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蒙,尖叫着喊出生活意见

2017-04-17 22:59鹤丁
环球人物 2017年7期
关键词:咪蒙公号鸡汤

鹤丁

对很多人而言,咪蒙总是个突然闯入者。没准你捧着陀思妥耶夫斯基或康德时,就有人拍肩膀问:“嗨,读咪蒙吗?”抬头你就会发现,咪蒙对这个世界的“批判”和世界对她的批判,早已漫天漫野。而康德的读者,200年加起来都没她一天多。

从新媒体运营角度看,咪蒙无比成功。2015年9月进入微信公号,今天她的粉丝量几乎与人民日报等量齐观。当党报官微编辑为10万+挠破头,咪蒙单篇阅读量轻松破百万,头条广告位卖68万元,老编辑听到这报价,茶缸都拿不稳了。

有人说,世上事,最难的有两件:将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以及将自己的思想放进别人的大脑。咪蒙钱赚了不少,就更有志于输出价值观,她要办新媒体写作大赛,要“干掉新概念”。她的价值观野心分外明显,几乎所有文章都带着鲜明而刺激的观点标签。她骂田朴珺是“独立婊”,她打击直男癌毫不留情,但她又说“老子努力奋斗,就是为了包养一个男人”;她鄙视“穷得心安理得”,但又提倡坚强而非逞强,鼓励“优雅地撕回去”。一年之内,她引发了8次论战,能与之媲美的怕只有同样刺激的楼市。

咪蒙有不少话说得狠毒,但仔细分析,毒性并不高。很多观点标签,与其说是毒药,不如说是安慰剂,只不过是反着鸡汤写鸡汤。充当两性关系导师,扮演成功学领路人,成为生活规则界定者,她要给出的正是这个时代中产阶级的生活意见。时代需要意见,因为很多人不看书,很多人挺迷茫,很多人有主意却要找生活外的认同者,他们能在咪蒙这里各取所需。一篇《职场不相信眼泪,要哭回家哭》,老板看了可以如遇知音似的甩到公司群;一篇《所有不谈钱的老板都是耍流氓》让员工看到,能默默发在小群共鸣良久。

在分眾化、对象化传播时代,不是咪蒙塑造了读者群,而是总有那么一群人,会抱团在一种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周围。咪蒙有不少观点,直刺中国人的心照不宣。“我凭啥帮你”背后是经济社会的时间成本;“我喜欢这个功利的社会”告诉你城市生活如鱼饮水、必须自强;“你是拍电视的,凭收视率说话。你是拍电影的,凭票房说话。你要是不屑于商业,那好,用奖项说话”,这是对市场的信奉。

咪蒙的成功如果理出一条主线,她阐述的就是很多城市白领欲言又止的三观,只不过为了在市场中闪耀,她调高了这些观点的锐度。

咪蒙的成功是商业计算上的。她的团队对市面上所有热门文章建立数据库,热点、观点、优点都逃不出去;通过向网友征求故事内容,她将天下的素材都一网打尽了;每篇推文推送前,都在粉丝群投票选标题。这是写作,更是产品,她是作家,更是商人。

秘诀的秘诀,无非是将用户体验极大化,将情感抚慰的马杀鸡做得足够充分到位。传统媒体时代过来的读者哪受过这样的待遇?就像受惯了北方餐馆气的人突然去海底捞吃饭,咦,还能这么服务呢?

1999年,咪蒙因为读到“总有一种力量让人泪流满面”加入南方系,今天她的公号阅读量,足以让整个南方系泪流满面。自然地,这也成为批评传统媒体衰落的镜子。但转念一想,难道不是12年的传统媒体让她成长?从这个角度讲,传统媒体应该为溢出效应骄傲。评论人曹林说,年轻人做新闻还要先去传统媒体!这大概也是咪蒙成功学的启示。

猜你喜欢
咪蒙公号鸡汤
自媒体该从“咪蒙”身上反思什么
“咪蒙”之死:毁三观,终毁了自己。再也不见,毒鸡汤
微信“看一看”带来何种新变化?
再见,咪蒙;你好,“咪蒙”
“感谢贫穷”是 毒鸡汤吗
呆雏配忠犬,鸡汤对狗粮
哪家出版机构公号做得最好?
原创是第一生产力
给中药配上图,萌翻了
自媒体,咪蒙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