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山唢呐的传承研究

2017-04-13 14:38薛强华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砀山县砀山唢呐

薛强华

(淮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0)

砀山唢呐的传承研究

薛强华

(淮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0)

砀山唢呐产于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砀山唢呐是具有独特风格的演奏乐器,同时也在近年来被选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又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砀山唢呐在当地被视为神赐礼器,当地婚丧嫁娶,庆寿生子等等风俗活动都少不了唢呐表演。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唢呐已经成为砀山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陪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也奠定了砀山唢呐的传承。本文通过对砀山唢呐的了解,具体分析其传承历史、传承环境、传承时间和未来的发展等方面,以全面性的对砀山唢呐的传承做进一步了解。

砀山唢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使得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逐渐加强。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并与2011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法例条文的制定和出台是在文物保护法颁布近30年后颁布的关于文化领域的又一总要法律。这也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依法保护。文化想要加强建设和发展,就必须需要基层优秀的传统文化。基于我国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国家相关部门通过深入挖掘、调查和整理将民族优秀文化不断的发扬广大。这也说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文化建设。

砀山唢呐在国家、省和市等各种文艺演出和比赛中荣获30多个奖项。砀山唢呐是以砀山城市命名的古老艺术,并由此出现在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在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减少或濒临灭绝时,作为国家级非遗的砀山唢呐的发展状况相对稳定,相比较其他民间艺术,砀山唢呐的传承发展必定离不开砀山人民对唢呐的热爱,以及为了继承和发扬这种独特的民间艺术而做出的不懈努力。下面就通过历史记载和现代调查综合分析砀山唢呐的历史渊源、传承环境、传承理念和未来发展等。力求从这些方面探求到砀山唢呐传承发展的秘诀。

1.砀山唢呐的历史渊源

唢呐,又被民间称之为喇叭,唢呐是在硬木质管腔前端有铜制喇叭,上端装有细铜管连接芦苇哨片。砀山人称之为“大笛”,经过考证,唢呐约在公园3世纪由古代波斯,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期传入中国。到了明朝正德(公元1506年)间,唢呐就成为了砀山极为盛行的吹奏乐器。每逢红白喜事和大型庆典活动都少不了砀山唢呐的演奏,砀山唢呐已经成为砀山人思想中根深蒂固的地域文化,非其他乐器可以取代。蕴含深厚文化的砀山唢呐,演奏技巧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流传于黄河故道上的一个传奇。

就史料记载,精通砀山唢呐的老艺人有张、刘、王、陈等几个家族,每个家族形成一个演奏班子,每个班子所具备的艺术风格都不相同,各具特色,从而慢慢形成了不同的演奏流派。其中张家班对欢快明朗的曲调比较擅长,因而在每逢有婚庆嫁娶或特殊节日庆祝时都会请张家班吹打助兴。刘家班偏重于沉寂悲凉的曲调,作为丧事来说比较符合。王家班较擅长在民间表演时掺入“吃火”、“吐彩纸”等民间戏法表演,能够让观众感到新奇和兴奋,有助于烘托表演气氛,陈家班则是另辟蹊径截然不同的风格,在传统的曲牌中夹杂写地方戏曲唱腔、能够增强舞台的表演力,为表演助兴。据调查,目前张氏、刘氏和王氏的继承都后继有人,并且传承能力强实力强大。但是除这三派以外的传承班子都已经失去传人。

明代有“律圣”之称的著名律学家朱载堉,虽然其身为皇族宗亲但却长期居于怀庆府(今日的河南沁阳),此人深爱声乐,因此深入民间的唢呐班子,对民间音乐进行挖掘和整理。并在探索过程中大胆地对音律进行改革,先后写出了《乐律全书》《律吕正论》等专著。随后因为历史上黄河流域经历多次泛滥成灾的境况,讲过朱载培亲自授艺的艺人不得不流离失所,随着流民来到砀山县境内定居。据民间艺人口传,最早来到砀山县落户的唢呐艺人有张氏、刘氏、王氏、陈氏等几个家族。经过几个家族自身继承的唢呐技艺,经过数百年的传承慢慢形成了今天的砀山唢呐艺术。

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历史,砀山唢呐艺术已经根深蒂固的存在于砀山人们心中,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具有民间乡土特色的艺术。砀山唢呐文化渊源留长,演奏流派众多,这是一种经过几百年传承至今的文化沉淀。

2.砀山唢呐的传承环境

改革开放以后,砀山县对砀山唢呐艺术事业加大力度进行发扬,不断地对其进行宣传和保护,随着培训和传承等工作的逐步加强,唢呐演奏团就像雨后春笋一般快速发展起来。据统计,目前砀山县境内的民间唢呐艺术团体共有300多家,从业人员更是达到了4000人,演奏人更是达到近万人的规模。在砀山县,唢呐民间艺人和业余爱好者广泛性存在于民间地域。在砀山唢呐民间艺人的行列中,既有林玉兰、李希文、马东亚、王福荣、蒋发杰等全国著名的唢呐表演老艺术家,也有像王新岭、张团结、闫华、王宝山等大批的年轻唢呐精英。

2.1 勤学苦练 唢呐传承后继有人

任意一个传承几百年的民间艺术,在传承和发扬的道路上,不仅仅要依靠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而是需要将技艺进行精通和研究,将优秀的民间技艺广泛传播到更多人中,以艺术形式存在的砀山唢呐,更是如此,由于传承历史渊源留长,经过长时间沉淀的艺术内容和形式,将更能够适应多样化的需求。拥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才能够继承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所以,勤学苦练是一个重要的传承基础,为砀山唢呐的传承环境制定了严格的标准。

在蒋英村南头有一位在砀山县名气很大的唢呐艺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此人便是今年66岁的蒋发杰,蒋法杰的父亲是一位小有名气的民间艺人,便是蒋文学。父亲吹拉弹唱样样精通,所以从小受父亲的言传身教。蒋发杰很喜欢民间艺术,在这些基础上因缘巧合在11岁拜唢呐名家陈玉兰为师,由于其勤学苦练,本身也有相当的功底,在13岁便可以独自演奏。并在5年后出师。但蒋法杰并没有得到满足,他依然勤学苦练,后又跟从师爷张连生学习。师爷张连生对蒋法杰的技艺很赏识,从而决定将全身技艺毫不保留的传授给蒋法杰。经过十年的刻苦学习,在继承了师父和师爷的传统吹奏技巧后,蒋法杰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又创造出了新的吹奏技巧和方法,比如为了突出演奏效果,蒋法杰在演奏过程中加入了一些民间戏法绝活,例如吃火、吐彩纸、火烧葡萄架等绝技表演,从而使传统的民间艺术耳目一新,更受到民间人群的喜爱。可见,民间艺术的传承需要勤学苦练、细心研究才能够对艺术负责,对技艺本身负责。勤学苦练的精神和敢于创新的理念给砀山唢呐的传承创造了广泛化和稳定化的传承环境。

2.2 广收门徒 扩大砀山唢呐声望

为了促进砀山唢呐的传承,在2015年4月砀山县就成立了砀山唢呐传习所,作为砀山唢呐省级非遗传承者蒋法杰,担任了传习负责人。蒋法杰为了加大唢呐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深入开展了砀山唢呐继承发展和创新的传承活动。并将传统的门派收徒观念进行了革新,摒弃古老封建的思想,广收门徒,只要是慕名而来的学者,降低门槛要求,他都会认真传授自己的唢呐技艺。到目前为止,拜在蒋法杰门下的徒弟已累计有20多个徒弟出师,并各自创建了唢呐艺术团,将唢呐技艺进而发扬光大。蒋法杰这样说过“传统的收徒观念,局限于门派偏见,砀山唢呐曲目都是老艺人口传心教,没有实际规范的曲谱,全靠徒弟的悟性学习,这样就很受限制,通过将传统思想和自己的创新观念相结合而制定的曲目,然后谱成曲子印刷成册记录下来,在传授的过程中,我一首首吹奏,然后刻成光盘发放到每个徒弟手中,让他们能够潜心学习。我励志要把我终生所学传授给下一代,让唢呐技艺永远传承下去,并能够名扬四海。”

蒋法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教授了一大批具有高能唢呐技艺的精英学者,这些学者出师后也继承了师父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精神,广开培训班或者唢呐艺术团,慢慢的将砀山唢呐传承环境又局限的地域性扩展到了无边无际的人们思想观念中,经过口口相传和时间沉淀,砀山唢呐的传承必将后继有人,越学越精,将唢呐艺术的精髓提炼和传承。改革开放以来,砀山唢呐艺术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人才济济,成绩丰硕。以广收门徒的技术传授方法毕定会有助于砀山唢呐扩大和稳固其传承环境,使唢呐技艺在温润而有朝气的传承环境中发展和成长。

2.3 薪火相传,民间艺术得到发扬

前有唢呐前辈蒋法杰后有唢呐新秀王新岭,让人们更加对砀山唢呐的传承和发展有信心。在砀山县唢呐被视为“神赐之利器”,是砀山人的一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砀山县,凡是婚嫁礼仪都要用到唢呐进行庆贺,生孩子吃喜面同样要唢呐祝福。升迁庆寿要用唢呐捧场,老人仙逝要用唢呐送灵等等,砀山唢呐之所以不同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传承的窘境,最大的条件是砀山唢呐具有市场利用价值,通过薪火相传开枝散叶,进而扩大了砀山唢呐的影响力和发展环境,使唢呐不仅仅是老一辈艺术家的独爱,现代年轻人也对唢呐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因而砀山唢呐的技艺传承离不开学者的勤学苦练,艺术家广收门徒以及薪火相传的思想。

3.参选各大艺术赛事,促进了艺术事业传承

砀山唢呐经过几百年的历史传承,在当地和社会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人们对砀山唢呐技艺更是觉得热爱和珍惜。为了更好的宣扬砀山唢呐技艺,在近几年来,砀山唢呐也参加过不少艺术赛事,获奖无数,这也奠定了砀山唢呐在中国艺术道路发展中的地位。

2008年11月,文化部在浙江苏州举办“首届中国农民文艺汇演”,砀山县的是女子唢呐组合齐奏的,《梨乡流韵》获得了汇演的“丰收杯”奖项。2009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活动汇总,砀山唢呐组合以《凡字调快板叫句子》获得半决赛第六名的成绩。2011年6月,文化部在澳门主板“根与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砀山唢呐的《锯大缸》令活动现场气氛达到高潮。2012年8月,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办的第三届中国职工艺术节“朵日纳”杯民族器乐展表演上,砀山唢呐组合一《凡字调,叫句子》获得比赛二等奖的好成绩。2012年10月24日,砀山唢呐“乡音组合”演奏的唢呐曲目《梨乡情》在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传统民间器乐类决赛中,荣获全国第三名的殊荣。2013年12月31日,联合国电视中文台和中国艺术家协会在北京联合举办的UNTV2014全球新年联谊会,砀山唢呐节目《叫句子》赢得了30多个国家的驻华大使们以及参会嘉宾们的一致好评,最终被中国艺术家协会授予“中华文化突出贡献奖”的殊荣。

可见,砀山唢呐近几年来在中国各大地区赛以及国际形象都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也给砀山唢呐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砀山唢呐技艺走向全国人民群众身边,更走出国门走向全世界的技艺传承奠定了发展基础。积极的美好的艺术应该人人共享,这样艺术才能够得到传承和发展,艺术事业才会更加兴旺发达。

4.被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了其传承和发展

砀山唢呐在参加各大赛事的同时,也被国家所重视。2008年5月,砀山唢呐又入选第二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5月23日,砀山唢呐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11月15日,文化部将砀山唢呐民间艺术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使原本就有浓郁乡土风情的砀山唢呐文化奠定了其地域特色。同时,“中国唢呐之乡”的口号也将砀山唢呐打入了国际艺术行列之中。2016年2月,经过中国艺术家协会邀请,砀山唢呐以17团队的组合赶赴背景参加了第十二届 “德艺双馨”中国文艺展示集中展演活动,并最终获得“德艺双馨最佳表演奖”的殊荣。自从砀山唢呐艺术被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为了促使唢呐技艺发扬光大,提高演奏水平和整体素质,砀山县每年都会邀请国内知名的民管演奏专家进行授课,并举办各类比赛,通过艺术的相互交流和融合,对唢呐演奏的技艺更是加以创新,比如高八度吹奏泛音、鼓腮换气等吹奏方法。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传承是关键。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包物质文化本身,保护物质遗产的原真性,这也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标准,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进行保护。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主要表现在民间的传承人身上。非遗是通过传承人的代代相传而存在的,若传承人不在那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将不复存在了。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起物质文化遗产要脆弱。相比较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在历史上很少有详细的文字记录,他是靠传承在掌握技艺的人身上,通过一代一代的继承和发扬而不断完善的文化遗产,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不稳定的,所以对非遗的保护就直接涉及到对非传承人的保护,传承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主要特征和方式。

结语

综上所述,砀山唢呐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和发展,经历了几代传承人的改善和修正,通过勤学苦练、广收门徒和薪火相传等形式将砀山唢呐的精湛技艺加以传承,现代的民间艺术家更是突破了传统唢呐传承的屏障,将唢呐艺术跨越门槛要求和地域界限,使砀山唢呐的传承环境更加广泛和稳定,加之悠久的历史渊源和吸引人的唢呐技艺,砀山唢呐的传承的前景将更加宏伟。砀山唢呐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技艺的传承和保护也将更加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重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砀山唢呐必定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1]宋学军.多元融合 传承创新——中央音乐学院首届中国民族音乐节综述[J].人民音乐,2015,12:10-13.

[2]王善虎,周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策略探析——以砀山唢呐为例 [J].艺术百家,2016,01:252-253.

[3]张强.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咪苏唢呐与民俗关系研究[J].戏剧之家,2016,14:253-254.

[4]胡迟.砀山唢呐:唢呐的江湖 [J].江淮文史,2013,06: 145-154.

[5]胡远佤.浅谈砀山唢呐之发展 [J].戏剧之家,2016,18: 101.

[6]王莎莎.安徽淮河流域民间唢呐的传承与发展[J].宿州学院学报,2012,03:81-83.

[7]李慧,张明.中国唢呐漫谈[J].戏剧之家,2015,21:48-49.

[8]王超.皖北乡村唢呐班社的传承与演变[D].中南民族大学,2012.

[9]胡子奕.沛县唢呐艺术的调查与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4.

[10]李帅.砀山四平调的演唱风格及唱腔探析[D].西北民族大学,2013.

[11]杨雅娴.传承中华文脉 拉近心灵距离[N].中国文化报,2011-07-07004.

[12]李城,迟震.梨乡唢呐乐班的田野考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6:730-733

[13]李金鹏.明清时期中原地区的唢呐艺术[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4,01:71-77.

编辑:董刚

Study on the Inheritance of Dangshan Suona

XUE Qianghua
(Music institute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Huaibei Anhui 2350000)

Dangshan suona produced in Anhui city of Suzhou province Dangshan County,Dangshan suona is the most unique style of playing musical instruments,but also in recent years was selected as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Anhui Province,and was approved by the State Council for the third batch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Dangshan is regarded as a God in the local suona ritual,local weddings,Keiju children and so on customs activities are not the suona performance.After hundreds of years of tradition, suona Dangshan people have become the indispensable companion in life.The defini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lso laid the inheritance of Dangshan suona.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Dangshan suona understanding,specific analysis of its historical heritage,heritage and heritage time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o comprehensive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inheritance of Dangshan suona.

Dangshan;suona;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G12

A

2095-7327(2017)-01-0146-04

薛强华(1959-),男,安徽灵璧人,淮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声乐教学与表演。

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砀山唢呐艺术生态与形态研究》项目编号:AHSKY2014D127。

猜你喜欢
砀山县砀山唢呐
安徽砀山:“互联网+”赋能水果产业
安徽砀山乡村振兴的“数字密码”
又听唢呐
2019年9月22-25日 《中华诗词》发行会在安徽砀山县举办
安徽砀山县:推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质量提升
一道最值问题的新解与推广
圆锥曲线的极坐标方程及其应用
砀山选“酥梨王”
那些吹唢呐的孩子
唢呐(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