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多布库尔河》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2017-04-15 08:28程丽娜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9期
关键词:鄂伦春人族群民族

程丽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多布库尔河》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程丽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多布库尔河》是达斡尔族作家萨娜的长篇小说,作者以女性视角下的情节走向贯穿文章始终,用富于少数民族特色的叙事手法和语言习惯讲述了多布库尔河畔的动人故事。本文通过分析作品中女性视角的创作心理以及不同的女性形象,并通过同时期男性形象的烘托,体现少数民族女性的性格特点,也展现出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特点,为读者更加深入的了解少数民族文学作品提供参考。

民族文化心理;女性形象;女性视角

一、作品创作心理

五千年中华文学作品卷帙浩繁,其内容和形式也是多种多样。这里面包含了各个民族的智慧结晶,其中少数民族的文学作品虽少,却仍旧璀璨夺目。提到作品的创作定要说到作品创作心理,正如提到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一定要提到其民族创作心理。民族心理是指构筑在一个民族的经济地域基础之上并渗透着该民族共同文化传统、决定着该民族人们性格和行为方式的共同的心理倾向和精神结构,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民族性格。民族文化心理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在人们心理中的内化,是民族历史进程在民族大众心理中的凝结沉淀。民族文化心理大体上包括心理内容和心理形式两个部分。心理内容是指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认识,包括人们对自然的态度和人们的政治、经济、道德、艺术、宗教、哲学、教育等思想观念。

作者萨娜,女,敖拉姓氏,纯正的达斡尔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大兴安岭中段的牙克石出生,现住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简称莫旗。之所以能写出这样民族情结浓厚的作品,必然与其生活环境,接触的风土人情紧密相关。宽阔美丽的多布库尔河位于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南麓,同牙克石、莫旗一样也曾林海遍布,各色野生动物与人类快乐的生活其中。那个新中国刚成立没多久的年代,国土东北部还有这样一群群以打猎为生,定时迁徙,敬拜神灵的少数民族。他们是达斡尔人、鄂伦春人和鄂温克人,比之于有独立文字,人数又相对较多的蒙古族,他们得到的关注度并不很高,又面临被汉族同化,文化语言传承等情况。女性形象所具有的善良柔软的性格萨娜同样具有,敬畏自然、热爱自然的她埋首字里行间时心中一定涌动着热血,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面临消失的少数民族,将他们存在的印记深深刻在读者心中。

二、不同女性视角下的族群生活

女性视角就是以女性为出发点,以女性的观点看待问题。本文主要以主人公古迪娅的视角出发,从她的眼中看待她所属的整个族群的生活习惯和人物纠葛。下面将通过介绍女主人公古迪娅,她的母亲,姐姐等文中出现的女性形象和男性形象来展现鄂伦春人的族群生活。

(一)女主人公古迪娅

古迪娅,柯尔特依尔家族,卡思拉的小女儿,本文的主人公。文章是以古迪娅雪地出生开始的,古迪娅的成长史也是这个族群的成长演变史。从小时候起就对颜色感兴趣,既是受自然感召,同时也为心灵驱使呆呆木木的她总喜欢到各处涂涂抹抹,最后被在各个猎民点社会调查的阿里河镇教育科的老师万泉发现,送去镇里学习文化知识,后又考去北京学美术,带着对新生活的向往与憧憬,走出了大山。在古迪娅生命的前十多年的时间里,她经历了哥哥去世,姐姐与不小心误杀哥哥的人结婚生子,后来姐夫病死,姐姐殉情,母亲和她辛苦照料姐姐留下的两个孩子,后期从小立志要娶她的查鲁看到她写回家的信,以为被古迪娅抛弃而举枪自杀,文章最后以女主人公到查鲁墓前看望结束。小小年纪的她便经历多人的生死,见识了自然的伟大与无情,懂得了山中生活的乐趣与艰辛。她知道母亲拉扯三个儿女的艰难,知道猎物的多少得益于玛鲁神灵的封赏,知道与姐夫库列的爱情不能表达,与查鲁注定不会在一起的命运,林中生长的她有着和作者一样想要展示,想要留存本民族特色的信仰。她眼里的族群生活从一开始的生生不息,到由于林业兴起树木变少,打猎为生的他们生活变得艰难,到政府组织鼓励下山定居,这样的转变符合一个正在不断成长,不断接受新鲜事物的年轻一代,也预示族群内的新一代会在社会进步的前提下做出相应转变。

(二)母亲形象的卡思拉,苏尼娅,席兰

卡思拉是各罗布,苏尼娅和古迪娅的妈妈,丈夫在古迪娅出生之前六个月的时候打猎摔下悬崖死了,卡思拉独自一人照顾的仍旧年幼的各罗布和苏尼娅,同时还要注意自己随时生产,在冬天里最寒冷的那天,卡思拉为了给即将生产的自己和孩子准备食物,冒着大雪顶着寒风出门打猎,于途中生下古迪娅,是一个勇敢的母亲形象。丈夫的弟弟奥洛奇深爱着自己的嫂子,想要与之结合,一方面成全自己,另一方面也同情她孤儿寡母独自支撑家庭的艰辛。可他不曾想到卡思拉的坚贞像磐石般无法转移。卡思拉宁可像男人一样拿着枪骑着马到危险的林子里打猎,也不接受其他人一丝一毫的施舍与同情,只为了不给自己的丈夫丢脸。

(三)“小母鹿”苏尼娅

苏尼娅是卡思拉的大女儿,古迪娅的姐姐。对年幼的古迪娅照顾有加,没有古迪娅那么与众不同,会做家事,也会和哥哥吵闹,是一个地道的鄂伦春少女的形象。“苏尼娅像个小母鹿,动不动就转悠到我面前,警告我收回自己的爪子。她学妈妈的方法,用獾子油抹在冻疮上,这样我就好受一点”,书中写道,还有她不满意妈妈做的手套而自己缝制手套的描写。而“小母鹿”我认为是形容她最恰当的说法,没有妈妈那样老练,却也温柔勤劳。第一次生孩子时的无助和第二次的勇敢再到殉情丈夫的决绝,能看出一个鄂伦春姑娘的成长轨迹,都是由柔弱到坚强。

(四)软弱的席兰

席兰是姐夫库列的哥哥伦巴列的妻子,因受不了伦巴列的死所带来的打击,“每个鄂伦春女人的心里,丈夫就是自己的一切”,她的一切不在了,没人能让她在乎,孩子家事都不管不顾,自己怀孕了也不在乎,终日饮酒,最后流产,终于醒悟,慢慢的恢复生活,可是她的生活不再充满阳光了。作品中有坚强的形象也会有软弱的形象,毕竟不是所有人都会像卡思拉那样勇敢的接受命运的一次次打击。族群生活中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有人能挺住,有人自暴自弃这都很正常。

(五)男性形象的烘托

卡思拉的丈夫,各罗布,库列,伦巴列都是勇猛的猎人形象,保护家人,狩猎迁徙,搭乌力楞,去山下换物资,虽然英勇却没能一直陪伴女人们,正是她们的离去考验了女人们,让她们激发出本来就存在的勇敢坚强。而在不靠谱的查鲁和莽撞的噶奇热的衬托下,女人们更加理性,耐心,可以很好的规划生活。

三、总结

萨娜以女性的视角,女性的细腻笔触写出了鄂伦春人的生活面貌,写出了鄂伦春人生活文化,性格特点。文中对女性性格特征,心理,感情的描述展现出作品的独特魅力与艺术价值。直叙的写作手法让文章显得条理清楚,次序井然,用极富民族特色的语言文字描述出鄂伦春人的历史脚步,从深山老林走入现代社会,从蒙昧无知走向科学世界,以一个族群的变迁史,展示出鄂伦春人的民族文化变迁脉络。搬迁至山下定居,送孩子上学体现出想要进步,想要摆脱旧生活的决心,刚定居时的不习惯也反映出对旧生活的热爱。

[1]萨娜.多布库尔河[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

[2]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鄂伦春人族群民族
鄂伦春族的“雪屋”
我们的民族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从《最后的山神》看鄂伦春族民族文化变迁
论鄂伦春族生态意识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新兴族群的自白
汉德森 领跑年轻族群保健品市场
多元民族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