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族节庆新闻报道中少数民族形象建构特征探析

2017-04-14 23:35温雅
新闻论坛 2017年1期
关键词:壮族表演者日报

【内容提要】本文以《广西日报》2007年至2016年10年间“三月三”期间少数民族新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从报道的基本特征和内容特征两大方面进行统计分析,从地方党报逐渐重视的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新闻报道中指出《广西日报》“三月三”报道在少数民族形象建构方面呈现出较为稳定且逐渐多样化的少数民族角色等特征。

【关键词】传统民族节庆少数民族形象“三月三”《广西日报》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全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除汉族外还生活着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水族、彝族、仡佬族11个少数民族,以及40个其他民族成分。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自治区普查登记的常住人口中,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711.05万人,占37.18%,其中壮族1444.85万人,占31.39%,①占全区少数民族人口的84.7%。可见,广西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资源,极具少数民族独特性。其中民族传统节庆就是典型代表,如:壮族的“三月三”歌节、瑶族的盘王节和达努节、苗族的过苗年、仫佬族的依饭节、侗族的花炮节、毛南族的分龙节等等。近年来,随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的逐渐增强和对少数民族文化经济开发力度的增加,广西各少数民族传统节庆越发被重视,其中又以“三月三”歌节最为盛大。

“三月三”是壮族盛大的传统歌圩节,在这一天,大家习惯用五色糯米饭、红鸡蛋和艾叶糍粑等传统美食纪念祖先和招待亲友;同时,也会举行盛大的“歌圩”活动,在歌圩上,男女青年们互相唱爱慕歌、抛绣球以表达对彼此的情意,是一种独特的社交活动,这个节日也因此而得名“歌圩节”。从1984年开始,广西每年都举办全区性的“三月三”歌舞盛会,除壮族歌手参加外,还邀请其他少数民族歌手参加。至此,“三月三”已不仅是广西壮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汉、瑶、苗族、侗、仫佬、毛南等世居民族的传统节日。从2014年起,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全体公民于“壮族三月三”放假两天,即农历的三月初三、初四,为“三月三”提供更为充足的庆祝时间。

对于少数民族新闻报道而言,传统少数民族节庆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这期间的少数民族新闻报道在数量上相对集中,内容上大多属于节庆报道,呈现明显规律。因此,这些新闻报道也就构建出极为典型的少数民族形象,是地方媒体少数民族形象构建的一个重要部分,值得单独研究探讨。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07年至2016年10年间《广西日报》“三月三”期间少数民族新闻报道。《广西日报》是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机关报,肩负着地区新闻传播的重任,是地方信息沟通的重要桥梁,同时也是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重要阵地。《广西日报》从创办以来就坚持少数民族地区新闻报道的方针,相对非少数民族自治地区而言,少数民族新闻报道较集中且具有代表性,而且办报时间长,有普遍的代表性,所以本文选择《广西日报》为研究对象,对10年间《广西日报》“三月三”少数民族形象进行分析。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将2007年至2016年《广西日报》新闻报道为分析样本,选取每年农历三月三前后各1个月的报纸翻阅,共取样本合计257篇。对报道的基本特征和内容特征分别进行量化统计,以此作为分析的依据。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描述

1.报道的基本特征

本文将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细分为报道数量、报道时间跨度、报道版面所占面积及报道版面类别4个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可进行以下描述:

(1)从报道数量、报道的时间跨度及报道版面所占面积3个指标上分析。首先,2007年至2016年10年间,“三月三”少数民族新闻报道数量共计257篇。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之后报道数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2014年至2016年这3年间“三月三”少数民族新闻报道的数量为212篇,占总数的82.5%(如表1)。可见,“壮族三月三”确定为广西全区传统节庆后,被重视的程度较为明显。其次,从报道的时间跨度上看,报道跨越的时间在7~18天。根据新闻报道讲求时效性的规律,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三月三”作为为期若干天的节庆,其新闻报道也必将持续一段时间。相比较而言,新闻报道跨越的时间越长,新闻报道的重要性越显著。在报道的时间跨度上,2014年之后报道持续时间分别为15天、18天和18天,报道持续时间趋于稳定。最后,报道版面所占面积中“小于1/8版”的新闻报道数量最多,占75.1%(如表2)。一般而言,报道版面所占面积较大,报道篇幅较长的内容相对详细,重要性更为显著。从这个指标看,“三月三”少数民族新闻报道多篇幅短小,新闻的重要性相对较弱。但从2014年开始,“三月三”少數民族新闻报道出现了“魅力广西壮族三月三”“多彩三月三”等专栏,由多篇篇幅短小的新闻报道组成,专栏版面所占面积多为“1/4~1/2版”,甚至是“1/2版”。

从以上3个指标中可以看出,10年间,“三月三”少数民族新闻报道的重要性发生了变化,2014年之后“三月三”少数民族新闻报道的数量明显增加,报道持续时间稳定,且出现了“三月三”新闻报道专栏。

(2)报道版面类别方面,“三月三”少数民族新闻报道多处于要闻版,占到62.3%,其中头版要闻占18.3%,其次是“区域新闻/广西各地”版,占17.9%。报道版面类别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报道内容,可见,“三月三”少数民族新闻报道多以广西各地“三月三”活动庆典为报道内容,内容较为集中。

2.报道的内容特征

(1)从报道体裁上看,消息占比例最高,占到58.4%,其次是图片新闻,占28.4%(如表3)。在各新闻报道体裁中,消息为篇幅较短小的文体,这一指标与报道版面所占面积指标中(如表2)“小于1/8版”的新闻报道数量最多保持一致。从以往的研究可知,少数民族新闻报道在消息和图片两种体裁上的比例远高于其他体裁,本研究此指标也不例外,“三月三”少数民族新闻报道侧重新闻消息的告知及视觉传播,深入报道体裁所占比例较少。

(2)从报道立场上看,“三月三”少数民族新闻报道基本上呈现“正面”立场,占79%;其次为“中立”,所占比例为20.2%;而负面报道极少,占0.8%。在翻阅的过程中发现,“三月三”少数民族新闻报道从新闻标题到新闻内容都有明确感情色彩的词,表示其报道的正面立场。

(3)在报道对象的特征方面:首先,“三月三”少数民族新闻报道的对象所涉及的少数民族主要集中于壮族,占72.4%。“三月三”的节庆属性决定了其涉及壮族的新闻报道数量偏多。其次,从报道对象的角色上看,主动角色的居多,占77.4%;被动角色占4.7%;无角色占17.9%。可见,“三月三”少数民族新闻报道中少数民族角色多为行为的主动者,特别是在各种活动报道中,少数民族角色都是主动举办或参与到各类庆典活动中,展现其主动性。

(4)报道中少数民族人物特征方面:首先,“三月三”少数民族新闻报道中并不是全部涉及少数民族人物,部分新闻报道的对象是广西的某个区域,其中143篇新闻报道中涉及少数民族人物,占55.6%;114篇新闻报道中不涉及少数民族人物,占44.4%。其次,在涉及少数民族人物的这些新闻报道中存在两种情况:其一,新闻报道中出现的少数民族可能是具体的个人,也可能是一个群体,在本研究中不管出现个人还是群体都记为一个单位;其二,一篇新闻报道中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少数民族个人(两种或两种以上少数民族群体),因此,最终“三月三”新闻报道中少数民族人物或群体共计165单位。最后,以报道中少数民族人物性别及少数民族人物社会身份两个指标描述报道中少数民族人物特征。

在这165人/人群样本中呈现以下三方面特征:第一,从报道中少数民族人物性别比例看,“男女皆有”和“不详”数量多,共占68.4%;涉及具体人物性别的报道中男女比例相当,且这些指标比例在10年间没有明显变化。第二,从报道中少数民族人物社会身份方面看,10年间“三月三”报道中少数民族人物的社会身份集中在“表演者/艺术家”和“群众”两种身份上,比例分别为47.3%和35.8%。第三,在报道中少数民族人物社会身份方面,2014年前后报道中少数民族人物社会身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014年之前报道中少数民族人物社会身份主要集中于“表演者/艺术家”,比例为69.2%,且其他身份的少数民族数量较少;而2014年之后的报道中少数民族人物社会身份中“群众”所占比例大幅增加,占39.6%,与“表演者/艺术家”的43.2%较为接近,且出现较为多样化的其他身份的少数民族人物。

四、《广西日报》壮族“三月三”报道中少数民族形象建构特征分析

基于以上数据及相关内容的分析,对2007年至2016年《广西日报》壮族“三月三”新闻报道为样本进行统计,其所构建的少数民族形象呈现以下两方面特征:

1.构建起较为稳定的少数民族形象

“三月三”作为极具少数民族特色的节庆是展示广西少数民族特色的重要时机,其主流媒体必然成为传播少数民族节庆活动的重要阵地。10年间《广西日报》“三月三”少数民族新闻报道数量稳定,且2014年之后报道数量大幅度增加,还出现了报道的专栏,在新闻报道中也涉及大量少数民族人物,因此,这些新闻报道能够构建出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较为清晰的少数民族形象。通过对样本的内容分析发现在“三月三”报道中两种少数民族形象最为突出:

第一,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表演者/艺术家形象,特别是壮族表演者/艺术家形象。壮族地区“三月三”,壮族男女像赶圩一样,汇聚到山坡上对唱山歌,抒发情感,除唱山歌外,还有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如抢花炮、打铜鼓、舞龙、演壮戏、唱师公戏等。②从节庆属性上看,“三月三”是壮族歌圩节,涉及大量的文娱活动,因此,“三月三”新闻报道从内容上看主要就是关于节庆的各方面报道,这也就使得报道中涉及大量“表演者”身份的少数民族人物。在构建这类少数民族形象时,新闻报道的体裁集中,主要是用消息和图片新闻形式报道,虽然深入性文字报道数量不多,但是视觉表达充分,可见清晰的少数民族视觉形象。特别是壮族女性表演者形象在图片新闻中出现的次数最多,形象鲜活,充分体现了壮族服饰特色。

第二,积极主动的少数民族群众形象。这一少数民族形象在2014年之后尤为凸显,从报道中少数民族人物社会身份指标看出,在“三月三”节庆正式成为全区假日后,报道中以“群众”身份出现的少数民族角色数量增加明显。可见,在新闻报道中“三月三”不再仅限于少数民族的一种文娱活动,少数民族表演者不再是唯一的主角,节庆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参与的群众成为节日的另一主角,体现了全民节庆的意图。在构建这类少数民族形象时,呈现三方面特点:首先,报道涉及区域广,由原先仅局限于武鸣地区的群众扩及到广西的各个区域;其次,报道有明确的感情色彩,在标题、正文中运用了富有感情色彩的词汇,表明了对参与“三月三”少数民族群众的“正面”报道立场;最后,在参与节庆的少数民族群众中,其角色多为主动,即“三月三”节庆中少数民族群众是积极参与进来的,将“三月三”作为自己的节日欢庆。

以上两种形象在《广西日报》“三月三”民族节庆中尤为突出,即在“三月三”这个民族节庆中活跃着少数民族表演者和少数民族群众两大主角,突显出两种感情色彩明确的少数民族形象。

2.少数民族形象构建呈现多样化趋势

“三月三”作为极具少数民族特色的节庆,新闻报道构建出以上两种突出且鲜明的少数民族形象。在此基础上,随着“三月三”节庆地位的提高,其新闻报道中构建的少数民族角色出现了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从报道中少数民族人物社会身份指标上看,至2014年之后,“三月三”新闻报道中出现了更多社会身份的少数民族人物,虽然从数量上看并不多,所占比例还较小,但是与之前的报道相比较,少数民族人物的丰富程度大大增加。从报道对象的角色上看,这些少数民族角色在“三月三”节庆中呈现主动参与,开展或参与展现其身体特点的各种节庆活动。这样的新闻报道还构建出身怀绝技的少数民族运动员形象,这样的少数民族形象是在一般运动员精神的基础上增添了少数民族特色;勤劳肯干的少数民族角色,这样的形象中展现了全区各少数民族民众通过劳作获得丰富的物资歡度节日;积极向上的青年少数民族角色,年轻化的少数民族群体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欢度节庆,体现少数民族青年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发展等。这些多样化的少数民族形象在“三月三”的报道中虽然不是主流,没有形成非常稳定的形象,但是从近年来“三月三”的新闻报道中看明显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五、结语

传统民族节庆作为展示少数民族特色、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时机逐渐被重视,作为区域主流媒体的《广西日报》自然成为其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随着“三月三”新闻报道数量的不断增多,构建出越来越清晰的少数民族形象。这一特定时期构建的少数民族形象鲜明且突出,从最初单一的少数民族表演者的形象,到全体少数民族群众共同积极参与的形象,再到多样化少数民族构建,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这样的少数民族形象构建将更好地展示广西少数民族特色,进一步丰富大众媒介对少数民族形象的构建。

注释:

①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广西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http://www.gxtj.

gov.cn/tjsj/tjgb/rkpc/201107/

t20110701_2168.html

②陆囿霖、谢万春.“壮族三月三”是广西各族人民的共同节日——访广西壮族自治区民委副主任黄济健[N].中国民族报,2014-4-1(2).

【本文为2015年度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广西少数民族形象构建与变迁——新时期广西主流纸媒体少数民族报道研究》(KY2015LX36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温雅,河池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

编辑:孟凌霄

猜你喜欢
壮族表演者日报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妙猜两数
灵感日报
灵感日报
对《朝鲜日报》涉藏报道的思考
2012年龙年网络春晚节目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