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探索,从幻想到拥抱太空

2017-04-13 17:31戚发轫
知识就是力量 2017年4期
关键词:火箭航天宇宙

戚发轫

在晴朗的夜晚仰望星空,你也许会生出无数遐想:那些遥远的星球上,是否也居住着和我们一样的智慧生命?蒙昧时代的古人,其实和你有类似的想法。夜幕上宝石般的群星,既动人心魄,又令人憧憬。

關于飞天的故事,几乎世界上的每个民族都留下了神话。古代中国人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古典名著《西游记》留下了孙悟空大闹天宫,与星官发生冲突的桥段;在欧洲,希腊神话里的英雄、猛兽和器物,与天上的星座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在现实生活中,为了亲身前往异星,人们也曾设想过种种方案:中国古代官员万户曾想要用火药火箭和风筝飞天,不幸殒身荒野;法国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则给出了用超级大炮发射铝制“炮弹车厢”的“登月”方案,然而现代物理学已经证明,人不可能在那样的装置里活下来。

直到100多年前,俄罗斯科学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了火箭发动机的工作原理,证明离开地球的宇宙航行必须依靠火箭,人类自古以来的航天梦想方才第一次有了实现的可能,并指出:“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会永远躺在摇篮里,她在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首先小心翼翼地穿过大气层,最终要征服整个太阳系。”随着现代火箭的出现和不断完善,飞向天空终于从幻想变为现实。1957年秋天的那颗苏联卫星,把人类带进了航天时代这个全新的纪元。

60年的时光里,一次次航天活动丰富了人类的知识宝库,而且使卫星通信、导航、遥感等全新形式的服务成为可能;与此同时,航天也为人类提供了看待宇宙和地球的全新视角,潜移默化地重塑着人类的价值观。1972年,美国阿波罗17号登月飞船宇航员拍摄的地球“标准像”《蓝色弹珠》,让人们看到了地球的美丽并为之动容。18年之后,由旅行者1号探测器在64亿千米之外拍摄的《暗淡蓝点》,则让我们看到了家园的另一面,它渺小、低微、脆弱而又无可替代,仅仅是在太阳系的范围里,或许也都够不上“沧海一粟”的级别。

人类探索太空的心态受到了来自宇宙广袤无垠的挑战,和平利用太空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对近地空间的“深耕”,使人类在天空中建立起最为简陋的定居点;少数顶级富豪享受到了太空旅游的难忘体验,也让许许多多普通公众对此满怀期待;微小卫星和纳型卫星技术的进步,以及民营航天公司对低成本火箭和亚轨道飞行器的研发,让私人卫星、廉价的航天发射乃至太空旅游成为可能。更具吸引力的想法,则是在21世纪重返月球乃至载人登陆火星,而后向着更为遥远的深空进军。

在这一期《知识就是力量》杂志里,我们展示了人类在短暂的航天史上取得的微小成就,并且展望了未来普及太空旅游乃至星际移民的可能性,所以习主席提出,探索浩瀚的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承载未来希望的青少年朋友们,你们一定比我们走得更远。

猜你喜欢
火箭航天宇宙
航天梦,我的梦
宇宙第一群
逐梦航天日
这宇宙
透视奇妙的火箭
超酷的火箭
航天股为何遭爆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