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琳 艺术人生万年长

2017-04-13 23:21汪建华
杰出人物 2017年2期
关键词:印度尼西亚合唱团女士

汪建华

【人物简介】

赵春琳女士,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声乐导师,香港黄自演绎学院副院长,香港嘉应商会会董,香港侨友社副会长,香港侨友社艺术团团长,旅港万隆校友会副会长,广东省侨联名誉委员,侨友社合唱团艺术总监,将军澳合唱团艺术总监兼指挥。

她是唯一参加1962年全印度尼西亚艺术歌曲比赛荣获冠军的华人选手,因而被誉为“印度尼西亚之莺”,她的歌舞就像一件能给人带来持久美感享受的艺术品一样,在艺术的天空绽放着璀璨的光芒,用半个多世纪的演绎,诉说着艺术生命的不朽与传奇。她就是傑出的歌唱家和舞蹈家——赵春琳女士。

中印孕育的花朵

她,因是唯一的華人选手参加1962年全印度尼西亚艺术歌曲比赛荣获冠军,而被誉为“印度尼西亚之莺”;她,因在《回春之曲》中的出色表演,而被称为“梅娘”;她,因在歌剧《茶花女》中声情並茂地演活了茶花女,而被称为“茶花女”。她,就是赵春琳女士,傑出的歌唱家和舞蹈家,在群星荟萃、星光璀璨的艺术天空闪耀了半个多世纪。

上世纪30年代,赵春琳女士的父母举家漂洋过海到了印度尼西亚,她就出生於印度尼西亚万隆这座曾被旅行家们称为“东方巴黎”的魅力之城。万隆四面群峰环绕,植物繁茂,景色秀丽,清静幽雅,素有“爪哇的巴黎”“印度尼西亚最美丽的城市”之称。赵春琳女士的天生丽质与这里的物华天宝,仿佛默契天成,注定了一个东方女子与它的不解之缘,无怪乎印度尼西亚前领导人苏加诺总统,将其塑造为印度尼西亚的“国家形象”。

上世纪70年代,赵春琳女士移居香港,她以新一代舞蹈家的身份归来。赵春琳女士本系赵宋王朝宋末皇族一支的一员,因山河破碎、躲避战乱而迁徙至广东梅县。贵族的血统和後天的培养,中华文化的熏染和舞曲的风姿,给予了她内在的涵养和高贵的气质。或许,中国和印度尼西亚都是她艺术的摇篮,都是她吸取营养的母体,赵春琳女士是中印共同孕育出来的花朵。难怪苏加诺总统对周恩来总理说:“她是您的女儿啊!”周恩来总理又笑着对苏加诺总统说:“她生长在印度尼西亚,也是您的女儿啊!”赵春琳女士是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两国的女儿,是中印共同的骄傲!此後,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四周年,定於1963年9月30日下午七时,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举行招待会,周恩来总理亲自发邀请函给赵春琳女士。至今,她仍保留着这份邀请函,这是对她艺术人生的肯定,也是一种纪念,更是一种荣幸。

这些或许都已经过去了,这些也已经成为历史了。现在的赵春琳女士谈笑风生地说:“我之前是跳舞的,芭蕾舞、民族舞都跳,七岁开始学习,跳到了四十岁。”赵春琳女士曾跟随法国舞蹈家霞格学习芭蕾,後因不俗的舞技,得西爪哇省文化部相关人士,推荐给印度尼西亚国宝级宫廷舞师索曼德利,名师出高徒,赵春琳女士很快便赢取了自己的观众。四十岁之後,赵春琳女士的重心转移到了音乐方面,现在她生活的重心则是以教育为主,致力於培养下一代,传播和推广优秀的作品。赵春琳女士在艺术上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观众的掌声是对她辛勤耕耘的回馈,业内人士的讚扬更是一种鼓励。中国现代戏剧奠基人田汉曾发贺电祝她新年快乐,中国戏剧家协会曾盛情邀请她……观众和前辈的肯定使赵春琳女士更加坚定自己的艺术人生。

採访过程中,赵春琳女士一直都面带笑容,平易近人。她说:“当时万隆歌唱家很少,要找老师自然很难,後来我就去教堂学唱歌,他们帮忙推荐老师,我还曾到荷兰音乐学院专门学习过声乐。以前我是唱花腔的,後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改唱抒情女高音了。上世纪60年代,我随歌舞团到中国演出,中央音乐学院著名的声乐老师喻宜萱女士叫我留下来,说她来教我,於是我就留在了中国,跟随喻老师学习了两年,这是在演出前完全没有想到的。”作为中国音乐界的权威泰斗,喻宜萱教授是从不轻易收授学生的,但看到赵春琳女士在歌唱上天赋过人,遂主动将其纳为门下学子。如今师者已故,在通过歌声寄託哀思的同时,赵春琳女士更坚定决心,像自己敬爱的老师一样,哺育桃李,将中华民族的音乐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播种音乐的根苗

在时间的沉淀中,洗尽铅华呈素姿的赵春琳女士,不再那麽热衷於登台演出的繁华了,儘管岁月的利刃,没有侵蚀她的如玉容颜,过尽千帆,她的心思早已集中在了培育後辈上。她深知,自己能有今天的荣耀,单凭天资和勤奋是不足夠的,她的成功凝聚了前一辈老艺术家们太多的心血和付出。如今,自己也应该承担起传帮带的作用,这既是不辜负前辈们的深切厚望,更是为这个社会带来更多美好的舞曲,同样也是延长自己的艺术生命。

赵春琳女士现在兼任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声乐导师,香港黄自演绎学院副院长,香港侨友社艺术团团长,侨友社合唱团艺术总监,将军澳合唱团艺术总监兼指挥等众多职务,且每一个都与音乐相关,都与音乐的推广与传承相关。与舞蹈和音乐相伴了这麽久,舞蹈和音乐已经成为了她的代言,她深有感触地说:“年轻的时候,喜欢登台演出,唱完歌就去跳舞,跳完舞就赶着唱歌,台上台下忙得不亦乐乎。现在年纪大了,就喜欢教学,培养後代,在学校上课,在合唱团教队员,在校友会教会员,在私下教弟子。这是我的四部分教学任务,每天都好忙的,四处都有课。”赵春琳女士一边说着,一边就笑了,好像在细数时光时,发现了岁月的宝藏,因而欢欣鼓舞。

时光老人似乎对认真的人格外厚爱,赵春琳女士如今依然活跃在各个舞台、社团和讲台之上。舞台上的她舞姿婀娜百态,歌声如泣如诉,音韻如清泉滴水,风情万种;社团活动中的她,尽心尽责,不遗餘力;讲台之上的她,和蔼可亲,是学生的良师益友。赵春琳女士每天都比较忙,要教学生,要组织活动,要开会,也要排练。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活动上,她就组织了一百人的大合唱,精心準备了很久,爭取把最好最精彩的一面呈现给观众。此外,将军澳合唱团在比赛中,连续六年夺得冠军。一百人的大合唱,六连冠,赵春琳女士投入了多少精力不言而喻,而她所做的只是想把最美的音乐之声传达给更多的人,让他们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200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赵春琳女士也同样积极筹备国庆节目,庆贺祖国新岁。在侨界社团联会上,她更义不容辞地献歌献舞……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促进文化艺术的交流,扩大声乐的影响力,同样也反映了赵春琳女士爱国爱港的情怀。她说:“看到大家友好交流,为繁荣献歌共同努力,我很开心。”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在亚洲电视台,教过艺员训练班的声乐老师的赵春琳女士,如今教育事业早已成为了她工作的中心,她最开心的就是看到自己的学生有所进步,取得更好的成绩。她高兴地说:“我有许多优秀的学生,尤其是遇到天分极好的学生我就更开心了。现在的学生很辛苦,家长对他们的要求很严格,每天都要学许多东西。我希望自己的学生,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特长,不论是古典音乐、现代音乐等等。我现在只想好好地教学生,让音乐事业传承下去。”

身为一个老师,最大的快乐就是看到学生学有所成,赵春琳女士曾在舞台上展现了最美的身姿,如今在教育事业上,她也是尽心尽责,全力以赴,栽培音乐的根苗。

难忘家乡的土地

“为什麽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艾青娓娓道来,说出了许多故土情深人士的心声。赵春琳女士虽然出生於印度尼西亚万隆,後定居香港,但也常听父母说起家乡梅州,与梅州千丝万缕的联繫,隐隐约约的故土情早已深埋心底。

她深情款款地说:“梅州是我的家乡,但自己卻没有机会常回家看看,小时候只是常听父母谈起,关於家乡的一切,陌生又熟悉。後来回去过两次,家乡的影子才慢慢变得清晰了一些。”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无论身处何方,割捨不断的,是中华儿女们始终如一的故土情思。

梅州教育发达,客家山歌流行,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的美称,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客家人具有质朴无华的风格,务实避虚的精神。客家民俗文化更是以其古朴和充满浓鬰的乡土气息而为世人所瞩目。这就是赵春琳女士的家乡,一片文化气息浓鬰的土地。

赵春琳女士经常参加客家文化节的演出活动,也借机会更加深入了解客家人、客家文化的机会。赵春琳女士的歌声素得众人讚美为“声音甜美,韻味十足,字正腔圆,技巧娴熟”,每一声讚誉的获得,都源自於她在台下精心的準备,那些不为人知的付出,大概才是她最值得品味和回忆的岁月吧!

在舞蹈和音乐的殿堂里,赵春琳女士倾尽一生的柔情和力量,化作中印之间友好交流的桥樑,化作传承艺术的使者,多少年後再听她的歌声,再看她的舞步,当是另一件赏心悦事。相信她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之情,定会在一片桃李芬芳中源远流长。

猜你喜欢
印度尼西亚合唱团女士
女士不停买衣服的背后
印度尼西亚—省的天空变成了红色
印度尼西亚外汇管理概览
这位女士一个月读了100本书
难忘的合唱团
女士找茬
合唱团的那些事儿
毛茸茸合唱团
论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群岛的仿宋锡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