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格森生命哲学对教育的启示

2017-04-13 15:06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柏格森直觉生命

徐 颖

(商丘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柏格森生命哲学对教育的启示

徐 颖

(商丘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绵延”“直觉”和“创造”是柏格森生命哲学的重要概念。柏格森强调人们以直觉体验为方法去把握不断生成创造的生命绵延之流,这一思想对当代教育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启示和价值。通过“绵延”来审视教育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其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目的等方面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

柏格森;绵延;直觉;教育价值

柏格森是二战前最有名的哲学家之一,他是法国生命哲学的代表人物。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是对叔本华和尼采等人的“生命意志”的升华,将其发展为“生命冲动”,并用“绵延”对它进行解释说明,同时他又继承了狄尔泰认识论,将其“体验”的思想发展成“直觉”,因此“绵延”和“直觉”是柏格森生命哲学中最核心的概念。笔者将从这两个概念着手,研究其在教育教学上的价值和意义。

一、柏格森生命哲学的主要内容

“绵延”是柏格森生命哲学中最核心的概念。柏格森认为,“绵延是生命本质的体现,只有通过直觉才能体验和把握生命存在的绵延,生命是一种向上的冲动,生命的本质是创造”[1]。柏格森认为,绵延是不能被分割的持续不断的时间,这个时间和我们日常所说的时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它作为一个整体是由多个不同的瞬间构成,而这些瞬间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它们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简单地相加。所以柏格森说:“我们的绵延不仅仅是一个瞬间替代另一个瞬间;假如是这样,那么除了现在就不再会有任何别的——没有过去向现在的延长,没有进化,没有具体的绵延。绵延乃是过去消融在未来之中,随着前进不断膨胀持续的过程。”[2]所以绵延是过去、现在、未来紧密结合的整体,现在包含着过去并向未来持续不断地涌进。绵延作为人生命本质的体现就意味着人的生命是连续的、流动的和生成着的。

虽然绵延是人生命的本质体现,但是在日常生活当中,绵延常常被人所忽略,怎么让人认识并把握这种绵延的状态呢?柏格森认为,认识和把握绵延最根本的方式就是直觉,人只有通过直觉才能进入到生命的深处去体会那延绵不断的生命之流,从而认识到生命的本质。直觉在柏格森看来是和理智相对立的一种思维,人要具备这种思维需摆脱自身与外界的利害关系。柏格森说:“所谓直觉,就是一种理智交融,这种交融使人们自己置身于对象之内,以便与其中独特的,但是无法表达的东西相符合。”[3]56

在“绵延”的基础上柏格森又提出了另外一个重要的概念:创造。在柏格森看来,整个宇宙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创造进化的过程,人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都在创造着新的东西。人作为创造者不断创造自己的生命和行动,使自我不断地提升和完善。柏格森生命哲学中创造的概念同我们日常所提到的创造并不相同,他的创造并不是要求人们去做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让人们通过直觉去把握绵延生命流中的每一个瞬间,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

二、当代学校教育存在的弊端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当代社会中的人们崇奉理性,把理性看作是人的思维的高层次表现形式。正是在这种观念作用下,学校教育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放在首位,把理性的科学知识作为授课的主要内容。语言符号及数字符号就像一枚枚钉子一样固定在学生的思维中,以便外界的信息能够顺利地灌输进他们千疮百孔的记忆中而不作任何的改进和创新。由此可以看出,现代教育教学将学生所要学习接受的知识加以整合处理,使其符合特定的模式以便更好地呈现给学生,促进学达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虽然这种固定统一的科学知识能够给教学带来一定的便利,但我们的学生由于思维模式的单一刻板而丧失创造性,最终只能成为学习的机器。

其次,在教学时间上,分级式教学是现代教学处理授课内容的主要方法。分级式教学最大的特征就是过分强调教学时间和教学的内容量,它分配给学生的学习任务量不是根据学生的能力而是根据教学时间而定的,要求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固定的知识内容,因为这个知识内容的总量是固定的,所以必须严格规定学习的时间才能保证学生能够统一完成学习内容。然而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生命绵延,他们去把握这个绵延的过程和时间也不尽相同。学校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用相同的时间去接受相同的内容,假如学校所规定的教学时间与学生自身的经验时间不一致,这就会造成学生滞后或者超前地完成学习任务,将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不仅仅学生,当学校所规定的教学时间与老师自身的经验时间不符的时候也会产生这样的矛盾。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具体体现在教学的语速、教学的侧重点等方面,如果他们以自己的经验时间进行授课,就有可能与学校所规定的教学时间相冲突,从而无法在既定的教学时间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如果严格地限制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教学,就会影响教师教学的灵活性、独创性,教学也就变成死板的输送符号的过程”[1]。

其三,在教育目的上,当代的教育教学的目的总是被人们功利的价值取向所决定,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人们过于追求实用主义,就大多数受教育者而言,学习是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或者取得好的前程,而不是为了单纯地学习知识、探求真理。特别是中等教育,学校更是为了追求好的升学率,将所有的教学资源都放到了学生智力的培养上,而忽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生整天待在教室里,面对枯燥无味的书本知识,长此以往,这些活泼生动的孩子逐渐变成书呆子,同时学生也极易将学习的了无生趣带入生活中去,对生活也产生消极的态度。大学教育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某些高校为追求考研率、考级率,应对教学评估等,往往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智力的培养和知识的传输上,不同程度度地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健全精神品格的养成。

三、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教育价值

1.教育内容——传授内在生命的知识

柏格森认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于把握生命的绵延之流,而非简单刻板的现实存在,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不应该以传授科学的理性知识为主,而应该给学生传授感性的生命知识,因为感性的生命知识具有生成性、理解性和整体性,学生只有在直觉中去体验把握生命知识,才能发现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当然,注重感性的生命知识并不意味着抛弃理性知识,因为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感性的生命知识是和科学的理性知识共生共存的,它们呈互补的关系。举例来说,老师在教授数学知识的时候,就需要利用感性知识来引导学生更好的接受和理解,比如,学生在学习长方形的知识,由于长方形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什么物品是长方形,它有什么特征,而这种利用学生既有的感性知识去理解科学理性知识是学习科学理性知识的主要方法。所以,感性的生命知识并不排斥科学知识,它将科学知识融入自身,二者相互补充,来触发人的潜能和本性。

2.教育方法——引导学生的感性体验

柏格森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是用理智而不是用直觉来认识生命的本质,而生命的本质就是绵延,因此传统的形而上学不可能把握生命的本质。所以,新的形而上学必须建立在直觉体验的基础上。“所谓的直觉就是指那些理智的体验,它使我们置身于对象的内部,以便与对象中那独一无二、不可言传的东西相契合。”[4]在柏格森看来,直觉是与时间相关的,直觉就是内心的即时体验,人们通过直觉直接到达生命的内部来把握绵延,所以直觉更倾向于生命的本质。在当代教育教学中,教师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而柏格森的直觉给予我们的启示是,要想把握事物的真谛需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去感受体验,而不是从外面进行研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言传身教,学生自主学习,在教授的引导下,学生能设身处地地思考和体验,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

3.教学时间——引导学生做时间的主人

在教学时间上,当代教育教学主要采用分级式教学,而分级式教学最大的弊端就不仅约束学生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对教师授课产生不良的影响。古德莱德曾经说过,学校教学必须打破铁床主义,让知识不再与时间严格地匹配。“在柏格森看来,经验时间可以比作糖果融化的过程,我们耐心地抑或是焦急地等待时间是自我绵延的张力和节奏。”[4]因此,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成为自己时间的主人,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经验时间,才能更好地适应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真正抵达生命的内在本质,使其自由意识在其生命中绵延。

4.教育目的——释放受教育者的生命活力

在当代的教育教学中,学校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过分追求升学率,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智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必然会消减他们对学习的热情,长此以往,这些活泼生动的孩子逐渐变成书呆子。在柏格森看来,教育是一种创造活动,它不仅仅能够使学生和老师获得直接性的创造成果和实际利益,同时也能够提升教学参与者的生命质量。因此,要打破传统教学对学生的束缚,要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的学生兴趣,尊重学生的好奇心,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单一的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挖掘学生的冒险精神,激发学生的直觉体验,使学生敢于创造、乐于创造、善于创造,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4]。引导学生用心去把握生命,理解生命,开发生命,将生命活力真正展现出来。

四、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 可以看出柏格森生命哲学思想对我们当代教育教学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尤其是他的“绵延”“直觉”和“创造”的概念为我们打破传统教学的弊端开启了一个新的思维方向,对当代教育教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创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具有诸多借鉴价值。

[1]陈玲女.生命之“绵延”的教育要求——论柏格森的“绵延”概念对学校教育的启发[J].当代教育科学,2014(5).

[2]宋增伟.柏格森生命哲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J] .理论观察,2015(5).

[3]柏格森.形而上学[M] .刘放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4]刘田芳.论柏格森生命哲学思想的教育价值[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13(4).

【责任编辑:孙艳秋】

2017-05-04

河南省教育厅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中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标准研究”(编号:2016-JSJYYB-092)。

徐颖(1988—),女,河南商丘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文艺理论研究。

G40-03

A

1672-3600(2017)10-0102-03

猜你喜欢
柏格森直觉生命
“好一个装不下”直觉引起的创新解法
林文月 “人生是一场直觉”
一个“数学直觉”结论的思考
数学直觉诌议
柏格森生命哲学理论对语文教学智慧的启示
生生不息之美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为何时间:从柏格森、胡塞尔到海
浅析史蒂文斯《我们气候的诗》中蕴含的东西方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