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接纳,适度交流,适时引导

2017-04-13 03:18韶关市韶冶实验学校桂凌云
师道(教研) 2017年3期
关键词:交流思想老师

文/韶关市韶冶实验学校 桂凌云

适应接纳,适度交流,适时引导

文/韶关市韶冶实验学校 桂凌云

笔者所在的是一所普通初中,近年来,教师们经常反映学生综合素质整体有所下降,比以前 “不懂事” “情绪大”,思想工作难做,管理难度有一定程度上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自身要做到什么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呢?

一、适应接纳

时代在前进,在发展,对担负育人传道重任的教师来说,与时代一同前进、一同发展尤其重要。教师只有准确地把握时代的脉搏,开阔自己的眼界与胸襟,才能了解新时代下学生的特点,更好地与学生沟通,进行思想教育。

1.充分认识责任与使命

习近平同志在2015年的教师节问候中强调,发展教育事业,广大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青春期是人生历程中一个关键的转变阶段,初中生在这 “第二次心理诞生”的过程中要寻求自我突围,去体验并解决儿童依赖性和成人独立感的矛盾冲突,由童年自我向成年自我转变。由于家庭环境和个人阅历的限制、对外界看法的敏感和不稳定的情绪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他们在自我认识与评价上往往容易出现偏差,形成过激观点。设法妥当与此阶段学生沟通,打开他们的心扉,帮助他们认识与接纳自我,理解世界,善待他人,初中教师责无旁贷,也要勇于担当。

2.理解适应潮流和趋势

城市化进程与现代人对个性的追求都是大势所趋,当然也带来了更复杂的社会结构与更丰富的思想情绪。面对这种变化,教师要改变固有观念,特别是以前僵化的以管代教思想,理解学生个人天赋、家庭环境和成长背景差异,更耐心对待班级内不同个性不同状态的学生,不强求千人一面的集体性,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并引导他们以不同方式从不同途径健康发展。

3.强调重视接纳和疏导

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赞许和认可,需要从教师那里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初中生对外界的反应比以前更为敏感,也更在乎教师对其是否一视同仁。当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大多会首先用沉默和抗拒树立一道自我保护的高墙,教师要做的不是也垒 “墙”隔离和指责,而是要宽容接纳学生的情感情绪,帮助学生疏通心理压力,让他们感受到他人的善意,有勇气直面错误、解决错误,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如何认识 “自我”,接受 “自我”,进而改变 “自我”,超越 “自我”。

二、适度交流

魏书生说过, “一位教师,要做经师,要做人师,而且一定要做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每届学生中,都会有几个老师眼中的 “刺头”,或游离于集体活动之外,总是逃避自己的责任,或情绪活动剧烈,爱把进步完全归因于自身,把矛盾的起因完全推卸给外界。而作为管理者的教师,在管理这些学生时,一定要注意适当的度,将交流控制在自己可以把握的范围之内。

1.不嫌麻烦,寻根究源

部分老师在处理学生矛盾时常常 “和稀泥”,在了解事情之后,他们会简单直接地分析双方的问题,让犯错者说一声 “对不起”就认为解决了矛盾。殊不知这种做法没有真正消除受害者心中怨气,犯错者也不能彻底反省,将来或许还会因此爆发更大的冲突。行为是果,思想是因,不从思想源头入手,让学生直面自己的问题并真心悔悟,怎么能真正解决矛盾?对思想来说,交流程度要够深,触到学生的内心才合适。所以管理者应有坚定的决心和持久的耐心帮助每个出现问题的学生,使其通过对自身问题全面深入地反思,矫正自我认知。

2.积极热诚,倾听诉求

“过于自我”的学生往往对外界存在不满,尽管很多时候他们的理解是幼稚甚至错误的,教师也要对这些看法表示尊重、接纳、安慰,做到多听少说,先听后做。学生的错误认识是他身处的环境造成的,从这一点来说, “刺头”们也是受害者。教师在他们有倾诉意愿时,态度应积极热诚,用理解与宽容让他们一吐心声,才能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从而解决问题。

3.换位思考,公平处理

“刺头”学生容易出现状况,与个别老师或其他学生的矛盾较多。但深入分析,他们大多时候只是不能合理控制情绪,面对他人的提醒或质疑反应过度,而老师或其他学生此时也会有一些不够稳妥的做法,从而加强了对他们的刺激。管理者此时切勿恶语相向,不妨从对方的角度来看事情,传达理解,一句温和的话可能起到熄灭火山的效果。公平对待和处理矛盾,不仅仅能传递给 “刺头”们温暖,还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对学生的整体管理都有极大的益处。

4.保守秘密,信守承诺

有些学生的不良表现可能与家庭或自身生理情况有关,如果其愿意向教师说出心中的这些秘密,教师需感谢学生的信任并对此重视,在交流开解的同时主动为对方保密,防止其他学生促进传播起哄。对学生做了承诺也要及时兑现,这才能得到学生信任,建立良好的老师形象,提供榜样作用。

三、适时引导

郑丹娜老师的 “慢引导”工作理念指出,要遵循规律,循序渐进,寻找时机,找到最佳节点来教育学生。青春期的学生,逆反心理重,简单的大道理说教很难对他们有什么效果。如果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借助随时随地出现的生活场景,不露痕迹地进行教育,反而容易被学生接受。教师要考虑到时间与场合是否适合,顾及学生情绪的接受程度,自己先在心态上做到镇之以静,让犯错的学生也在理智平静的状态下接受教育,才能成功地进行思想引导。

有一个从外校转来的学生,性格孤僻,纪律观念不强,常常不参加班级活动,劳动提前溜回家,同学对他意见很大。我在调查时考虑到他的日常表现与刚刚来到新环境的情况,没有直接批评,而是先进行了一周的观察,发现他总是骑单车上下学。之后我特地在放学时将他留下补作业,然后和他一起出行,有人陪同骑车他很是兴奋,话也多了,我趁机问: “一个人骑回家不无聊吗?为什么不找同学一起骑车呢?”他当时就脸红了,沉默几分钟后还是交代了早退的心理,原来是他最初骑车来学校时被同学借车骑,摔坏尾灯还发生了争执,他因此不愿与同学来往。我借此机会教育他理解宽容合作与单干的区别,肯定了他与我同行时表现的快乐。此后这个学生不再提前溜号,而是积极参与到班级活动当中,还发展了几个男生与他一起骑车上下学,第二个学期被同学们推举为班干部。

时机的选择影响着教育的成效,因此,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应该是适时、适度。抓住良好时机的教育,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产生良好的 “时机效应”。

责任编辑 龙建刚

猜你喜欢
交流思想老师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思想与“剑”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