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巡礼
——读《美的历程》有感

2017-04-15 04:11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3期
关键词:李泽厚历程美学

(华东政法大学 上海 201600)

美的巡礼
——读《美的历程》有感

王娓娓

(华东政法大学上海201600)

美学既是一门非常古老的学科,同时又是一门十分年轻的科学。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兴起的“美学热”的浪潮中,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是一部十分重要的美学著作。他从哲学和历史的高度重新审视了中国古代的美学,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如身临其境,感受一次美的巡礼。

《美的历程》;随记;感悟

一、前言

之前在上美学课的时候,对中国五六十年代的美学问题大讨论以及八十年代形成的“美学热”的现象产生了兴趣。在当时美学问题大讨论的过程中,形成美学“三派,”也有“四派”的说法。在李泽厚的访谈录中,他本人更倾向于“三派”,分别是朱光潜、蔡仪各一派,加上李泽厚先生。至于高尔泰先生和吕荧则是大家所说的第四派。

关于李泽厚先生的美学思想,他本人认为美的根源在于实践,美和美感是有区别的。这就和朱光潜和蔡仪的美学观点有所区别。蔡仪认为美是客观的,没有人就没有美。朱光潜认为美是人的主观意识加上客观对象。李泽厚说:“美是美感的根源,美感来自于人的社会生活,人的物质实践引发了人的美感”另外李泽厚先生还谈论了美感的二重性问题,即美感既具有功利性,也具有直观性。关于这一方面,在这里笔者就不做过多的论述。笔者对于李泽厚先生关于人通过制造工具来实现自己,美和美感的主客观要素能做必要条件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的观点有一定的认同。正是在这样的兴趣之下,翻开了李泽厚先生所写的《美的历程》!

二、《美的历程》读书随记

文章开篇,李泽厚先生关于对“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斑斓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还有那些著名的诗人作家们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芹……的想象画像”的美的巡礼的邀请,让我无法拒绝。我愿意跟随先生的指引,去探访下古代中国的美,当做一次美的旅程。

1.中国早期第一批思想家(原始社会末期)

从陶器纹饰走向青铜,反映了在上层领域和意识形态之中,就是以浓厚宗教为特征的巫史文化的开始。它代表着原始社会末期统治阶级的利益。当时专职的巫师变为统治者阶级的宗教政治宰辅。无论是农业还是其他方面,这种宗教活动越来越成为维护氏族贵族统治集团、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在古代占卜中:“龟从”、“筮从”是最重要的,掌握龟筮以进行占卜的僧侣们的地位和权势,他们有一部分人实际成了掌管国事的政权操纵者。

巫史文化的发展,实际上代表着物质劳动同精神劳动的分离与适应,此基础上出现了最初的一批思想家,他们就是巫师,也是是原始社会的精神领袖。中国古代的“巫”、“尹”、“史”正是这样。他们是殷周统治者阶级中一批积极的、有概括能力的“思想家”,他们“格于皇天”,“格于上帝”,是僧侣的最初形式。“巫”、“史”、“尹”来编造、宣传本阶级的幻想和“祯祥”。这种“真实地想像”即意识形态的独立的专门生产,以写实图像的形态。后来发展到青铜纹饰的制定。

2.青铜何以饕餮为突出代表(青铜时代的美)

古书《吕氏春秋·先识览》说:“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饕餮究竟是什么呢?一致观点它是兽面纹,是什么兽?基本同意它是牛头纹。它们完全是变形,而且面部狰狞,是神秘、恐怖、威吓的象征。所以以饕餮为代表的青铜器纹饰具有肯定自身、保护社会,“协上下”、“承天休”的祯祥意义,代表着一种无限深渊的原始力量。还有另外一方面原因:“人类从动物开始。为了摆脱动物状态,人类最初使用了野蛮的、几乎是动物般的手段,这就是历史真相。历史从来不是在温情脉脉的人道牧歌声中进展,相反,它经常要无情地践踏着千万具尸体而前行。”而吃人的饕餮倒恰好可作为这个时代的标准符号。它一方面是恐怖的化身,另方面又是保护的神祇。它对异氏族、部落是威惧恐吓的符号;对本氏族、部落则又具有保护的神力。

这种狰狞神秘为什么能够成为一种美?先生认为它将超人的历史力量与原始宗教的神秘观点结合在一起,使青铜艺术散发着一种严重的命运气氛,加重了它的神秘狞厉风格。我们不能用感伤的态度去理解青铜时代的艺术。的确,这也是一种历史的态度。青铜时代的美它融合了一种时代的美,一种原始的、天真的、拙朴的美。体现了历史必然的命运力量和人类早期的童年气质。

3.魏晋时期——人的自觉美

文中说魏晋时期是中国的一个转折点,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还是文化。突出表现在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兴起。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再是以前那种烦琐、迂腐、荒唐,既无学术效用又无理论价值的谶纬和经术。在这一时期哲学得到解放特别是思辨哲学的发展,文化思想领域也比较自由而开放,议论争辩的风气相当盛行,产生了“纯”的哲学、“纯”的文艺,构成了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飞跃。

这一时期所形成的新的思潮就是新世界观和人生观,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反映了人的觉醒,开始感叹人生苦短,世事无常。如诗篇“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怱若飘尘”等等,它们与友情、离别、相思、怀乡、行役、命运、劝慰、愿望、勉励……结合糅杂在一起,使这种生命短促、人生坎坷、欢乐少有、悲伤长多的感喟。对人生的感叹等成为这一时代的主要音调。而当时这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核心便是又怀疑论所引起的哲学思考,也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生命、人生易老成为魏晋诗篇中永恒的话题,这与时代的内容不可分开。荣华富贵,顷刻丧落。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凸显出来。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何不饮美酒,被服纨与素”表面上看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在魏晋时期对人的评价成为社会、政治、文化谈论的中心。门阀士族们的贵族气派,讲求脱俗的风度神貌成了一代美的理想。这个时代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智慧,高超的精神,脱俗的言行,漂亮的风貌。而当时哲学的首要课题便是内在的虚无本体。绘画上表现为“以形写神”,还追求线条美。

所以综上所述,魏晋时期所体现的美便是一种追求内在自我的美,强调“人的主题”。但是由于残酷的政治清洗和身家毁灭,使他们的人生慨叹夹杂无边的忧惧和深重的哀伤,从而大大加重了分量。他们的“忧生之嗟”由于这种现实政治内容而更为严肃。从而,无论是顺应环境、保全性命,或者是寻求山水、安息精神,其中由于总藏存这种人生的忧恐、惊惧,情感实际是处在一种异常矛盾复杂的状态中。外表尽管装饰得如何轻视世事,洒脱不凡,内心却更强烈地执著人生,非常痛苦。这构成了魏晋风度内在的深刻的一面。如阮籍、陶潜等。

其实,这一时期的美在我看来就是那种在面对现实的环境,内心处于挣扎中,表在在文学中,就是以高度自觉的人的品格所表现出文采风貌和文章华美,这是一种寄托,而内心则是另一种风华。

4.其他的美

文中还谈到了如宗教的美,中国有佛教石窟艺术、也有敦煌莫高窟艺术,但它们的美的理想和审美形式是为其宗教内容服务的。先生说:“清醒的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的华夏传统终于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宗教毕竟只是现实的麻药,天上到底仍是人间的折射”。我认为这可能并不是对宗教信仰的一种批评,而是对迷信、对神学的打击。不过说到神学,突然想到之前所说的青铜器上为什么会有变形的怪物,也就是理解了为什么会有神话。无论是中西方,原来是社会的早期一种敬畏自然或者统治集团的利益所必须。

5.美的疑问

文中在最后提出了美的规律在哪里?是否可以寻求文化的客观规律?先生认为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最终(而不是直接)决定于经济生活的前进,那么这其中总有一种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在通过层层曲折渠道起作用,就应可肯定。只要相信事情是有因果的,历史地具体地去研究探索便可以发现,文艺的存在及发展仍有其内在逻辑。另外先生还提出了一个更大的问题是,就是如此久远、早成陈迹的古典文艺,为什么仍能感染着、激动着今天和后世呢?即将进入新世纪的人们为什么要一再去回顾和欣赏这些古迹斑斑的印痕呢?他认为心理结构是浓缩了的人类历史文明,艺术作品则是打开了的时代魂灵的心理学。就像生产决定消费,消费也决定生产一样。他还提出了人类的心理结构是否正是一种历史积淀的产物呢?艺术作品的永恒性蕴藏了也提供着人类心理共同结构的秘密?在我看了,人类的心理结构有可能就像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一样,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但是对于每个时代美的不同是否拥有同样的道理,我还无法理解,有可能这就像先生说的还是个大的问题。

三、美的感悟

看完李泽厚先生《美的历程》,让我能够真正感受到一次关于中华民族的时代之美,身心被震撼。从原始社会的巫史文化,到夏商周以饕餮为代表的青铜纹饰,再到魏晋转折时期的“人的主题”之美。这些都让我感受到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美。跟着李泽厚先生走这次美的巡礼,不枉此行!但自己的内心也同时发问,现代的美是什么?我们不能以伤感的态度去理解青铜时代的美,不能仅仅停留在魏晋时期文学的表面,而要深入的理解他们内心所想。那我们这个社会,应该以何种态度去欣赏她。异化劳动被马克思所批判,从而追求未来自由自在的联合体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那么若是时代得到更替,我们是否也能欣赏到21世纪的美,那是一种怎样的美?奋斗的美?亦或是对时代的清新之美。

最后,美是什么,“美是不合目的的合目性”,很喜欢康德的这句话。“采菊东南下,悠然见难上”,愿在以后的生活中读更好的书、更美的书,以此寻求不同的美!

[1]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2]李泽厚,戴阿宝.美的历程——李泽厚访谈录[N].北京《文艺研究》杂志社,2002.

[3]陈涛.读李泽厚《美的历程》浅论中国美学的特点[J].枣庄学院《文艺与设计》杂志社,2008.

王娓娓(1993-),女,汉族,安徽芜湖人,学生,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华东政法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文化哲学。

猜你喜欢
李泽厚历程美学
李泽厚的哲学探索与心灵世界
百年大党壮阔历程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盘中的意式美学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百年大党壮阔历程 《百色起义》
外婆的美学
纯白美学
论李泽厚的“实用理性”概念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