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中的音译词新探

2017-04-13 17:09刘淼
现代交际 2016年13期
关键词:中国英语新探索

刘淼

摘要:中国英语的音译词在英语沟通和交流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重。本文从“中国英语”内涵出发,阐述了中国英语中音译词的历史溯源和社会影响,剖析了中国英语中的音译词分类,并对音译词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展望。

关键词:中国英语 音译词 新探索

中图分类号:H31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107-02

一、对“中国英语”内涵的理解

在学习英语时,受到汉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拼写出的英语带有中国汉语的“影子”,被称为“中国英语”。与中国英语相类似的是中式英语,它是指在英语表达中一些词汇、语法或短语不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呈现出一种中国特色的语言表达形式。如今,随着汉语言在全球的流行,一些说英语的国家也能够接受中国英语或中式英语,它成为中国人与外国人口语表达的一种特色。一般来说,这种语言表达形式鲜在英文名著中出现,而是作为非正式口语交流与表达的一种形式。

二、中国英语中音译词的历史溯源

中英文互译中为保留地域性语言特色,会将一些当地的语言用读音相近的字或单词直译过去,这被称为一种译音代义的翻译方式。从我国近现代历史看,正是因为有了中西方文化互通有无,因此才将中英文翻译推向了另一个高潮。纵观中国英语中音译词的历史溯源,主要分为两个时期:一是五四运动期间;二是改革开放时期。

五四运动期间,学者将西方先进思想和文化输入到国内,同时将中国代表性的著作翻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各国,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经典和文化。但因为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性,为保留中国经典著作的文化特色,在译文上稍做了处理,一些代表中国文化的词如Yin/Yang(阴阳)、Tao(道)、YiKing(易经)等都被音译或采用音译加注的方式翻译到英语中,并沿用至今。

1978年改革开放后,各国间经济往来愈发密切,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语言,成为对外交流和商务洽谈的重要工具。在实际沟通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具有中国特色文化和习俗的词,在英语词汇中却找不到相应的翻译对象,这种情况下,使用音译或音译加注的方式便可以得到解决,也可以将中国特有的习俗文化、风土人情介绍给国际友人,从而拓展文化交际圈范围。

三、中国英语所造成的社会影响

追溯中国历史,至今已有五千年文化积淀,从甲骨文到行书,从两汉时期的经学到近代民主思想,中国人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繁荣、衰落与成长,但从未让世界认真地了解到中国。无论是何种方式的翻译,最终目的仍是将中国特有的文化“原汁原味”带给世界,让他们认识和了解中国。

(一)西方对中国英语的印象

据统计,1994年加入国际英语行列词汇中,中国英语对英文词组的贡献率达到5%-20%,超过其他任何途径的来源。有些西方人给中国英语下了个定义:带有中文语音、语法或词汇的英语。刚开始,Chinglish可能被许多西方人笑话,认为这是英文初学者英文词汇量不够或表达不清晰而采用的一种表达方式。但随着中国英语的内涵不断被拓展,人们对Chinglish的态度由拒绝逐渐转为接受,一些带有中文翻译特色的词汇或短语沿用至今,如“Jiao/Zi”、“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都是典型的中國式英语。

(二)老外搜集的“中国英语”

Chinglish是中文词汇在翻译成英语时,为了更直接地反映出汉语的意思和特色,由中国人发明的足够新颖的英文词组或短语。让人意外的是,大多数外国人并不讨厌中国人这种直译方式,甚至觉得为英语增添了趣味性。英国《卫报》指出中国英语错得十分有韵味,为英文添加了调味剂,一些中国英语指示牌被传到网上后,成为一种时尚。GLM(全球语言监测机构)从全球视野和英语发展的角度给予了中国英语非常高的评价,Chinglish很荣幸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十大词汇之一。如No Nosing(别吵,地道英语为“Quiet,Please”),这种翻译方式被看作一种“可喜的混合体”,使英语表达俏皮化。

(三)中国英语对本国人的影响

国人以汉语为母语,从呀呀学话开始认为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意愿即可,即使对汉语语法了解都少之又少。英语作为第二门语言,一般是课堂教育为主,受语言环境的限制,中国人讲英语常带有中文的语音、语法或词汇。如2013年一位记者采访赞比亚官员,提出“how do you see”这一问题,一时成为网上的热搜,很多网友表示看到这样的视频,对自己口语表达突然有自信了。笔者认为,虽然中国英语被西方人接受程度越来越高,但在一些相对正式的场合建议使用符合英文语法标准的方式交流,若必要时采用中国英语,必须加注或翻译加注的方式,使国际友人更好地理解其表达意思。

四、对中国英语中的音译词分类剖析

(一)闽粤方言音译词

清朝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杜绝与他国之间的联系,唯有南方厦门、广州等几个港口城市对外开放,很多英语语言的汉语借词带有浓厚的闽粤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因此最早出现的一些音译词与闽粤方言稍微靠近。如tea这个英文单词源于中国福建闽南语发音“tae”,闽南话把茶读作“te”或“tay”,二者读音相近。若追溯tea的发音,它与中国茶文化历史远播世界也有一定关系,据说是爪哇人仿效福建人,称茶为“te”,荷兰人又从爪哇人那里学到了茶的读法,把茶叶带回欧洲的同时将“te”的读音也带到母语是英语的国家,几经演变,最终成为“tea”这个英文单词。

(二)威氏拼音音译词

威氏拼音由英国剑桥大学汉语教授威妥玛创建,其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外国人学习和了解汉语。威氏拼音最初主要应用在中国地名和人名方面的拼写,如HongKong(香港)、Macao(澳门)、Tibet(西藏)等地名沿用至今,后来威氏拼音逐渐蔓延到带有中国特色文化的领域,如kungfu(功夫)、Tsingtao(青岛啤酒)、Chunghwa(中华香烟)等都是带有中国标签的东西。受语言交流习惯的影响,英语中不少汉语音译词采用了威氏拼音法,并沿用了下来。但1958年全国人大宣布威氏拼音在内地停止使用,1979年联合国同意用汉语拼音取代威氏拼音,如将中国首都北京(“Peking”)直接用“Beijing”代替。

(三)直接拼音音译词

直接音译词的发展与中国文化全球化的影响力是分不开的,一些翻译家们之所以愿意采用直接音译词的方式,具体出于两方面原因考虑:一是一些带有中国特色文化的词用英文无法准确地表达出来,采用加注或翻译加注的方式又太麻烦;二是直接音译更能够客观地反映出中国的文化,在国际交流中将中国文化远播世界。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推出吉祥物福娃,在最初福娃的发布会时,英文官方翻译为“friendlies”,翻译后的英文单词并不能很好地突出中国文化特色,最后北京奥组委将福娃直接改为音译词“Fuwa”,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特別是国际友人感觉“Fuwa”一词更俏皮,更接近中国Beijing的味道。

五、英语中汉语音译词的新发展

(一)拼音缩略词

中国人习惯用简化英文的形式阐述某一事物,如WTO(世界贸易组织)、HK(中国香港)、RMB(人民币)等,许多英文缩写已融入到日常交流和沟通中,它们的出现使书写和理解更方便,也普遍得到国际友人的支持。“HSK”(汉语水平考试)或许国内学生对这一测试并不熟悉,但在中国留学的一些国际友人却无人不晓,它是由北京语言大学及汉语言测试中心发起的非汉语学习者需要参加的一项国际级标准考试,如同我国大学生考四六级一样被重视。笔者认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中国英语在国际沟通和交流中使用频率会越高,它也是中国文化远播世界的表现。

(二)汉语语音新词

“tea”一词与中国闽南语“te”或“tay”读音相近,据说是由爪哇人传给荷兰人,由荷兰人把茶文化带入欧洲的同时将“te”的读音几经演变为“tea”。之后,在“tea”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一词复合词,如“teahouse”“teapot”“tealight”等,如今这些组合词已充分融入到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中,被广大的西方人所接受。如果说早先的汉语借词是中国英语的一个突破,那么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的趣味与深奥,也乐于接受一些音译词再造出的新词,中国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将成为一种新趋势。

(三)网络新造用语

互联网的力量是巨大的,新的网络用语可能一夜之间就被传开,并运用到日常的口语交流中。中国人自造的一些网络短语,如How are you?How old are you?(怎么是你,怎么老是你)、You me you me(彼此彼此)、five flowers eight doors(五花八门)等广为流传,但笔者建议这些通俗易懂的网络用语只让它停留在网络消遣或日常沟通中就好,在正式的国际交往或洽谈中应使用符合国际标准的英语语法去阐述一些事情。相信大家对“给力”或“不给力”这两个网络用语非常熟悉,翻译成英文为“geilivable”和“ungeilivable”,如今这两个网络新词已出现在国外线上词典中,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每天都可能出现新的网络用语。

六、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英语中音译词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际交流的舞台上,它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英语的语言词汇量,而且给原本枯燥的英语添加了趣味性。中国英语音译词的发展,凸显了中国文化的特色,更向世界彰显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孙昭霞,刘献文,刘湘桂等.架设东西方的桥梁——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研究[J].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2012,3(12):12-16.

[2]陈晓娜,陈令军.英语音译的历史、现状及其评价[J].外语电化教育,2013,6(1):15-20.

[3]陈晨,张亚飞,况广收等.英语词汇中汉语借词的来源[J].考试周刊,2013,5(2):16-19.

[4]李泰宏,曹亚玲,贾丽萍等.从汉语文化负载词的音译谈中国英语音译词的推广[J].考试周刊,2013,5(2):16-19.

[5]范贤锋,藏元田,张梦军等.由翻译目的论看音译词的文化定位[J].文教资料,2014,9(5):26-28.

[6]钱坤强,刘艳萍,潘红.英语中汉语音译贷词的文化内涵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19(7):17-19.

猜你喜欢
中国英语新探索
微媒体时代高职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的新探索
聚类分析方法的高职高等数学分层教学的新探索
茶艺英语的中国英语研究
将“中国英语”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的实证研究
“国培计划”河南省幼儿园师资培训模式新探索
全民健身视阈下体育产业发展新探索
从中式英语到中国英语—译者认可度调查报告
基于近五年政府工作报告热词英译的中国英语研究
基于改革后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