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理论及其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启示

2017-04-15 08:28李玉磊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9期
关键词:资本理论社区

李玉磊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19)

社会资本理论及其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启示

李玉磊

(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19)

“社会资本”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一种新理论范式,逐渐被运用到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学术领域。目前,虽然对社会资本的概念没有统一的定义,但社会资本的概念已经被各国社会资本理论研究者普遍认可,随着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大,该理论的研究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企业层面、个人层面都将得到很大发展。然而大多数社会资本理论都是伴随着西方社区发展而成熟的,其对中国当下社会的适用性尚需探索。本文即通过梳理社会资本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分化,并结合它在西方社区发展中的实践,来其探究对我国城乡社区发展的借鉴意义。

社会资本理论;社区发展;新型城镇化

一、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进程

(一)初始阶段:社会资本概念的出现

“社会资本”作为一个专属名词,首次出现在公开研究文献中是在1916年,社区改革倡导者利达·汉尼范在《美国政治社会科学学术年鉴》上发表了题为《乡村学校社区中心》的文章,他首次用了“社会资本”这一概念来分析社区参与和社会纽带的重要性。利尼·汉尼范第一次使用了“社会资本”这个专属称谓,并把社会资本看作是有利于个体和社区发展的资源,同时,他还把社会资本看作是与物质资源有着同等价值重要的资源。1961年,简·雅克布斯也开始运用社会资本这一概念来分析美国大城市的衰退和复兴,她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把“城市街区邻里网络”作为社会资本的关键要素来分析。在她看来,街区邻里之间的网络也就等同于社会资本。后来研究社会资本的许多学者都沿用了这种研究视角和方法,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和改善。

在初始阶段,尽管他们概括的社会资本概念和属性特点看上去有点“粗糙”,但他们的论述直指社会资本的核心特点,为其现代意义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性工作。

(二)发展阶段:“社会资本”现代意义的确立

初始阶段仅仅是诞生了“社会资本”这一专属称谓,然而对于“社会资本”现代涵义和意义并没有展开论述。对社会资本第一个进行系统诠释的当属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他主要是在不同的资本转化中,对社会资本进行了详细研究。在布迪厄早期的论述中,他认为资本体现了一种积累形成的劳动,这种劳动同时以物质化和身体化的形式积累下来。而资本也同时体现出一种生成性,总是意味着一种生产利润的潜在能力,一种以等量或扩大的方式来生产自身的能力。在这里资本表现为三种基本类型: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在20世纪80年代,他在《社会学研究》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社会资本随笔》,正式提出社会资本的概念,并进行了界定:社会资本是指当一个人拥有某种持久性的关系网络时,这个由相互熟悉的人组成的关系网络就意味着他实际或潜在所拥有的资源。社会资本赋予关系网络中的每一个人一种集体拥有的资本。从布迪厄提出的概念可以看出,社会资本最紧要的一个词语就是“联系”,正是因为有了彼此的联系,人们之间才拥有了社会义务及其赋予的资本。在文章中,布迪厄对社会资本的构成进行了分析,认为社会资本由两部分组成:第一是社会关系本身,它可以使社会中的个体获得群体所拥有的资源;第二是所拥有的这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社会资本的积累主要依靠网络中的行为主体拥有的资本数量和质量,依赖于其关系网络的规模以及主动性。正是因为布迪厄将社会资本的重点紧紧聚焦在“社会关系网络”,使得这一概念不在“粗糙”,而是向“精巧”化方向发展,确立了其现代意义。

除了布迪厄之外,美国社会学家詹姆斯·科尔曼对社会资本理论建立现代意义也作出极大贡献。他通过大量实证研究来检验社会资本理论由微观层面到宏观层面的超越。1990年,他出版了《社会理论的基础》一书,用理性选择理论来进一步阐述了社会资本理论。他认为:微观层面的个体行动是一种理性行动,这种行动具有目的性,行动的原则在于试图控制能够满足自己利益的资源;在他看来,个体行动这有三种资本,分别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物质资本是指土地、货币、机器设备等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主要是指体力和智力资源;通过改造物质材料,如制造为生产提供便利的工具,可以形成物质资本;通过改变人,如传授或学习技能,改变行动方式,可以创造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社会关系的投资可以积累和增加社会资本。

至此,社会资本从以个人为中心的概念转向了以社会为中心的分析中来,从而为后来学者对社会资本理论现代意义的扩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扩展阶段:两种不同的研究取向

布迪厄将“社会关系网络”作为结构性资源纳入到社会资本的分析框中来,科尔曼从功能角度入手给出了社会资本的定义,并使其从微观上升到宏观的实证分析,以及从公共物品和不可转让属性的概括。这些研究成果真正开启了“社会资本”的现代意义。伴随着现代意义的扩充,社会资本研究呈现出了泾渭分明的两支:即以个人为中心和以社会为中心。

1.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资本研究取向

以个人为中心属于个体层次的理论取向,这一理论视角主要关注个人如何在不同社会关系中进行投资,个人怎样获取镶嵌在网络关系中的资源,并用这种资源产生回报。这种研究取向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罗纳德·伯特、林南、格兰诺维特等。

1992年,伯特在《结构洞》一书中提出:“社会网络是一种社会资本;同质的、重复的网络不会带来社会资本上的增加,能够带来这种收益的关系网络具有特殊的结构特征。”而处于这种关系网络的位置,伯特称为“结构洞”。伯特强调了社会资本信息收益和控制收益:处于结构洞位置,一方面可以获取大量的非重复性获取资源;另一方面能够在一组组结点之间控制资源流动,在战略上进行定位。与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理论相反,伯特认为,弱关系并不能保证个体具有竞争优势,给竞争者带来竞争优势的位置处于关系稠密地带之间存在结构洞。在社会关系的分布中,若个人与他人的连接纽带是朝向拥有强关系的、自主的个体的,而他人被结构洞所分离,这时意味着自己可以利用所处的优势位置获得回报,而别人则可能失去自主性而陷入结构洞。

林南在个人为中心社会资本的研究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他在个体行动和社会结构的互动基础上,从理性选择行为出发,把聚焦点放在了一种期望得到回报的社会关系投资,而这种投资行动也是镶嵌在社会结构中的。林南把他的社会资本理论称为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坚持在结构和行动的互动关系中研究社会资本。他的理论体系包含三个核心概念:资源、社会结构和个体行动,分别对应投资对象、投资场所和投资者及其活动。在此,社会资本被看作投资者面对资源争取回报的投资行动,不再是单纯的客观对象,而是一种动态变化或一种实践,这种论述成为林南理论体系的一大特色,更是把社会资本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

2.从个人到社会:社会资本理论研究取向的改变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东西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也直接推动了理论界对社会资本既有理论范式和研究概念的反思,研究重点向制度、文化等深层社会结构倾斜,越来越多地关注社会本身以及社会与国家的关系。

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资本理论主要关注社团、组织、群体之间的相互联系,重点研究各种正式、非正式的社会关系网络以及网络中的群体参与,以社会为中心的代表人物除了布迪厄和科尔曼之外,最主要的就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普特南(Robert D.Putnam)。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先后出版了《使民主运转起来》、《独自去打保龄球》和一系列论文,对社会资本与公民参与、制度绩效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正是普特南对公民“参与合作”的强调,凸显了社会资本能动性方面的特征,从而使社会资本超越了个体意义,上升到更具公共物品属性的社会层面上来,从而确立了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资本实质内涵。

总之,普特南把社会资本推向学术热点潮流的贡献明显,其中,他充实了布迪厄关于社会关系网络的静态定义,加入“公民参与合作”的动态维度;同时,继承了科尔曼把社会资本看作公共产品属性,这为社会资本超个体意义,上升到以社会为中心的公共属性上来,既突出动态的能动性,又突出以社会为中心的公共物品性,为社会资本打入主流学术话语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社会资本理论在西方社区发展中的实践

在普特南的社会资本概念基础上,很多社会组织及研究机构对社会资本进行了具体的界定。2000至2003年间,由欧盟和米德萨斯大学主持,西班牙、德国等国参与的“西欧社会资本对于本地经济发展的作用”的研究项目将社会资本界定为“社区中的资源总和”,这些资源通过高水平的信任、互惠和紧密关系、共享的行为规范、共同义务和归属、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网络、有效的信息渠道等创造出来。社区层面的社会资本定义纷繁多样,但却具有一些共同的要素。美国学者马诺哈尔分析了关于社会资本的11个定义,发现信任、网络、集体行动、规范、关系、态度等要素出现的频率最高。而这些要素主要基于社区层面,体现着社会资本对于社区发展的影响与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日益加剧的气候变化与生态危机使可持续社区发展成为西方社区发展的新趋向。作为社区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互交融的新型社区发展理念,可持续社区发展强调经济、生态与社会三个维度之间的协调平衡。在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有效应对本地环境问题、保证环境的可持续性,并为社区中的边缘化居民提供发展机会,实现本地的社会公正。

加拿大学者安·戴尔等人研究了社区中介组织、网络结构等社会资本在可持续社区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认为可持续社区发展不仅要求社区成员形成一个互动网络体系,而且要建立跨越社区边界与外界沟通的网络,以便从社区外部获得必要的资源。建立连接和垂直型的网络对于边缘化社区改变现状尤为重要。他们对加拿大温哥华的一个社区发展项目进行了多年的跟踪研究,发现通过网络、信任与规范,社会资本促进可以促进经济、生态与社会发展目标的有效连接,更有利于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社区发展为社会资本理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很多西方学者运用社会资本理论揭示了可持续社区发展的独特目标与发展路径。美国学者里娜·高斯等人通过对美国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内城社区的个案研究,分析了城市社区花园项目中的社会资本与关系网络。城市社区花园是一个面向边缘化社区,集解决贫困问题、食品安全、环境退化于一体的可持续社区发展项目。社区组织通过社会网络创造参与空间,制衡政府对于社区发展项目的控制权力。尽管社会网络资本存在着不均衡性,但社区组织策略性地运用网络资源保证了社区发展项目的运转为了实现可持续社区发展目标,必须使现存社会资本达到最优化,采取整合的社区发展策略。因此,以社会资本为基础的社区治理结构就成为可持续社区发展必要而充分的条件。

三、社会资本理论对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适用性

西方社会资本研究繁荣之时,正逢我国改革开放所启动的城乡社区发展进入起步阶段,社会资本理论随即成为中国学者所熟练掌握和运用的理论工具与分析方法。纵观我国学者的研究,其关注焦点主要集中于社会资本在社区发展领域中的功能作用,特别是社会资本与社区参与、社区治理、社区自治、社区组织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促进关系,以此为基础提出各种建设社会资本、促进社区发展的途径与对策。同时我国学者也借鉴西方研究成果,结合中国城乡社区的实际情况,探索出社区社会资本的各种测量方法,考察中国城乡社区社会资本的实际状况。虽然我国社会资本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社区发展领域中的社会资本研究仍然相对薄弱。简单套用社会资本理论的一般性研究偏多,而面向中国城乡社区发

展实际需求的创新性研究较少,以至于难以保持持续集中的研究热点。

目前,新型城镇化建设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面临的严峻挑战,由于中国城镇化进程发展太快,城市新增人口超过基础设施建设的增长幅度,再加上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在全国,尤其是沿海地区出现了很多制约因素。当前我国城镇化运行中,由于受到各种空间约束,质量和效率相对低下,非可持续性明显突出,如城镇增加的空间资源日益下降,形成城镇化发展的绝对空间限制;城镇土地利用粗放和利用效率低,形成城镇化发展的相对空间限制;城镇自然资源紧张,生态足迹强度降低,形成城镇化发展的资源生态空间限制等等,这将不利于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如有些城市可用的土地资源有限,城镇化又偏低,出现“冒进式”的土地失控,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土地的城市化大于人口的城市化,许多城市郊区化泛滥,许多单位大量占用土地,尤其是开发区、大学城;二是经营城市、管理城市的冲动超越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相互攀比。各地开发区广铺摊子,土地产出率过低,投资效益差,乡镇大量批租土地,导致投资密度过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极不合理,资源浪费极大。

这些严峻的挑战也为社区发展视角下的社会资本研究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创新契机。一是问题社区的社会资本研究。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很多典型的“问题社区”,如城中村社区、棚户区等,这些边缘社区的社会资本状况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对此进行深入扎实的研究有助于政府减少城市更新的阻力与成本,增加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绩效。二是以社会资本作为衡量指标评价城乡社区发展项目的实效。长期以来我国侧重于以社区经济发展与基础设施评价城市发展与社区建设的成效,关于城市化进程对于社区社会资本的影响及其变迁则关注不够。而快速城市化带来的传统社区社会资本的急剧消解已给社区发展带来新的难题。三是可持续社区发展视角下的社会资本研究。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可持续社区发展,但我国城乡社区建设显然还没有意识到可持续社区发展的现实意义与紧迫性。社区可持续发展为社会资本理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以社会资本建设促进可持续社区发展应是我国未来城乡社区发展的理性选择。

四、小结

新型城镇化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核心和主链条,成为通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扩大内需的潜力所在。如何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应当是各城镇追求的新模式和发展的大战略。然而,怎样真正有效地实现,来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仍需要长时间的探索。从社会资本理论出发来研究我国新型城镇化是一个综合的视角,从长久来看,也有利于中国社区走向可持续发展。

[1]杨善华,谢立中.西方社会学理论(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9

[2]皮埃尔·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0

[3]曹永辉.社会资本理论及其发展脉络[J].中国流通经济,2013(6):64-65.

[4]乔恩·威特.社会学的邀请[M].林聚任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10.

[5]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6-7.

[6]姚士谋,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J].地理科学,2014(6):641-647.

猜你喜欢
资本理论社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社区大作战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资本策局变
第一资本观
VR 资本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