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弹奏技巧及艺术风格

2017-04-15 07:31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5期
关键词:引子奏鸣曲贝多芬

(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江西 赣州 341000)

论《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弹奏技巧及艺术风格

康宁

(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贝多芬原名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国杰出的音乐家。《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早期的一首具有代表性的钢琴奏鸣曲。此首奏鸣曲是第一首由贝多芬本人亲自写上题目的作品。《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并不能称的上太难,但却被很多钢琴演奏者喜爱,曲子中蕴含的戏剧性以及优美的旋律深深的吸引着世人,被后人称为“一首真正的诗篇”。

《悲怆》;古典音乐;贝多芬

绪论

贝多芬是德国杰出的音乐家,原名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他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被称为“新约全书”。《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早期的一首具有代表性的钢琴奏鸣曲。此首奏鸣曲是第一首由贝多芬本人亲自写上题目的作品。《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并不能称的上太难,但有几个地方,例如左手八度震音的弹奏,和弦以及装饰音的弹奏等等是值得注意的地方,在本文中对这些弹奏难点都一一给与了详细的介绍。另外,《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一直以其蕴含的戏剧性以及优美的旋律深深的吸引着世人,本文以这首曲子的曲式结构为框架分析了此曲的旋律走向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年轻的贝多芬的内心世界。

一、贝多芬以及其音乐的介绍

贝多芬出生在德国的一个贫苦家庭里,是德国杰出的音乐家,被后人尊称为“乐圣”。他最早是跟随他的父亲学习音乐,他的父亲是一位男高音,但却一直不得志,便把期望寄托在了贝多芬的身上,经过对贝多芬的严格训练,终于有了一定的成果。贝多芬八岁时便开始登台演出,十一岁时就发表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首钢琴作品。十八世纪下半叶,贝多芬来到了维也纳,跟随莫扎特、海顿等学习作曲。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集中了许多前辈大师的创作成果,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集被世人称为《新约全书》。站在贝多芬所处的时代前列,以新的形式体现了亨德尔英雄性、群众性的音乐风格和巴赫宏伟性的音乐气魄,同时发展了莫扎特注重心理刻画的抒情性,从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创作风格。贝多芬的作品既具有古典主义音乐的美感,又有浪漫主义音乐的情感。因此他被看作是由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时期过度的一坐里程碑式的人物。

贝多芬在音乐上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创作早期(1792—1803),在这一时期,贝多芬共创作了十一首钢琴奏鸣曲,这十一首钢琴奏鸣曲主要采用传统的钢琴奏鸣曲式,体现了古典主义时期的创作风格;创作中期(1803—1815),这一时期,贝多芬在传统奏鸣曲式的基础上加以探索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这个阶段贝多芬共创作了十六首钢琴奏鸣曲,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出,贝多芬此时的创作风格已经到达了成熟阶段,曲子中的旋律、情感和曲式均融入了贝多芬自己特有的风格,创作力空前加深;创作晚期(1815—1827),此时贝多芬创作的音乐与他自身内心的反省紧密相连,这一时期贝多芬创作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五首钢琴奏鸣曲,从这几首奏鸣曲中可以看出,贝多芬这个阶段的创作,曲式结构相对复杂,演奏技巧的难度大大加深,形成了他晚期钢琴作品创作的特殊风格。

《悲怆》奏鸣曲创作于1798年—1799年初,是贝多芬创作早期的一首杰出的钢琴奏鸣曲,谱子中有写到这首奏鸣曲是献给里斯诺夫斯基亲王的,这位亲王是贝多芬的赞助人,给贝多芬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作品标题为“悲怆”,但总体弹奏下来会发现,“悲怆”的意思并不是字面的那种悲伤、痛苦,更多的是指“情绪”和“激情”,曲子的旋律浪漫优美。《悲怆》奏鸣曲的弹奏技巧并不算得上太难,许多钢琴学习者都弹奏过这首作品,它以浪漫优美的旋律为人们所熟知。由于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早期的作品,因此它更多采用的还是传统的钢琴奏鸣曲式和古典主义时期的创作风格。

二、《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总体介绍

从曲子的曲式结构来说,第一乐章的调式采用了贝多芬最喜爱的c小调,奏鸣曲式;整体由缓板的引子和辉煌的快板构成。此曲在曲式结构上的亮点在于,贝多芬创造性的在传统奏鸣曲式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个缓板的引子,而且这个引子足足有十个小节,这种创作手法在贝多芬的作品中是第一次出现,也是唯一的一次。第一乐章的引子很容易听出有在矛盾中较量的意味,似乎悲伤痛苦的情绪中透漏着坚定,力度和强度的对比也非常明显。引子在快速下行的半音阶结束之后便迅速转为辉煌的快板。

在《悲怆》奏鸣曲这部作品中第一乐章是最精彩的一个乐章,这个乐章中,贝多芬将命运的凄惨与顽强的斗争这对矛盾刻画的淋漓尽致,随处可见贝多芬不畏命运的折磨,与厄运奋战到底的决心,表达了他对自由和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的作品透漏着对“英雄主义”的崇拜和仰慕。无疑的是,《悲怆》奏鸣曲这个作品是值得我们去弹奏和体会的,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年轻的贝多芬的心理以及他早期的创作风格,加深对贝多芬早期作品的理解和研究。

当我们弹奏完这首奏鸣曲时,我们可以静下心来细细体会其中蕴藏的意味。我们似乎不难发现,这首作品并不是在描写贝多芬对其悲惨凄凉命运的妥协,而是在反抗,曲子中也并不难寻找贝多芬反抗的痕迹,他并没有被生活中的不幸、命运的凄惨而吓倒,他一直在反抗,一直在追求内心向往的人生。他把这种斗争精神融入到了这首奏鸣曲中,激励着后代人敢于反抗命运的不公,勇敢的面对生活的挫折。

三、《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难点

(一)速度、节奏

速度和节奏是钢琴作品创作的骨架。在贝多芬的作品中,尤其是《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中的节奏和速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中的引子部分,我个人认为在弹奏时一定不能脱离谱子,不能因抒发感情而弹奏的太自由、太散漫。当然,在某些地方是可以适当的进行自由处理,但也绝不能背离“悲怆”原本的意境,因此弹奏者在弹奏时一定要有基本的速度概念,演奏时要按谱子上标记的速度,在某些地方可以适当的加以处理,引子部分和后面快板的衔接一定要紧密、自然,不能显得很突兀,要注意谱子上的表情记号,引子部分的休止符可以看作是暴风雨来临前夕的酝酿,应该加以谨慎对待。

(二)触键以及音色

1.连奏法

连奏法是指弹奏时保持音与音之间的连贯性,目的是更好的保持作品的旋律不间断,使其具有歌唱性。这种弹奏法在《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中运用的较多,例如,引子部分的第四小节和后三个小节,这些都是一连串的快速进行。我们在弹奏这些地方的时候就会用到连奏法,放松手臂的力量,运用重量转移,把力量集中在指尖,手指贴键弹奏。尤其要注意的是,有些人在弹奏弱音时会不敢下键,导致手臂变得僵硬,这样弹出来的音是不行的,弱音也应放松手臂的力量去触键。

2.断奏法

《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出现的跳音、呈示部副部出现的波音以及某些强有力的和弦会用到断奏法去弹奏。断奏顾名思义就是音与音之间是断开的,不连贯的。各种奏法对触键与离键都有着不同的具体的要求,但不论是什么奏法在《悲怆》中始终要注意曲子的歌唱性,要保持其旋律的走向。

3.特殊奏法

特殊奏法在《悲怆》第一乐章中主要是针对各种装饰音即震音、波音、颤音以及倚音等等。装饰音是指对主旋律起装饰作用的音符,弹奏时的时长、力度、均匀度都不能遮盖主旋律音,否则这个装饰音就不能起到它本身的作用。在此曲中震音承担着很重要的角色,是弹奏上的一个重要难点。震音分为同音反复和多

音反复两种,在演奏震音时首先要注意手型,手掌的指关节要支撑起来搭好架子,同时腕关节不能僵硬,要很放松,要富有弹性;其次,演奏震音时要注意重量的转移,它对指尖的灵活性以及力度都有很高的要求。

(三)踏板的运用

《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中引子部分的踏板十分重要。整体的来说要做到“干净”“利落”。前面一个小节的踏板不能混入到下一个小节中去,右手的旋律一定要很明显;引子中短小连奏的部分可以放掉踏板,休止符的地方要保持干净。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对曲子的理解,谱子上也没有对踏板用法进行标记,所以踏板的具体运用主要还是取决于弹奏者对曲子情感的理解以及对音乐的听辩能力。

(四)和弦弹奏

弹奏和弦时一定要注意肩膀和手臂的放松,这点是很重要的。弹奏时和弦的音应该是整齐的,这需要搭好手架子,手指硬起来,足以支撑全身的力量。和弦的弹奏主要是依据对每个手指力量的调整。在《悲怆》第一乐章中多声部和弦大量被运用,此曲中快板部分和弦的旋律主要集中小指,那么在弹奏时就需要把自身的主要力量集中在小指的指尖,这样小指音才会比其它手指的音突出,这样就可以很清楚的听辩出弹奏的和弦里的旋律音以及和弦音色上的层次变化。

1.和弦音的整齐度

在弹奏和弦时有一个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弹出来的和弦声音不整齐。我们所有人五个手指的长度都是不一样的,要保证弹奏和弦的每个手指力度均匀,就需要我们对每个手指下键的姿势、位置以及角度做出一定的调整。其次,人与人之间的手掌又是不同的,所以我们需要调整手指的弯曲幅度来改变我们的触键手型从而进行和弦弹奏。另一重要方面就是在弹奏和弦时要搭好手掌架子,手指第三关节要支撑起来,要很坚固。最后,我们要下意识地去控制弹奏和弦的所有手指同时下键,同时保证手臂力量的放松,必要时可以借助背部和腰部的力量,用耳朵去听辨和弦的声音是否整齐。

2.和弦弹奏中的声部层次

弹奏和弦时必定具有一定的特殊和声作用,往往在大量的和弦进行时会有一连串的旋律音夹杂在和弦中进行。《悲怆》第一乐章中的快板部分的旋律音就是与和弦同时进行。为了音乐中的情感能够得到更好的诠释与表现,就必须清楚的弹出和弦中的旋律音,确保旋律线条不中断。但是由于每首钢琴作品都有其特殊性,弹奏旋律音的手指都是不同的,因此这一弹奏技巧成为了每一位钢琴学习者较为难以掌握的钢琴弹奏技巧之一。练习这种弹奏方法时必须借助手上力量的转移,把手掌上的重力转移到那个弹奏旋律声部的手指上。

3.琴键的反作用力

重量演奏法是弹奏和弦的重要技能,重量演奏法就是弹奏者运用自身的重力去弹奏和弦。当我们用自身的力量去敲击琴键时,琴键本身会给弹奏者一个反弹力,这就是琴键的反作用力。在用这种方法下键之后手臂要立即且自然的放松,用手指来支撑力量,以便为弹奏下个和弦的发力做准备。我们可以运用大臂的一张一合来调节放松,这样可以更好的弹奏好每个和弦的音色,保证每个和弦的弹奏力度。

四、《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艺术风格

(一)引子

C小调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的引子有十个小节,充满着悲伤情绪,速度是很慢的缓板,引子结束后迅速转为快板,在引子悲伤的旋律中透露出了一丝丝坚定。乐章是奏鸣曲式,引子的前三个小节中极不和谐的和弦象征着命运的威胁,紧接着一连串下行的连音像是对命运的叹息。第五到第八小节中,右手级进上行的附点音符形成了一种哀求的音调,这与前面阴森的基调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最后,一连串从高音迅速下行的半音蕴藏着反抗的情绪,为后来快板部分情绪的爆发作了充足的准备。

(二)呈示部

曲子在进入呈示部时迅速转为辉煌的快板,反抗的情绪一触即发,左手采用分解八度的震音作为伴奏,右手的旋律由弱到强,跳跃的半音上行牵动着人们的情绪,具有强烈号召人们进行顽强斗争的力量。副部的气氛逐步变的轻松而又活波,由波音形成的三连音充满着戏剧性的味道;旋律声部在低音与高音之间的变换而形成的色彩对比更增加了欢乐的气氛,充分表现了痛苦与折磨并不能阻挡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呈示部的结束部在降E调上开始,左右手都是半音进行,音乐从低音到高音,从弱到强,掀起了反抗与斗争的高潮。音乐达到最强时以和弦形式结束了整个呈示部。

(三)展开部

展开部又一次响起引子中痛苦的呻吟,再次将人们带入到了悲伤情绪,就像是在提醒人们不要忘记阴暗势力的威胁依然存在。这个部分曲子中的矛盾依然存在,反抗情绪进一步加深,是整个第一乐章的高潮。

(四)再现部

第一乐章的再现部与呈示部的结构一致,音乐坚定有力,再次响起对悲惨命运进行斗争的号角,曲子凸显“英雄主义”的倾向。整个再现部力度的变化全部都是由弱到强再到弱的反复变化。最后,几个坚定有力的和弦结束了再现部。

(五)尾声

结束部的开端再次响起引子中那沉重而又痛苦的和弦,昔日的叹息仿佛就在耳边。一次又一次的呻吟就像是在质问上帝: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对我,这究竟是为什么!作者的情绪由平静变为激动最后又归于平静,这在结束部的缓板中体现的淋漓极致。深刻的反映了贝多芬内心的痛苦、无奈与不屈,表达了对幸福,自由,和谐美满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快板部分引用了呈示部的主题材料,力度由开始时的P一直达到ff,最后几个强劲有力的和弦结束了整个第一乐章。

结论

贝多芬早期的音乐创作主要是对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继承和探索,在他的创作中期,极大的扩充和发展了古典主义,将它与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贝多芬的一生中受到了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深刻影响,在他的灵魂深处向往“自由、平等、和谐、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这些在他的作品中有深刻的体现。《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早期的一首杰出的钢琴作品,其创作手法达到了贝多芬早期创作的最高峰。这部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有着很高的演奏价值,其中贝多芬不畏挫折,不惧残酷命运的折磨,积极与厄运顽强斗争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贝多芬在创作《悲怆》时虽然经历了耳聋的折磨,但这毕竟还是他早期的作品,演奏时不能与他后半生悲惨凄凉的生活境遇相联系,此曲中更多的还是表达了一种对“英雄主义”的仰慕。

[1]邵义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剖析》[M].(台)全音乐谱出版社,1983

[2]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

[3]樊禾心.《钢琴教学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4]王光祈.《西洋音乐史简要》[M].台北中华出版社,1956

[5]李娜.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要素[D].萍乡高等专科学校,2013

[6]武军.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奏研究[D].青岛大学,2013

[7][英]大卫·温·琼斯著.秦立彦译.《贝多芬传》[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康宁(1994-),女,汉族,河南巩义人,硕士研究生,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钢琴演奏方向。

猜你喜欢
引子奏鸣曲贝多芬
手机上的奏鸣曲
亦远亦近贝多芬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巧借“引子” 活用“换元”——一道解析几何题复习案例研究
挖掘文本特色 构建引子课文阅读教学模式
“引子”教材观:聚焦语文要素与课文范本的阅读教学模式——以部编版教材为例
春天的奏鸣曲
饥饿奏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