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读美文:助益作文教学

2017-04-15 11:37林端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唐诗宋词美文乡愁

林端

(福安市实验中学,福建福安355000)

听读美文:助益作文教学

林端

(福安市实验中学,福建福安355000)

不少学生对作文存着畏惧心理,一写作就思绪堵塞,导致作文成绩极不理想。作文教学可以从听读美文着手,助益教学。教师寻找唐诗宋词,文言短文,精品美文,引导学生听读诵读美读,让学生掌握恋上作文之密钥——课前听读,耳濡目染;课中诵读,潜移默化;课后美读,酣畅淋漓。当美文的听与读成为学习语文的习惯,语言积累多了,就可以实现以听促读,以读促写。

初中作文;教学;措施;听读;美文

作文课堂上,学生无话可写,写作东拼西凑,语句不通,畏惧作文。笔者倡导听读美文,助益作文教学,让美的文字走近学生的内心,撩拨他们的心弦,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不说不快,不写不欢。学生一旦对一种东西产生了兴趣,那种喷薄的激情是遏制不住的。下面从三方面着手引导学生听读美文,让学生掌握恋上作文之密钥。

一、课前听读,耳濡目染

语文四大能力之一的听力,决不仅仅指学生的生理听力,而是指通过听觉运用思维能力对语言信息进行吸收和处理的能力[1]。初中三个年段可以分别听唐诗宋词、文言短文、精品美文,用音频、录音播放或让班上朗读能力好的学生轮流声情并茂地诵读。

(一)唐诗宋词欣赏

精心找寻适合学生的唐诗宋词,每天在固定时间听听,在听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主朗读,熟读至背,有了这么多的“储蓄”,语感自然就培养出来了。有时也推荐一些优秀电视节目让他们观看,如:2017年大热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和孩子们一起赏析唐诗宋词之美,品悟唐诗宋词之趣,从经典古籍中吮吸养分,润泽心田。课余时间鼓励孩子们玩“飞花令”,让唐诗宋词走进日常生活,行走于唐宋之海,在潜移默化中渐渐成长。

(二)文言短文鉴赏

听一听我国五千年文化的精华,如先秦诸子散文,寓言式文言等培养语感,陶冶思想。刚好班上有个孩子2016年参加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福建省决赛,这个孩子看过许多古典著作,对于文字的理解是驾轻就熟,作文水平在年段遥遥领先。精选文言短文,让他每天带领大家一起与先贤哲人促膝谈心,品评赏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听书的兴趣与日俱增。

(三)精品美文赏析

找一些文质兼美的现当代散文,如有选择地将录下的《子午书简》让学生听一听,教师选择一些积极向上的小品文,如《点灯的心》《小故事大智慧》《演讲与口才》《读者》《意林》等书中的美文与大家共享,教师范读,其他人认真听。听天下群书,荟锦绣文章,不求背诵,只要有一得就足矣。同时也将2017年热播节目——董卿的《朗读者》深嵌课堂,捧起书,那朗朗的读书声便在课中流淌。

听美文抒情,诵妙句佳章,每天听一篇,吟一章,三年下来至少听上600篇美文,“听书”数百篇,不愁笔无神。

二、课中诵读,潜移默化

朗读的核心是读,出声读,而诵读是节奏感、音乐感更加强烈的朗读,是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听之用心,读之用情,诵读美文时,受到名家规范而优美语言的影响浸润,书面表达会更加有条理,语句自然更通顺连贯,表情达意也更自然。假以时日,学生语言的感觉逐步加强,对写作能力提升助益不少。

以初中课文《乡愁》为例谈谈课中“三读”:

一读,重视语言训练,传授诵读的方法技巧。如余光中的《乡愁》,首先听范读,关注这首诗在速度、情感、节拍、重读等方面如何处理:语速——稍慢舒缓,感情——真挚凝重,语调——忧郁深沉,节奏——多停顿,不宜读长句。

二读,扣住文章意象,咀嚼言语美和构造美。意象是作者的感情与具体、可感的事物、图象相交融的艺术境界。《乡愁》以时间(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发展来组织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贯串全诗,而“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用比喻、排比,这一句式可以吟诵出音乐美,营造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三读,打开作者内心,读出文字背后的情感。“诵”侧重通过“声”(音韵、节奏等)而背,目的在于“得其文辞”;“读”包括“诵”,又侧重通过“抽绎”(感悟、理解),目的在于“得其义蕴”。[2]诗言志,歌咏言,诗歌是诗人内心的显现,情感是文章的灵魂,要想读好美文,首先要把握好基调,文章的情感不但可以用心去体会,更可以用诵读去表现,用心融入作品,随之起伏、激动。引导学生徜徉在美的意境中,掀开面纱,走进经典,触摸作者的内心,如:朗读吟诵《乡愁》,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诗人想到的乡愁不但是一种乡关之思,更是一种怀亲之情、祖国之爱,这恰是本诗意境巧妙之处。可指导读最后一节,体会诗人心中无以言表的沉痛。特别注意:为什么在朗读时,“大陆”要停顿(停长些),然后才缓缓道出“在那头”——大陆可望不可及是忧伤的根源(看到对岸,却看不到迈向对岸的可能)。诵读时应注意四节诗层层铺垫,前三小节如澎湃而进的波澜,到结尾汇集成了整首诗的高潮。

不同作品的诵读方法不同:诗歌诵读如品茶,强调出味,朗读者只要把全身心投入到诗歌的意境当中,与诗人一起吟咏,声声息息都是肺腑之言,便能意境全出;散文的诵读要突出主线,不宜故作多情,应诵出真实,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作品感染;文言文的诵读要弄懂弄通词句,放慢速度,适当拉开词语间的读音距离,吐字发音清晰,把握其音韵,吟诵出其音韵美来。[3]

孔子云“洋洋乎盈耳哉”,课中诵读还可以精心选择,巧妙地嵌入合适的歌乐,让学生在倾听中想象,在想象中冥想,体悟诗歌的纯美意境,如:余光中的《乡愁》可配马思聪小提琴曲《思乡曲》,引导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诵读,觉得怎样读最好就怎样读,课中诵读重熏陶感染,引导读出情感,读出品位。

“诵读不但可以帮助写,还可以帮助说,而说话也可以帮助写。”[4]当诵读成为学习语文的习惯,语言的积累也多起来,读思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课中诵读,潜移默化,助益作文教学。

三、课后美读,酣畅淋漓

美读是对文学作品审美式的诵读,重在激情四射地吟诵出文字饱含的真情实感、诗情画意,它指引我们走入文字的情景中与文本达成共识,与作者实现心与心的交流。美读不是仅仅读一句句话,而是要求朗读者自由抒发自己的情绪与理解,放声地读,读出层次,随机变化,读个酣畅淋漓,读个忘乎所以,仿佛这一刻,世界上只有我自己。读一篇美文,等于一次与作者相约的心灵之旅。课后美读将课堂延伸到课外,成为培养孩子良好阅读习惯的方法。找一个惬意的地方捧一卷书,流畅并富有情感地美读,如痴如醉沉浸在诗意中,心灵深处仿佛有动人的韵律缓缓溢出,似一朵花在心底慢慢绽放。

叶圣陶指出:“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能驾驭文字。”[5]经典作品饱含古人的智慧和修养,听读、诵读、美读拓宽了学生视野,学生听多了读多了,就渐渐吸收与内化。当读书成为孩子最大的乐趣时,出口成章,引经据典也就是常态了,可选择的题材多了,作文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1]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6:332.

[2]张心科.论诵读的内涵、意义及要求[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9(6).

[3]赖华强,杨国强.教师口才训练教程[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166-171.

[4]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12.

[5]叶圣陶.文艺写作漫谈[J].国文月刊,1944(3).

G633.3

A

1673-9884(2017)06-0012-02

2017-05-03

林端,女,福安市实验中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唐诗宋词美文乡愁
《江山如有待:唐诗宋词日历 2023》
永远的乡愁
乡愁
美文欣赏
美文阅读
唐诗宋词中的二月二
九月的乡愁
英语世界里的唐诗宋词
回头一望是乡愁
《唐诗宋词选择读》注释献疑(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