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共青团宣传工作机制创新研究

2017-04-14 01:13刘长溥吴济龙刘百奥
关键词:团委团员共青团

刘长溥,吴济龙,刘百奥

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 110136

新媒体时代高校共青团宣传工作机制创新研究

刘长溥,吴济龙,刘百奥

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 110136

新媒体的发展给高校团委宣传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也迎来了一系列的挑战。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已逐渐成为使用新媒体的主体,因此,将新媒体运用到高校共青团宣传工作中,可以达到让团学工作更好地融入共青团员生活的目的,真正做到来源于学生,服务于学生。

新媒体;高校共青团;宣传工作;创新

一、高校共青团宣传工作结合新媒体的时代背景

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它通过互联网等传播渠道,结合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其兴起和发展使信息媒介的传播方式和速度有了质的转变。

移动互联网塑造了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使信息传递更具效率。首先,新媒体以声音、文字、影像等复合形式呈现信息,这在高校共青团宣传工作中是巨大的优势,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配合团委完成各项工作。其次,新媒体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的特征,受众接收新媒体信息大多不受时间、地点的制约,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第一时间了解学校和学院的各项通知以及事项安排。因此,高校共青团宣传工作应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进行创新改革,利用这一更具互动性的先进渠道。

二、高校共青团宣传工作结合新媒体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是新媒体的受众主力军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微信等新媒体网络平台建立社交关系,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获知外界消息的主要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到2.87亿,增长率为3.7%。《报告》同时指出,青少年网民使用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上网的比例相比2014年有所下降,而手机上网的使用率增加了2.4个百分点,达到90%,手机等移动上网设备打破了信息传播的时空边界,其普及为高校共青团宣传创新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新媒体开阔了大学生的思想视野、拓宽了大学生的知识获取渠道,大学生的历史认同、文化认同、思想认同和价值观认同被开放共享的新媒体所传播的多元思潮所稀释,从而使其思想更加活跃。

(二)依托新媒体宣传更具时效性

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和效率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媒体,传统的高校共青团宣传工作存在滞后性,导致信息不能及时发布和传播,而相比较来说,新媒体则更具即时性,能够第一时间传达团委活动信息,提高了高校共青团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另外,其覆盖面更广,能够通过大学生随身携带的手机等移动终端,将信息准确、按时传达至每一位团员。同时,新媒体弥补了传统媒体缺失的互动性,使得同学们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及时反馈信息的质量并提出相关建议,为共青团宣传工作的创新性研究提供参考,加强了团员与团组织的交流,是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吸引和凝聚广大青年的重要载体。

(三)有利于推动共青团组织结构创新

网络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高校共青团宣传工作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这就要求高校共青团,加强组织建设,构建共青团宣传团队分级结构,做到领头人发声,团干部积极传达,将传统的面对面宣传团委活动改为网络共享资料,令大家更直观、便捷地理解活动内容,有利于青年团员更平等地参与共青团工作,并由小及大,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广更深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同时,要严守团的纪律,加强对新媒体传播信息的途径和内容的监管,保证信息具有正确的政治观和价值观,引导当代大学生为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

(四)有利于促进团委与团员有效交流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代表着最广大青年的集体利益,高校共青团工作更代表全体大学生的共同心声。因此,共青团工作应将立足点放在服务青年学生上,应当主动熟悉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了解大学生的交流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符合青年团员思想需求的工作,促进团员与团组织的双向沟通,摒弃形式主义。新媒体条件下,高校可以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机制,在重要纪念日及时间节点开展一些有意义的团学活动,加深同学们对政治理念现实意义的理解,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合理创新利用这一平台,提高大学生参与团委事务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及团员归属感和自豪感。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共青团宣传工作创新中的问题与挑战

(一)新媒体舆论导向不稳定

舆论引导是一种运用舆论操纵人们的意识、引导人们的意向,从而控制人们行为的传播行为。由于新媒体在时间和空间方面都比较自由,导致一些正面信息和相关文化传播的速度和影响范围反而不如一些“负能量”信息直接。极少部分人员在互联网上大肆鼓吹、渗透西方国家价值观,将与我国现实国情不符的意识形态同我国政治制度进行对比,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使得尚未形成理性认识框架的青年对国家缺乏信任。对于信息接收者来说,尤其是高校大学生,大部分人尚不能明辨是非,在接触负面信息后,容易产生各种错误认识,从而对团委宣传内容的接受程度大打折扣。

“信息大爆炸”时代,信息更新频率高,青年对网络舆论鲜有求真心态,这就导致了高校共青团发布的信息被误传的概率增加,原本的意思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出现偏差甚至被歪曲。这种情况下,倘若共青团工作不能在信息发布后起到积极正确的引导作用的话,网络舆论很可能呈现出非理性、无序性、批判性的倾向,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覆盖范围和引领力度。

(二)学生对发布信息理解差异明显

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工作中,团员作为主要受众层,其对新媒体信息的接受程度和理解方式,直接决定了新媒体大环境下共青团宣传工作的价值和成效。而现阶段共青团员的素养良莠不齐,他们过分关注新媒体的泛娱乐化,不能在大量信息中筛选出对自己个人发展有指导作用的信息,并且对团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团委发布的内容不关注、不在意、肤浅理解,甚至过度解读的现象仍然存在。同时,当代大学生政治立场各有不同,思维方式存在差异,导致他们对团委工作理解偏颇、激进。这些正是团委工作和新媒体结合后所面临的瓶颈。新媒体时代下,如何提高团员素质、包容协调多样化的政治立场、保证团委信息有效传播具有较大实践难度。

(三)宣传队伍内部人员素质不均衡

在高校共青团组织中,部分管理成员思想保守,对新媒体知识和技术具有排斥心理,夸大新媒体的缺点,认为这只是青年人休闲娱乐的平台,不属于正统的传播方式,不符合共青团严谨的工作性质。由此,造成这些人利用新媒体宣传主流思想的态度不积极,运用新媒体联系青年、引导青年的主动性不强等现象,极大减少了新媒体在高校共青团宣传工作中的利用率。另外,上级部门对共青团干部的培训不周,组织内部人员缺乏对新鲜事物的敏锐感,不能准确地将先进政治理念与当下社会现象相结合,无法贴近大学生的真正需求。针对此类问题,如何提升团组织内部工作人员思想观念的先进性、推进团委工作的顺利开展是切实之需。

(四)新媒体技术具有两面性

首先,新媒体技术作为新兴技术,固然带有一定的先进性。但是,对于一些接触网络较少的高校共青团管理人员而言,学习并熟练使用网络技术无疑存在难度。一方面,改善网络技术本身存在的问题,加强网络安全,这需要技术人员不断提高工作技能才能实现;另一方面,一些年长者对网络的接受能力较差,转变已形成习惯的传统媒体思维方式较为困难,因此,帮助这些初学者熟悉和掌握网络技术是一个长期过程。由此可见,网络技术本身存在的缺陷和其给部分人员带来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在短期内都很难得到缓解。

其次,新媒体技术下的信息传播很难在时间和空间上加以约束,这将导致新媒体技术应用在高校共青团宣传工作创新建设时,不利于共青团组织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工作。同时,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便利的同时,同样会对使用者产生诱惑,使学生沉迷于虚拟的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之中,最终产生心理危机、人际信任危机和人格障碍等心理问题,且其覆盖范围非常广,一旦产生负面影响,连带引发的严重后果将难以估量。

(五)载体管理与建设不完善

第一,新媒体时代共青团宣传工作的受众细分不准确,犯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错误,宣传工作共性太多,难分主次,不能有针对性地发布适合每位青年的信息,从而无法实现青年服务的差异化,使青年人失去自主获取、查阅团委信息的兴趣。第二,信息内容枯燥、严肃,可读性不强,多为“口号式”语言,版面编排千篇一律、缺乏吸引力,没有针对青年团员的个性的、浅显易懂的信息。第三,部分团干部对新媒体存在认知误区,不能从心理上接纳新媒体,认为新媒体是以娱乐功能为主,高校共青团宣传工作运用新媒体也只是改变了传播的载体,而不会让团委工作取得质的突破,更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对待团组织的态度。第四,言论监管体系不完善,新媒体降低了言论发表的门槛,观点发表具有隐匿性,从而使一些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言论散布者无所忌惮,导致网络谣言盛行,而高校团委新媒体平台管理者若不能第一时间处理这些言论,将对青年产生难以挽回的负面误导。

(六)宣传工作缺乏统筹规划

高校共青团工作与新媒体的结合正处于起步阶段,组织成员缺乏经验,在传统体制大环境下对新媒体宣传机制、宣传重点、宣传方式等尚处于摸索阶段,缺乏完善的统筹规划。第一,在宣传工作的信息发布前期,宣传者与撰写者之间没有协商一致,导致一些不适合作为公共信息发布的消息被公布。第二,在宣传工作中对于突发紧急事件没有应急机制,会导致后续宣传工作被延缓,时间上出现偏差,以至于整体的宣传节奏出现差错。第三,工作人员缺乏新媒体意识,对共青团宣传工作没有长期策划和安排、前瞻性弱,对受众群体的信息反馈做不到精准、及时的回应,这些都会削弱学生通过新媒体获取团委信息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制度安排不当,会引发平台信息无人更新或已有信息逐渐过时、而新信息又无法及时扩散的问题,这都会使信息无法及时传达。

四、新媒体时代高校共青团宣传工作机制创新的对策

(一)牢牢坚守“主流价值观”阵地

网络环境鱼龙混杂,新媒体引导正确舆论方向的传播媒介作用显得尤为重要,青年在网络空间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整体素质和发展前景。因此,团组织必须采用建立完善的宣传监管体系等相关措施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首先,团组织应严格审查发布的信息,在准确传达团委精神的同时,要有自觉维护主流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责任感。其次,对于网络上具有误导性的信息,要及时做出正面回应,做到速报事实,既不失语,也不妄语,加强正确舆论的引导,严惩负面信息的发布者。再次,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同学们提高认知能力和鉴别能力,客观、全面地看待实际问题,做到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被激进的政治理念和偏颇的价值观念所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7月出席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会上要求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必须始终站在党和国家人民的立场上,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所开办的各种活动。这就要求当下高校共青团在工作过程中,始终不渝地将舆论导向引导至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路上来,积极构建线上线下相协调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弘扬主旋律,传播主流文化,建设和维护清朗的网络空间。

(二)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加强团员队伍建设、提升团员素质是增强团组织凝聚力的基础。首先,要着眼于实际,对团员进行文明意识教育,帮助团员全面认识党的基本路线,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承担起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和义务。其次,要广泛开展适合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文化娱乐等活动,寓教于乐,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同学们的日常生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多方位提升团员整体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再次,要发挥优秀团员的模范作用,召开表彰大会,鼓励思想上进、表现突出的团员,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树立优秀团员意识,做一名合格的共青团员,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最后,要注重对教育效果的强化。建立线上线下联动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扩大团员参与团委活动的时空领域并提高参与频率,从而达到增强团员思想进步性的作用。

(三)辩证认识利用新媒体技术

高校共青团运用新媒体的宣传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在于切实提升团干部素质。首先,要对高校新媒体的网络行为进行监督,对信息传播渠道进行全面的检查,防止不可靠信息的传播与发布。其次,在建立完备管理系统的基础上,选拔和锻炼专门的监管人员,对新媒体信息发布人员的工作进行实时检查,及时净化网络舆论。建立团干部优胜劣汰制度,增强团干部的忧患意识,激励他们更快更好地提升专业素质。

新媒体环境下,共青团要坚持从严培养、管理团干部。高校共青团工作应该真正做到以青年为中心,从青年的实际需要出发计划开展工作,团干部应秉承“做青年友,不做青年官”这一理念,在共青团宣传工作中掌握主导权,将服务青年与引导青年相结合,增强团组织的公信力,以奋发有为、务实进取的精神风貌,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工作能力,引导青年健康成长,做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四)加强宣传队伍成员素质培养

高质量的推送内容需要高水平的幕后团队支撑。首先,必须加强对网络宣传队伍的培训建设,重点培养出一支理论功底扎实、专业素质较强的宣传团队,时刻铭记“从青年中来,到青年中去”的指导思想,但是,共青团宣传工作贴近学生并不意味着一味地取悦学生,宣传团队人员应当不忘原则和自身使命,坚持符合时代潮流的价值取向,为宣传过程提供思想保证,编写出具备思想高度并易于理解的高质量信息。其次,还要使广大运作人员了解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制作符合新媒体传播规范的作品,在整体上提高高校团委新媒体产品的出品质量和传播效果。最后,团队成员也要加强自我提升,不断接受并学习新事物,时刻保证自己走在团员队伍的前面,发挥共青团干部思想引领的优势作用。

(五)打造多样化、全方位宣传平台

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宣传平台的建设,首先,要明确受众人群,着眼于整个青年学生群体,精心编撰团委信息内容,创新新媒体话语范式,打造具有独特风格的语言和集成模块,突出传播效果,使其更能汇聚青年人的目光,采用生动亲切的语言,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消除团员与团组织的疏离感。其次,要打造多元化学院团委宣传平台,将宣传工作流程透明化,支持学生代表积极参与到宣传工作过程中来,以第一视角诠释共青团活动信息,既可以扩大高校共青团网络影响力,又可以利用不同平台的传播优势,优势互补,最大程度达到宣传效果。

(六)创新形式探索网络宣传方式

对学校共青团网络宣传队伍实行分级管理。学院团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将基础信息进行系统整合,为高校大学生建立常态化管理机制,做到有名单、能联系,丰富联系方式,确保每名同学都能及时接收到团委信息。以班团为单位成立网络宣传工作团队,发挥团支书等意见领袖的带头作用,巩固互联网主流思想舆论。同时,号召学生对学校、学院团委、团中央指定的内容在网络空间进行转发、评论,建立完备的宣传体系,把握有序的宣传节奏,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发挥共青团新媒体工作的最大效用。

五、结语

高校共青团作为连接团组织与青年学生沟通的纽带与校园先进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其宣传工作不应只局限于传统的纸媒效应与原始的人工实地信息传播,而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开阔思维,不拘泥于已有框架,将互联网新媒体思维的精华糅合到高校团组织工作中。通过线上与线下的同步传播,形成团组织与高校学生的双向良性互动,打造富有时代气息、昂扬向上的校园文化,树立高校共青团带头引领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1] 沈一.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8).

[2] 孙钰.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行政管理,2014(11).

[3] 李筱倩.论运用新媒体做好新时期的高校共青团工作[J].中国报业,2012(3).

[4] 王鹏.浅析新媒体推进共青团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山东政治青年学院学报,2012,158(20).

[5] 王文杰,袁文,杨蕾,王秀彦.新媒体高校共青团工作方法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

[6] 吴雨蓉.新媒体环境下共青团工作的创新路径[J].媒体观察,2012.

Innovation Research on Propaganda Mechanism of Communist Youth League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New Media Age

LIU Changpu,WU Jilong,LIU Baiao
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110136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brings not only new opportunities for propaganda work of college Youth League Committee,but also a series of challenges.In the internet era,college students gradually become main users of new media.Therefore,applying new media to propaganda work of college Youth League Committee can achieve the goal of integrating League work into the life of Communist Youth League member better,to make it come from students and serve students really and truly.This article discusses problems faced by propaganda work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in the new media time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new media;College Communist Youth League;propaganda work;innovation

刘长溥(1980-),男,辽宁大连人,辽宁大学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吴济龙(1978-),男,辽宁沈阳人,辽宁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刘百奥(1996-),女,辽宁沈阳人,辽宁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学。

本文系2017年度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课题重点课题“共青团改革背景下的高校班团一体化运行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172D035)的研究成果。

2017-06-13

G416

A

(责任编辑:彭琳琳)

猜你喜欢
团委团员共青团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高校团委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2020年警院共青团大事采撷
“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团工委)”名单(共三百一十二个)
团员想入党怎么办
关于如何做好企业团委工作的思索
相约二零一七,遇见魅力共青团
抗洪中的共青团
一位儿童团员的抗战记忆
文化扶贫榜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