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的成功密码

2017-04-14 11:05柯孔标
关键词:东城改革思维

柯孔标

华东师范大学郅庭瑾教授在2007年出版的《为思维而教》一书中指出,信息时代“真正重要的不是知识数量的多少,而在于能否找到有用的知识,是否善于运用知识”。将近十年过去了,世界正迈向一个高度智能化的时代,教育工作者也越来越认识到,不是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只有被用来开启心智、解决实际问题时,才能转化为学生个体的能力,才能成为提升人生幸福的智慧力量。四年前,杭州师范大学东城中学(以下简称“东城中学”)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培养“高学习力、高创造力和高表达力”的人才为目标,开始实施“思维课堂”教学改革。这些年他们采用行动研究法,积极探索,大胆尝试,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使这项改革产生很好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毕业生的中考成绩和综合素养显著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执教能力明显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考核成绩和社会美誉度在区域范围名列前茅。“思维课堂”的实施给这所普通公办初中带来了活力和希望,那么学校在实施“思维课堂”教学改革中的成功密码是什么呢?

第一,真诚的态度。为什么改革?为谁而改革?这是教学改革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东城中学在设计改革方案的初期,首先对学校的师生情况和教学实际展开了全面的调研。调研发现,学校整体教学质量不如人意的主要原因,不是教师不够努力,而是教师有“拼时间拼体力”的惯性教学思维;不是学生智力差,而是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少、学习内驱力不足。实施“思维课堂”的目的是,通过提高课堂教学的思维含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成功的“主动学习者”,同时让教师通过参与改革,主动研究学生、研究教材,提升课堂教学内功,成为智慧的“教学研究者”。“思维课堂”把学校发展目标和师生成长需求紧密结合,务实的改革态度,接地气的改革方案,使这一改革一开始就得到了多数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和支持。

第二,稳健的推进。传统教学观认为课堂的主要任务是传递知识,很多教师或多或少都沿袭着这种“知识传递观”。“为思维而教”作为一句口号谁都会说,一旦涉及具体的教学,就会遇到非常实际的问题:这节课教什么思维?如何教给学生思维?因此,“思维课堂”必然要求教师对多年习惯的教学模式做出调整和改变。而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历来是艰难的,需要经历引导、协商、认同、实践的过程。东城中学的教学改革充分尊重教师的教学自主权和学科特点,采取了“分步推进”的策略。参加改革的对象从学科骨干教师开始,逐步扩大到全体教师,甚至允许一部分教师暂时观望,让改革成效来说服他们,后来跟进。参与的学科从科学、数学等理科课程开始,再扩大到语文、历史与社会等文科课程,最后延伸到体艺等其他课程。这种“渐进式”推进方式给了教师学习和了解改革的“缓冲地带”,减轻了教师不必要的担忧和焦虑,反而有利于改革的全面实施与推广。

第三,理论的支撑。教学改革可以从经验开始,但有效的教学改革不能没有教学理论的指导,同时有效的改革实践也会验证和深化人们对教学本质的研究和认识。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施政纲领,由此顺理成章地推论出课堂教学也应“以学生为本”,如果没有对教与学的特殊性的深入分析,这样的结论仅有逻辑意义上的正确性。东城中学在实施“思维课堂”过程中,借助杭州师范大学这一学术平台,组织系列研讨活动,对复杂多样的教学系统展开理性的探讨和交流。在如何认识显性分数与人格发展、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认知建构与学科素养、自主探究与教师指导的关系等关键性问题上,他们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理解。譬如,在师生关系认识上,“思维课堂”不是简单地“让教师退出课堂,把时空让给学生”,而是重新定位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体责任,即“教学生学习”,教师从原先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实际上,学习过程越自主开放,课堂思维水平越高,越考验教师的学识功底和课堂调控力,越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认知策略指导。又如,“思维课堂”吸收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合理成分,总结和继承我国传统讲授法的优点,提出了课堂教学的“五环节”模式。这五个环节与其说是教学的五个阶段,还不如说是五个基本的教学原理,具有广泛的学科普适性和推广应用价值。科学理论的支撑让“思维课堂”立足中国的课堂传统和文化特质,科学地确立课堂教学的突破点,向着理想的教学境界不断迈出坚实的步伐,避免了有些教学改革的 “非理性折腾”和“颠覆式变换”。

第四,系统的设计。加拿大教育学者迈克尔·富兰认为,现代社会的教育改革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我们需要一个新的思维方式解决大多数教育改革的深层动因问题,使教育工作者真正成为改革的力量而不是改革的牺牲品。这种新的思维方式是什么呢?那就是通过一定系统改革,让学校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让教师像对待正常工作那样看待改革,使改革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思维课堂”的成功,很大程度归因于改革设计者的系统思维。东城中学把课堂变革作为落实“人格为先,五育并进”办学理念、全面提升办学品质的重要载体,在进行课堂变革的同时,还展开了一系列的课程、管理、研训的配套改革。他们建设“弘毅课程”,对学生开展理想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自信心和学习毅力;认真实施“四备三思”校本教研模式,让研究课堂成为教师工作的新常态;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引导教师为实现学校“共同愿景”而努力;开设家长课程,让社会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支持学校的课堂改革。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配套措施的跟进,面对社会功利教育观和沉重的升学压力, 东城中学的“思维课堂”就不可能呈现如今这样的良性态势。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正在创造的地方。中国教育的美好未来取决于政策层面的宏观顶层设计,也取决于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的实践和创新。“思维课堂”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在应试教育依然盛行的社會中,学校改革之路并没有被彻底堵死,我们可以在自己可控的范围内逐步改变教育现实。只要我们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心怀“立德树人”理念,真正从教育本原出发,遵循教育教学和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课堂教学改革仍然大有可为,并且一定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猜你喜欢
东城改革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和谐发展 创达未来
——东市莞东城实验中学
东城贸易发展有限公司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券游东城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