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贸易理论与新新贸易理论经典文献评析

2017-04-15 08:28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9期
关键词:克鲁格曼生产率厂商

张 莹 宋 雪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 300000)

新贸易理论与新新贸易理论经典文献评析

张 莹 宋 雪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 300000)

本文主要对新贸易理论与新新贸易理论的经典文献进行了解读,并阐述了它们的政策含义。新新贸易理论是在打开一个个假设的“黑匣子”的情况下逐步发展的,将原本外生化的影响因素内生化,从宏观层面细化到微观层面,对企业的出口行为进行了更深刻全面的分析。但根据当前的文献,运用中国的企业数据研究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与出口行为的关系,得到的结果与新新贸易理论相悖,对此许多研究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只有真正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际数据结合起来,并用于国家的战略政策制定,理论研究才突出了它的意义。

新贸易理论;新新贸易理论;评述

一、引言

经济学中许多理论都是在特定的环境、背景下建立的,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就可以看出这一规律。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产生的背景是重商主义,而李嘉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解释了一国如果对于两种商品的生产都没有比较优势的情况下,与他国进行贸易仍能使整体福利水平提高,这两者是从生产率的角度来阐释的。赫克歇尔、俄林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则是从生产率及生产要素的角度进行解释贸易为什么会发生。二战过后,人们又发现了一种新的现象,美国和日本两个生产汽车的强国,他们之间也会进行汽车贸易,即相互进口和出口。不仅仅是这一现象,国际贸易的流动特征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大部分国际贸易发生在具有相似技术水平和要素禀赋的发达国家之间,特别是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迅速增加,传统的产业间贸易理论解释不了这种情形,于是产业内贸易理论被提出。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的提出者认为:即使两国之间不存在技术差异,也没有先天的要素禀赋差异,仅仅是因为多样性偏好、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的原因也会产生贸易。此后,Melitz在其基础上做了进一步延伸,具体解释了企业出口行为的选择效应,以及这种行为如何使行业平均生产率升高,资源的配置如何向更有效率的方向进行,许多研究者利用Melitz的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具体到企业层面、产品层面。企业异质性是当前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重中之重。今后的研究不仅将宏观与微观结合,更是将要素、生产率、空间、区位等因素紧紧结合在一起,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综上所述,一个理论的提出既沿用之前理论的成果,也会完善之前理论所不能解释现实经济状况的方面。逐渐放松理论的假设,将以前理论假设中的一个个“黑匣子”给模型化,赋予具体的含义,使其更接近实际情况。当然只有这种不断的推陈出新,才会让贸易理论的羽翼更加丰满。文章的以下内容着重对新贸易理论与新新贸易理论的重要文献谈谈我的理解。

二、新贸易理论的创新点以及对现实经济的解释

当研究者不断地对生产要素、生产率做文章,解释贸易为什么发生,贸易在哪些国家发生,贸易对一国福利水平的影响,来试图将贸易理论往前推进一步时,其实已经发现遇到了瓶颈。而克鲁格曼仿佛是开启了另一扇窗,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目前贸易理论的发展都是在克鲁格曼的模式下进行深加工的。克鲁格曼奠定新贸易理论的文章是1979年发表的《报酬递增、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他的创新,新就新在将一些很重要的假设条件拿出来进行深究。

与古典贸易理论与新古典贸易理论相比,新贸易理论最关键的不同点在于克鲁格曼不再假设产品是同质的,也不再继续假设规模报酬不变。他从D-S模型(Dixit,Stiglitz,1977)中找到灵感,对消费者而言,产品的品种越多越好以提高效用水平,而对生产者来说产品的品种越少越好以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效应,由此产生了一个两难冲突。但一个规模扩大的统一市场(如贸易或人口的增加)能够使两难冲突的解决空间增大,因为市场规模的扩大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同时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消费更多样化和更物美价廉的产品。因此就突出了两点:一是产品的不同所能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是不同的,另一点是企业的生产有可能是规模报酬递增的,并且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由于不同的消费者对同类产品的具体性质的偏好不同,可以解释为什么美国人会买日本生产的汽车,日本人也会购买美国生产的汽车;而规模报酬递增则可以解释这样一种情况,为什么瑞士的手表从始至终一直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手表甚至成了瑞士的象征。由于瑞士具备一些初始就有的优势,因此先别的国家一步达到一定的规模,并实现规模经济,即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减少,形成独有的成本优势。其他国家想要进入手表的市场,门槛较高,会存在较高的进入成本。

由新贸易理论衍生出来的新经济地理学也是具有很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如果说新贸易理论探讨的是多样性偏好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如何促使产业内贸易产生,那么新经济地理分析的就是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问题,即哪个国家生产并出口哪些产品。后者也暗含一种区位理论,并考虑了冰山成本。克鲁格曼(1979)这篇文章指出当存在关税或运输成本等阻碍贸易的因素时,就会产生要素流动以替代贸易。在此过程中,劳动力会流向已经具有较大规模劳动力市场的国家以获得更高的实际工资和消费品种类,最终的均衡就是所有劳动力集中在一个地区,而这就是后来新经济地理中“聚集”和“自我强化”的过程,决定地区间的初始条件是规模经济和历史因素。这个结论不仅可以用来解释跨国的问题,也可以用来解释当前国内区域发展的问题,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吸引许多劳动力涌入,因为那里有更多样化的可供消费品。劳动力的聚集一定程度上也是技术人才的聚集,并且市场规模也会扩大,厂商的生产规模随之扩大,达到规模经济的厂商比其他地区更多,这样就会形成良性循环。但是如果要素的流动是朝向错误的方向呢,因此国家或地方政府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就应该将新经济地理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况中去,一个战略或者政策的提出,它的背后应该有经济学的理论作为支撑,而不是一股脑的拍板。有人可能觉得理论总是存在太多的假设,以至于与现实差距很大,不予理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理论的完善会变得更加接近现实,更加具有解释力。

三、新新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的对比

用一个简单的对比式就可以看出新新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的区别,即:li=α+βxi与li=α+βixi可以明显发现,β不再是外生给定的,而是内生决定的,简而言之,这个小黑匣子又被后面的研究者给模型化了,赋予实际的经济含义。这也反映出,新经济理论是存在某些缺陷的。Melitz作为新新贸易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他在2003年发表的《贸易对产业内资源再配置与总体产业生产率的影响》也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他与克鲁格曼建立的模型的不同之处除了上文提的β,还有同时考虑了沉没成本,看似不起眼的改变,却会对分析企业出口行为起到关键的作用。异质性企业最关键的异质性在于生产率,而克鲁格曼假设生产率是外生的,Melitz认为首先存在一个成功进入的事前概率,均衡时的生产率服从条件分布;对于沉没成本,不同行业所面临的沉没成本是不同的。沉没成本不同于冰山成本或者边际成本,沉没成本是一个厂商考虑是否进入该行业(国内市场),以及是否进入国外市场的重要因素。

Melitz的分析主要是零利润条件下和自由进入时厂商净价值为0的情况下得到的临界生产率,依次分析封闭经济体的均衡,和在开放条件下的均衡。最终得到三个生产率的界点(假设为φ1、φ2、φ3),小于第一个界点生产率φ1的厂商根本无法进入市场,即使是国内的市场,因此这部分厂商会退出市场;当φ1﹤φ﹤φ2时,这部分厂商能够留在行业中,但是不会出口,他们的市场份额和利润都会减少;当φ2﹤φ﹤φ3时,这部分厂商会出口,并且会增加市场份额,但是会遭受利润的损失;只有当φ>φ3时的商场,他们会不断发展壮大,不仅可以服务国外市场,而且他们的市场份额和利润都会增加。这就类似于达尔文的进化论中体现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这个简单的数轴将所有的厂商分为四部分,很显然,进出行业行为与出口行为都存在自选择效应,而厂商的行为决定了哪些企业是可以留在该行业,那些生产率低的企业会逐渐退出,整体行业平均生产率会相应提高,资源也会向更有效率的企业转移。

新新贸易理论也有许多政策含义,其中最突出的是贸易自由化所能带来的益处,Melitz认为贸易自由化加大会增加贸易伙伴的数量,在他的模型中体现出ZCP(零利润条件下)曲线上移,导致新的均衡水平下临界生产率变大,也就是说,会促进整体行业生产率上升,增加福利;其次他认为贸易自由化会降低贸易成本,一些原来不能进入行业的厂商现在可以进入了,一些原本不能进行出口的厂商现在可以进入国外市场,新的均衡条件下的福利水平会提高。后来也有研究者认为,贸易自由化会带来出口竞争效应,国内的厂商面临国外高生产率厂商进入本国抢占市场份额的激烈竞争,所以在这种压力下,国内厂商会提高自身的生产率水平,因此总的行业生产率水平也会相应提高。

四、新新贸易理论理论的发展

Melitz(2003)这篇文章只是分析了厂商在进入该行业以及进入国外市场的选择效应问题,而实际中,厂商在考虑是否进入国外市场时有两种选择,即FDI和出口。那么在怎样的条件下,厂商会分别选择这两种模式呢?Helpman,Melitz,Yeaple(2004)对此给出了解释,这篇文章所用的模型还是沿用之前的,将出口额与FDI销售额的比值作为分析对象及实证模型是被解释变量,所用到的主要解释变量有运费、关税、固定成本(度量规模经济)、研发强度、资本密集度、企业规模分散度。得到的主要结论是:生产率的不同会将企业的行为划分为三部分,生产率最高的企业选择对外投资形式,生产率次之的企业选择出口形式进入国外市场,生产率更低的企业只服务业国内市场,生产率最低的企业退出该行业。

根据以上的分析,Melitz在克鲁格曼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完善,而Eaton,Kortum,Kramarz(简称EKK,2011)在Melitz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完善。他的模型将固定成本内生化了,即li=αi+βixi,基本假设是生产率服从帕累托分布,多样化需求假设,冰山成本,沉没成本,并考虑了市场规模,出口参与度,出口密度。EKK用法国的企业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是:法国企业向某个市场销售的数量随着市场规模的增大而增多。对于规模大小不同的市场或者法国企业参与度不同的市场,销售分布是相似的。向不那么受欢迎的市场或者更多的市场销售时,法国企业的平均销售更多。

五、中国出口企业生产率悖论

在中国,当研究者用新新贸易理论的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用中国的贸易数据进行检验时却发现并不同理论的结果一样。这无疑是对新新贸易理论解释力的一种挑战,为什么用其他发达国家的数据检验的结果,与理论的结果是相符的,但是中国又成了“中国特色”呢?

对此,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相关研究者给出的解释有:(1)加工贸易企业导致“出口-生产率悖论”,我国是加工贸易大国,加工贸易企业不一定具有较高的生产率,故而可能会在整体上拉低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水平。现有文献区分和剔除加工贸易企业进行检验,发现悖论现象消失,证实加工贸易企业的大量存在是悖论产生的原因;(2)外资企业导致“出口-生产率悖论”,外资企业在中国从事制造环节的生产,再将产品销售到其他国家,这类企业的出口面临国外市场的进入成本较低,不需要高的生产率抵消国外市场的高进人成本;(3)要素密集度导致,我国出口企业所属行业大都是劳动密集型,当出口产品的生产需要密集使用劳动时,国内的竞争更为激烈,进入国内市场需要更高的生产率,出口到国外的企业生产率更低;(4)进入成本不同导致,由于一原因如市场分割、政治保护导致国内的进入成本比进入国外的成本更高,因此出口企业的生产率反而低于内销企业。目前关于生产率悖论问题还值得进一步研究,尚未有明确统一的解释。

六、总结

本文主要梳理了新贸易理论和新新贸易理论经典文献,尤其是对克鲁格曼和Melitz的两篇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文章进行了分析,这两篇文章的政策性意义很强,一种理论的建立不仅应该在逻辑上推倒的完美,也应该可以与实际的数据相结合,从宏观到微观,能够接受现实的检验,当一个个假设放松时,也意味着黑匣子在不断的清晰化,这也是理论发展遵循的规律。仅有理论没有数据的应用,理论可能只是一个漂亮的数学模型,只有数据没有理论的支撑,计量结果也不具备很强的说服性。当前的国际贸易理论前沿研究是新新贸易理论,那么它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到底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这是研究者研究的重点,也是政策制定者需要关注的。

[1]Dixit,Avinash,and Joseph Stiglitz.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une 1977,297-308

[2]Paul R.Krugman.Increasing Returns,Monopolistic Competition,and International Trad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November 1979,469-479

[3]Andrew B.Bernard,and J.Bradford Jensen.Exceptional exporter performance:cause,effect,or both?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1-25

[4]Marc J.Melitz.The impact of Trade on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 and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Econometrica.November 2003,1695-1925

[5]Elhanan Helpman,Marc J.Melitz,and Stephen R.Yeaple.Export Versus FDI with Heterogeneous Firm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March 2004,300-316

[6]E Helpman,M Melitz,Y Rubinstein.Estimating Trade Flows:Trading Partners and Trading Volumes.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07,441-487

[7]J Eaton,F Kramarz,et al.An Anatomy of International Trade:Evidence from French Firms.Econometrica,2011,79(5):1453-1498

[8]赵君丽,吴建环.新新贸易理论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8(6):96-101

[9]盛斌,王岚.多样性偏好、规模经济和运输成本:保罗·克鲁格曼的世界——新贸易理论与新经济地理学评述[J].经济科学,2009(3):74-83

[10]李春顶.新-新贸易理论文献综述[J].世界经济文汇,2010(1):102-117

[11]李春顶.中国出口企业是否存在“生产率悖论”: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的检验[J].世界经济,2010(7):64-81

张莹(1993-),女,汉族,湖北,在读研究生,天津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宋雪(1993-),女,汉族,黑龙江,在读研究生,天津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劳动经济学。

猜你喜欢
克鲁格曼生产率厂商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玩具厂商及合作机构新年进步
国外技术授权、研发创新与企业生产率
厂商对北京卡车市场不抱希望
考虑产能约束的耐用品厂商易耗部件兼容策略
The Impact of RMB Revaluation on China’s Foreign Trade
关于机床生产率设计的探讨
电视厂商与好莱坞公司将制订超高清标准
固定成本与中国制造业生产率分布
克鲁格曼,“太爱放炮”的诺奖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