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家庭现实困境

2017-04-15 10:34西坡
环球慈善 2017年3期
关键词:束缚困境权利

西坡

这是一则带泪的新闻

10岁的露露是安徽的一名留守儿童,2月9日,她的妈妈要远赴千里之外的杭州打工。露露追车跑了200米,直到载着妈妈的车消失在视线之外。她还写下了一篇令人动容的作文:妈妈,我不想让您走。

留守儿童群体是一个新闻富矿,只要去采,总有动人的故事等着你。逢年过节,效果更佳,因为团圆与分离的反差最能戳到国人心中的柔软之处。

在新闻跟帖区,许多人说想起自己小时候。我猛然意识到,一整代留守儿童己经长大。他们己失去了被关怀、慰问的资格,但残缺的童年将是一生的记忆。

当我们看到官方统计的留守儿童数目在减少的时候,不要轻易乐观,首先要看一下统计标准,然后要想一想多少留守儿童是被时间“消化”掉的。

最近学习一个新颖的说法:“留守儿童的出现是—种社会进步。”持此论者的逻辑是:在之前,他们的父母只能被束缚在土地上,不能去城里通过打工改善整个家庭的经济状况。

修辞真是一门重要的本领。经典英剧《是,大臣》里有句台词:“民众有无知的权利。知识代表着阴谋和罪行无知倒有一定的尊严。你会给一个酒鬼白兰地吗?”

狡诈的英国政客宣称民众有无知的权利,是在滥用“权利”这个词。同样,说留守儿童是一种社会进步是在滥用“进步”。按照这种修辞手法,我们还可以说黑是不彻底的白,“黑白颠倒”这个词只好废弃。

留守儿童伴随着打工现象出现,但并不是城市化的必然产物。留守儿童在中国成为一个规模巨大、长期存续的问题,是有制度性原因的,具体说就是户籍制度与城乡二元体制。

几十年前,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这本就是人为性的错误,不是农民命该如此。错误是用来改正的,不是为“进步”打基础的。

当农民被允许进城打工,只是获得了本该属于他们的部分权利。带孩子一起进城,是更好的选择,也是全世界城市新移民普遍的选择。谁不想兒女承欢膝下,但有心无力是多数留守家庭的现实困境。

无力者有二。一是制度原因,城市不许落户,不许上学,不许高考;二是经济原因,居城市,大不易。经济的根本还是制度,博弈能力与工资息息相关,而社会对低收入家庭本有关照的义务。

本刊整理自《南方都市报》

猜你喜欢
束缚困境权利
我们的权利
困境
拴牢
自由博弈
论不存在做错事的权利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权利套装
摆脱束缚 声控搞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