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怎样让学生获得文学的感受

2017-04-15 17:33刘志福
基础教育参考 2017年4期
关键词:白银市卡尔维诺文学

刘志福,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王家山中学副校长;白银市名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个人获评“白银市优秀教师”,所带班级获评“白银市先进班集体”。主持研究甘肃省基础教育科研课题一项,主持研究的课题连续两次获得白银市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班主任专业成长,教学管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各级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意大利当代著名作家卡尔维诺的短篇小说《黑羊》被选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该单元主题为“精神家园”。也许编者在决定将这篇文章选入教材时就已经想到了,要让学生通过学习《黑羊》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至少在某些方面要让学生有属于自己的收获。正如卡尔维诺自己所说:“我对于文学的前途是有信心的,因为我知道世界上存在着只有文学才能以其特殊的手段给予我们的感受。”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通过《黑羊》,让初中学生获得怎样的“感受”呢?怎样获得文学“以其特殊的手段给予我们的感受”呢?

一、文学的感受来自于反复的诵读

《黑羊》一文仅一千余字,为了让学生获得更深刻的文学感受,教学过程中,在出示了学习目标“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情节内容”后,教师先让全班学生将课文齐读一遍。为了进一步熟悉文章内容,让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情节,又要求学生自己诵读,然后同桌两人相互进行复述。这样就保证了学生能够感受到《黑羊》一文所讲述的故事内容,使基础较好的学生因此更加熟悉了文章情节,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至少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大致轮廓。因此,在初中语文现代文的教授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反复诵读。没有读,就没有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没有读,就没有对文章情节的概括;没有读,就没有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没有读,就无法让学生深入地去感受作品。

当然,诵读的前提是教师要设定好诵读目标,要让学生知道读什么,怎么读,读的目的是什么。教师要教会学生诵读的方法。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诵读技巧,甚至不同作家的作品也要运用不同的诵读方法,这给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文学的感受,教师一定要做好扎实和充分的前期准备,从某种程度来讲,教师要对自己提出“苛刻”一些的要求。

二、文学的感受源出于仔细的品读

读,在语文学习当中应该始终居于第一位。如果说诵读课文是基础、是奠基,那么仔细品读则是提高或深入。在《黑羊》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完成了诵读目标之后,出示了下一个学习目标“通过精读与深思,了解诚实人到来前后社会生活的变化,探究原因”。在这个目标的设定中,有方法、有思路、有线索、有问题的呈现。在给学生解释清楚如何完成这一学习目标之后,教师随即提出了四个问题,让学生结合问题所指引的方向,去仔细品读文本。“诚实的人来到贼国之前,贼国是什么样的状态?”“到贼国后,诚实人的表现与其他人有何不同?”“诚实人的行为对自己有何影响?”“诚实的人来到贼国,使贼国人的行为有何变化?”这四个问题环环相扣,既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熟悉程度,又检验学生对细节的处理能力。要想较为完整地回答这四个问题,学生必须再次回到课文当中去,再次对文章相关语段进行阅读。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还要对文本内容进行组织与加工,转变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读,引导学生回归文本,这是让学生感受一篇文章精髓的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

三、文学的感受脱颖于相互的探究

离开了对文字的探讨,任何文学样式的精华部分都不会得到发掘。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合作、交流、探究”也是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发生的。在《黑羊》一文中,有一个关键角色——“诚实人”。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诚实人”的所作所为及他的性格特点,教师还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诚实人的品性中,除了诚实,还有哪些特点?作者主要采用哪种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教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去找出问题的答案。这个问题的提出,一方面是为了分析本篇小说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当然,学生要想顺利地解决这个问题,在回归文本反复诵读、仔细品读的基础上,还要通过“合作、交流、探究”, 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之后,教师让学生进行交流发言。从学生发言当中,教师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诚实人”性格特点的概括就是脱胎于“诚实人”这一主体“诚实”的本意,不管从哪一个角度来说,“诚实人”他毕竟就是“诚实人”,他除了拥有“诚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着“执着,恪守道德准则,不同流合污,知情达理等”等美好品性。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也能够从文章当中的行动描写、对比手法的运用等各个方面让读者感受到“诚实人”的性格特点。有交流才有观点的碰撞,有沟通才有火花的点燃,有探究才有思维的开阔。

語文教学中离不开“合作、交流、探究”,文学作品的感受更是离不开“合作、交流、探究”。语文教学要想让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感受到字里行间所传递的力量,就必须要让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学生的头脑是一个待点燃的火把,只要有零星的智慧火花,就可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照亮黑夜,从而继续走向远方。

四、文学的感受发酵于深刻的反思

黑羊,英文为“black sheep”,有“害群之马”的意思。在西方国家,人们认为黑羊的毛不如白羊的毛珍贵。同时,黑羊混杂在白羊中间容易使白羊害怕。当时社会上有一些靠卑鄙手段富起来的人,他们在很大程度上败坏了社会风气,破坏了伦理道德。卡尔维诺有感于这样的现实而创作了《黑羊》。《黑羊》的写作背景并不复杂,卡尔维诺写作《黑羊》的目的也很清楚,可是在引导学生感受这篇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如何将学生的思想由课文引入到现实,由过去顺接至现在,却是需要教师下一番功夫的。在以往的教学中,笔者意识到学生在课堂上阅读文学作品时所感受到的“只言片语”零零碎碎,不成章法,但是一旦呈现给学生一道填空题,学生模糊的难以表达的体会,便立刻有了渠道,顺理成章地形成了自己阅读的感受和思想的结晶。

因此,教学《黑羊》时,教师在交代完《黑羊》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写作目的之后,抛出了“主旨探究”的任务,请学生对本文的主旨进行思考。《黑羊》一文寓意深刻,学生在此前的阅读基础之上,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和感悟,但是要让这些感受凝炼成一句话或是一段文字,对学生来讲还有很大难度。于是教师将《黑羊》这篇小说的主旨以填空的方式呈现出来,空出其中的关键词,让学生进行补白。这样一来,学生脑海当中所浮现出来的那些零星的或模糊的感受便有了纽带,学生对作品主旨的认识也就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表述了。

教师在备课与授课过程中都要思考的不只是怎样让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由零星的词语或片段延展成为一段连贯的话,而是要“点燃”学生思想的炉灶,“引爆”学生的头脑,构建学生连贯的思维。让学生拥有文学的感受,教师深刻的反思是“酵母“,一旦给学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学生就会将自己对文学、对文本的感受发酵,并往往会带给师生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收获。

五、文学的感受翻转于文本的再造

卡尔维诺说:“经典是这样一种著作,它永远不会完结它所要述说的东西。”教材所选入的《黑羊》是有删节的,删去的恰恰是“诚实人”的结局和命运。笔者认为,编者在做这样的处理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吧,就是要让文学作品“永远不会完结它所要述说的东西”。

为了让学生对《黑羊》的感受更为深入,教师在授课时设计了一个当堂训练的环节,即“续写《黑羊》”。要求学生仿照《黑羊》原文的语言特点和结构形式进行写作练习。仅仅几分钟的时间,大多数学生便完成了续写。其中有一部学生对“诚实人”的命运做了“再造”。在讲评学生当堂写作成果之前,教师先向学生呈现了《黑羊》原文的最后一段:“惟一诚实的只有那个诚实的人,但他不久便死了,是饿死的”,让学生对照原文结尾来感受自己的创作。有一位学生写道:“诚实人继续在桥上看河水从桥下流过,流向远方,他突然想到了自己,该走向哪里去呢?想了很久,诚实人抬起脚,连夜出了城。”还有一位学生写道:“穷人和富人的差距越来越大,穷人想明白了自己为什么会成为穷人,他们把自己成为穷人的理由怪罪到了诚实人头上。他们要去找诚实人算账,他们来到了诚实人经常看流水的桥上,可是那个诚实人已经不再看流水,他的身边围着一大群人,诚实人正在向他们述说穷人为什么会成为穷人的道理。”还有一位学生续写道:“诚实人是读过一些书的,为什么会有贫穷和富裕,他也是研究过的,这么多个夜晚的思考真的是有用的。想通了之后,诚实人艰难地走向了一间房子,拿走了房子里面的面包,一邊吃着,一边又走向下一间房子……”以上几位学生对《黑羊》的感受较为新颖,从某种角度来看,比原文更有积极意义,或者更有“正能量”,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是动了脑筋的。

卡尔维诺还有一句话:“阅读就是抛弃自己的一切意图与偏见,随时准备接受突如其来且不知来自何方的声音。”当学生能够从文本的阅读当中跳出来,试图替作者为文章主人公再去寻求一个新的归宿时,也许我们的教育便发生了作用。古人所谓的“开窍”也便是如此吧,卡尔维诺自己所说的“以其特殊的手段给予我们的感受”也便如此吧。

(责任编辑 郭向和)

猜你喜欢
白银市卡尔维诺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看不见的城市
卡尔维诺名言五则
伊塔洛·卡尔维诺
白银市马铃薯加工产业发展思考
文学小说
文学
卡尔维诺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