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文化建设之模型

2017-04-13 03:18阳山县太平中学陈文叙
师道(教研) 2017年3期
关键词:校训学校模型

文/阳山县太平中学 陈文叙

浅谈学校文化建设之模型

文/阳山县太平中学 陈文叙

学校文化建设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关系到子孙后代之大义,不敢轻言;而这项工作是当前学校面对的工作,又不得不言。在本文中,持守微言大义的理念,从理论模型说起,以给学校文化建设工作带来一些借鉴。

一、原型类模型

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如果我们从荣格的原型理论来分析这种学校文化构造,就会容易理解其高度的高明之处。

要明白学校文化创新,首先要明白教育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这个表面上是常识问题,但实质上是涉及世界的本原问题。问起教育怎样来的,等同于问起人是怎样来的;因为有了人就有了教育。问起人怎样来的,就等同于问起世界是怎样来的;因为人与世界纠结在一起。当问起世界怎样来的时候,我们就会进入认知的极限——无解!这一切都起源于言说,或者说是起源于我们内在的预设的原型。

一所学校的校训,是一所学校的文化名片,体现出一所学校管理所能达到的高度。清华大学的校训出自中国古代群经之首的 《易经》。《易经》是华夏文明的启蒙之书,儒家文化的源头。清华大学校训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洋溢着中华几千年来的文化正能量,浓缩了泱泱大国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与厚德载物博大胸怀。

在面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与设计时,我们理当沉浸于远古文明的原型中寻求灵感,从世界文明、中华文明的源头中寻求记忆中不灭的文明火种。唯有如此,我们的学校文化建设才能获得生生不息的活水之源,学校的管理创新才能得到蕴藏于文化中的强大能量。

二、自组织类模型

自组织理念是相对于计划管理而言的市场管理模式,减少有形之手的干预,发挥无形之手的作用。其理论依据是相信学校群体内的成员是一个会自我调节、自我分配、自我康复的组织,这种理论是运用了大数据信息的处理,表明社会中的群体行为具有内在的法则,总会呈现出一定规律的行为数据分布规律。李希贵在 《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带给我们的思考更多的是把教育还原为一种市场行为,教育的管理创新应该朝向教育的自我调节方面进行改革。李希贵在所在学校的文化建设中体现出自组织理论的影子。例如,准许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进度,打破班级限制,学生进行自主选择上课老师与课堂形式,这样的管理创新,不是乱来一通,而是根据自组织设计原理进行整体管理模式运用。

在目前的学校体制内进行自组织文化建设阻力比较大,但也有学校在进行这方面的改革,例如提出学生自主管理文化构建模型,其实质就是自组织构建模型。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的理念同样是出于自组织构建理论。教是为了不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那么管理是为了不用管理就是学校教育管理创新的最高境界。芬兰国民教育中的不分年级,学生设有学生顾问体系,其成功的做法得到世人的认可。芬兰的教育设计同样看到自组织的影子。

三、网络类模型

网络类模型也是最有潜力与最容易成功的一种学校文化建设模式,构建起学校教育管理网络平台,购置一定数量的教学资源就能形成一定雏形的网络类的校园文化。也许觉得网络学校文化没有人搞,这只是表面现象,其实大部分学校都在搞,只是目前还没有那所学校把它作为主角来演,只是作为学校文化及管理的软件来处理。相信不久的将来,网络类的学校文化建设及数字类的管理创新会成为学校建设的主攻方面,这是在当今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网络类的模型中,我们有理由重视目前的大数据资源与教育教学软件开发的发展情况中,这将会从根本上改写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近期可利用的是课件资源,专家开发的课件对于解决山区学校师资不足及水平有限问题是一个好的出路。

四、英雄类模型

读过 《千面英雄》 《作家之旅》的读者会掌握一个英雄的成长过程,从一个常态人遇到召唤,进入非常态的世界进行受难磨炼,然后得到奇妙的技能或礼物而重回人间。其实许多学校搞文化建设与管理创新都不了解英雄的历程而胎死腹中,半途而废。只要从设计的开始就要明白并做好心理准备迎接磨炼洗礼,才会有可能把学校文化建设与管理创新坚持搞下去,并最终收得正果。

这个模型理论告诉我们三个道理: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作为学校管理者,要有 “贪生怕死莫入此门 ”的决心与魅力。其次是要心中有个文化建设的构建过程,管理创新的路子。三是相信凡是对学校师生有益的美事好事,阻力肯定有,但结局必然是美好的。

责任编辑 龙建刚

猜你喜欢
校训学校模型
校训展示墙
校训展示墙
重要模型『一线三等角』
体现“亲爱精诚”校训的三件往事
重尾非线性自回归模型自加权M-估计的渐近分布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3D打印中的模型分割与打包
学校推介
FLUKA几何模型到CAD几何模型转换方法初步研究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