娱乐的结合,将新闻信息与戏剧化的情节、名人效应和流行文化等元素混合交织。”①有些很无聊的市井小事,内容琐碎、格调低下,根本不能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更谈不上有什么新闻价值和传播价值,但部分电视媒体为了迎合少数观众的口味,却当作重要题材来绘声绘色地进行长篇报道。尤其是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部分电视媒体错误地将网络媒体中一些新闻过度娱乐化做法搬进自己的新媒体平台。如温州电视台都市生活频道的《温州零距离》公众号推送的信息标题“男人和老婆洞房100天后的总结性发言,说出了7亿男人的心声”(2015年3月24日),“云南摸奶节,男人的天堂!看傻眼了吧!”“小三勾引到了女人的老公,男人要离婚,女人竟然这样对老公说……”(2015年3月30日)②。这种负能量和格局不高的内容,使相关电视频道的公信力和美誉度也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损害。

当然,电视新闻的适度娱乐化,有助于硬新闻的软化,有助于新闻播报风格的轻松自然,能使电视新闻节目的形态更加生动灵活。“就正面影响看,首先,娱乐化推动了新闻传播的社会化、大众化,既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又提升了社会民众参与社会交往、行使公民文化的权利。其次,娱乐化不仅给媒体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益,也为媒体的自身发展以及参与市场竞争奠定了基础,为媒体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③

具体来分析,新闻娱乐化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受众(心理角度)的需求为新闻娱乐化提供了生存空间;第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促成了新闻娱乐化;第三,新闻娱乐化是全球化消费主义潮流在传媒领域渗透影响的结果;第四,大众文化的流行为新闻娱乐化的发展提供了温厚的土壤;第五,官方意志的默许是新闻娱乐化现象持续存在的现实条件。”④然而,娱乐化并不等于随意化,更不是低俗化。那种过于注重感官刺激、渲染色情与暴力、迎合部分观众猎奇心理,突出性、腥、星方面的题材,尤其是对明星的绯闻、丑闻、诉讼和琐事的炒作,把新闻节目当成娱乐节目,把庄重文化变成消遣文化的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

现在有许多电视媒体为了单纯追求新闻节目的收视率,在报道的题材和内容选择上片面注重软新闻,把名人趣事、奇闻轶事以及一些刺激性、煽动性强的非常态事件作为“猛料”搬上电视屏幕。特别是对一些反腐败的报道,报道内容出现了这样的倾向:重情色、寻找卖点;凭空想象、肆意捏造;肆意总结、随意评论。有论者认为,“传媒的娱乐化不单单指报纸、电台、电视台娱乐性内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新闻节目受到挤压,新闻节目本身的娱乐性新闻越来越多,连严肃新闻也竭力用娱乐性进行包装”⑤。其中片面追求软新闻,不择手段地去猎奇猎艳,或在鸡毛蒜皮的琐事上大做文章,并通过搞笑、无厘头等形式来博取收视率已成为电视新闻娱乐化的主要形态。电视新闻玩噱头、求刺激,结果只能是迎合部分观众的低俗需求。硬新闻软化并不等于低俗化,更不是放弃新闻报道的思想深度和社会意义。电视新闻报道的过度娱乐化,赢得的只是一时的收视率,失去的却是主流媒体赖以长久生存的公信力。

二、背弃了媒体信息传播的主要功能

新闻节目与娱乐节目有明显的区别,新闻的基本功能和主要职责是报道事实、传播信息,如果只热衷于报道一些“花边新闻”和“八卦新闻”,那么就背弃了电视媒体信息传播的主要功能。“新闻作为公共物品,与政治、社会以及人民的生活,青少年的思想水平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并承担着监督公共权利等诸多重要的社会职能与社会责任。所以,受众应当首先是公民,而大众传媒首先应该是传播手段。”⑥虽然电视新闻节目也有愉悦观众的要求,但它的主要功能则是传播新闻信息和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新闻就是资讯服务,如何为受众提供实用信息,已然成为媒体的生命线。新闻媒体只有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才能生存、发展,而新闻媒体的高下之分也正在于此。”⑦

电视媒体通过娱乐的视角来报道新闻或者以娱乐的态度评论新闻事件,不但弱化了新闻的信息传播功能、教育功能和引导功能,还消解了严肃文化,恶化了社会风气。“媒介走向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注意力经济带来了媒体激烈的竞争,这使得部分媒体在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之间产生了失衡,盲目追求收视率和发行量,一味迎合受众的低级趣味,靠一些低俗内容来解决生存压力。”⑧娱乐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了新闻娱乐化进程的加快,致使电视媒体在题材选择方面,也过度地看好社会新闻,忽视严肃新闻的传播。在激烈的收视市场竞争中,电视媒体要吸引更多的观众,在选择观众感兴趣新闻题材的同时在报道形式上通俗化,这只要符合新闻传播原则,也未尝不可,但电视新闻的过度娱乐化却会严重影响到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客观性和导向性。

世俗化的社会环境使部分受众开始注重物质享受、追求感官刺激。有的电视媒体在收视率考核的重压下为了迎合这部分观众就片面强调新闻的好看、煽情和趣味性,从而导致新闻的过度娱乐化。但新闻就是新闻,娱乐就是娱乐,二者的界限应该分明。新闻的本质属性是传播信息,新闻的严肃性和娱乐的欢愉性一般是不相容的。摆脱新闻传播的说教形式,并不等于就要把新闻节目当作娱乐节目来办。“新闻的过度娱乐化违背新闻传播规律,它以片面追求受众注意力为目的,以降低新闻信息准确性为代价,夸大新闻的轰动效应,过度渲染暴力、凶杀、色情等不健康内容。新闻过度娱乐化严重破坏了新闻传播的实质和内涵”⑨,所以说,电视新闻的过度娱乐化偏离了新闻报道揭示新闻事件本来面目的方向,那些对明星和落马官员丑闻的炒作,更是违背了新闻传播的导向原则。需要强调的是,电视新闻节目不能本末倒置,不能把重点放在用戏剧色彩的随意解读和充满极端的调侃恶搞来吸引观众。

三、弱化了新闻报道的意识形态属性

新闻传播事业是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的重要构成部分,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政治性。其中“新闻事业的社会性,是指新闻事业要面向整个社会,为所有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它由下列因素决定:第一,新闻传播面向全社会公开,接受者是社会上的不特定的大众;第二,新闻传播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反映的是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党各集团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生活;第三,不管哪一阶层哪一集团的新闻传媒都会追求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同。”⑩当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电视新闻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也要顾及产业属性,追求收视率和市场份额,从受众本位出发,以观众所喜闻乐见的形态报道事实,但前提是不能弱化新闻的意识形态属性。

“从受众的角度来看‘娱乐化’的具体表现:一是新闻信息的娱乐化倾向日益显著。二是新闻和娱乐互相渗透,新闻和娱乐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三是我国新闻娱乐化表现越来越盛。”⑪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在媒介产业化过程中,电视媒体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得生存和发展,过分地追求消费主义和商品主义。于是,电视新闻在选择题材时,就会片面地去寻找新、奇、特的内容,由此而避开重要的话题,放弃严肃的硬新闻,忽视报道的思想性和导向性。电视新闻的过度娱乐化,会导致观众对社会的认识停留在庸俗和低俗的现象中,并在行动上有所回应。

虽然媒体有产业属性,但这必须建立在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之上,报道不能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到党的前途、国家的命运、社会的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新闻报道具有精神力量,其既是对现实世界的客观真实反映,也包含着媒体的价值判断。在新闻报道中对事实如何进行评价,折射出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价值观。电视新闻的过度娱乐化,也会影响到观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因为电视媒体所提供的表层信息只能给观众以感官刺激,而在导向方面更多的是负面的作用。通过哗众取宠来赢得收视率,表现出的是记者编辑的急功近利,是电视媒体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突出表现,结果是使新闻报道失去了应有的广度、深度、力度和高度,有损于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主流媒体形象,降低了新闻的可信度和媒体的品位。

对于电视新闻的娱乐化,当前必须要把握好一个度,娱乐化不等于低俗化、庸俗化和媚俗化。电视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必须承担起守望环境、协调关系、传承文化、弘扬正气、引导舆论的社会责任。“切实遵循真实性、客观性等新闻传播规律,远离浮躁和低级趣味,这是新闻要把握的娱乐尺度。”⑫辩证地来讲,电视新闻娱乐化只能当作手段而不能当成目的,既不是盲目地对其封杀,也不能一味地对其叫好,重点是要守住新闻报道的底线,不恶化新闻传播的生态,不降低新闻文化的品位,并正确处理好新闻与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传播价值之间的关系。在网络媒体纷纷把新闻娱乐化作为争夺受众主要手段的现实情况下,作为传统主流媒体的电视媒体在报道新闻时更要守住自己的阵地,不随波逐流,不放弃传播新闻信息的主要功能,不淡化新闻报道的意识形态属性。

注释:

①吕良湖.探析媒体新闻标题的“雷人”取向及其危害[J].当代电视,2015(5).

②省本级暨杭州、宁波、温州主要广电媒体微信公众号运行情况分析[J].浙江省广播电视节目评议审查中心《视听评议》,2015(6).

③王晓霞.娱乐新闻和新闻的娱乐化[N].甘肃日报,2014-10-10(11).

④胡庆亮,张晓冰,向阳春等.“新闻娱乐化”研究十年:现状、问题与思考[J].新闻爱好者,2011(7)下.

⑥于莉莉,车晓彦.媒体过度娱乐化的社会效果探讨[J].新闻战线,2015(5).

⑦何欣蕾.新媒体技术与新闻业变革 [J].声屏世界,2015(4).

⑧胡连利.传媒低俗化现状及成因调查[J].当代传播,2010(3).

⑨王磊.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合理性分析[J].新闻爱好者,2011(3)上.

⑩马学清.我国新闻事业的政治性[J].青年记者,2012(8)上.

⑪王俊飞,石倩.移动互联时代新闻娱乐化的应对[J].新闻前哨,2013(11).

⑫李建敏.音乐在电视新闻中的魅力和作用[J].青年记者,2006(14).

(作者系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副教授、绍兴广播电视总台主任记者)

.娱乐化本土化——美国新闻传媒的两大潮流[J].中国电子与

,2003(6).

猜你喜欢
新闻节目过度电视新闻
中药煎煮前不宜过度泡洗
过度减肥导致闭经?
希望你没在这里:对过度旅游的强烈抵制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编排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过度加班,咋就停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