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郑月娥,“外冷内热”的香港女特首

2017-04-17 19:42连锦添张庆波
环球人物 2017年7期
关键词:湾仔月娥林郑

连锦添++张庆波

她以777票当选,被评价为能果断处理争议问题,善于驾驭复杂局面

湾仔,香港岛一个著名的老街区。林郑月娥从出生到21岁,一直住在湾仔,读书也在湾仔。几十年后的2017年3月26日,同样在湾仔的会展中心,她当选为香港特区第五任行政长官。在近1200位选举委员中,她得到777票。她在胜选感言中说,自己将怀着谦卑的心情与730万香港市民“开始新的一段同行”,并将竭尽所能维护“一国两制 ”、坚守香港的核心价值。

努力了解不同人群的诉求

2017年春的香港特首选举可谓战况激烈。林郑月娥宣布参选后,不急于起草政纲,而是聆听社会各界的意见。她坚持见完38个界别的选委、做了近100场“心谈”、12场座谈会,希望了解不同人群的诉求。

她的政纲响应了社会最迫切的民生问题︰置业难、吃饭贵、车费贵,一一提出建议,尝试解决。在最能反映管治能力的政策辩论场合,她从容应对,敢言敢辩,香港媒体用“熟书”来形容。

林郑月娥的竞选工作开始得较晚。但她把握好每一步,在提名阶段获得579张提名票,高票“入闸”。有人不断制造谣言,对她丑化和抹黑。林郑月娥和她的团队作出了有力回击。不少选委也为她讲公道话:“我们根据与林郑月娥的接触和对她工作能力的了解,并对照中央提出的条件,确信她是最适当人选后,才选择了她。”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委员谭惠珠说,香港回归20年产生了首位女特首人选,“在我们的历史上写下灿烂的一页”。

香港政治风波不断,社会撕裂严重。林郑月娥主张放下歧见,先解决分歧较少的民生问题,借此重建互信。她在胜选后的记者会上说,首要任务是团结社会,包括改善行政、立法关系,她会邀请不同政治立场的人,就共同关心的议题坐下来谈,“让社会撕裂慢慢得到修补”。她表示在组班子时,会不论派别广纳贤能,用人唯才。

性格深受母亲的影响

林郑月娥祖籍浙江舟山,父亲是上海移民来的小生意人,母亲生于香港。林郑月娥排行第四,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一个弟弟。全家住在告士打道的旧唐楼(无电梯的老式楼宇),几家人合住一个大单元。

林郑月娥曾说,自己的性格深受母亲的影响。母亲操持着一大家子的起居饮食,祖母、外祖母、父亲相继中风,也是母亲负责照料,任劳任怨。虽然母亲没有学历,但她坚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女儿找所好学校。林郑月娥因母亲的努力而进入湾仔一所条件较好且乐于招收中下阶层子女的教会学校读书,度过了10多年求学时光。

林郑月娥从小不在物质生活上羡慕他人,觉得“每晚洗澡有热水就好开心”。放学回家后,她经常站在双层床的下层,把上层当作书桌做功课。在湾仔上学,她几乎年年考第一,只有一次期中考了第四名,她觉得是相当大的挫折,回家大哭。

林郑月娥的中学同学孙慧筠说:“她外冷内热,不大擅于交际,凡事直话直说,倒是个愿意做事的人,不管你找她帮什么忙,只要不违反她的做人原则,都会尽力帮你。”她高中时的校长李永援说:“她是负责任的风纪(负责协助老师管理秩序的学生),比同龄学生成熟,办事细心而思想缜密。当她沉思或表达意见时,表情可能有点严肃。”

林郑月娥在中六时是副总领袖生,中七是总领袖生。李永援回忆:“这个女孩逐渐显露领导才华,但她从不会把自己的要求强加于他人,而是以身作则。每件工作她都细心处理,执行力很强。”

“硬净”而又“好打得”

1980年从香港大学毕业后,林郑月娥入职政府,成为政务主任,先后执掌社会福利署、发展局、政务司等多个决策机构,拥有全面的政府经验。

港人常用两个粤语词汇概括她:“硬净”和“好打得”。一个指的是她够坚强、有原则;一个指的是她敢担当、能任事,而且始终如一。她在担任问责官员期间,处理违建、国民教育、政改、社会福利、内地事务等问题,都能迎难而上。

2007年,林郑月娥担任发展局局长,刚上任便遇到皇后码头拆迁。这是香港中区填海工程项目。尽管政府许诺会觅地重建,但部分民间团体认为拆迁将摧毁香港人的集体记忆,组织策划了一连串论坛、静坐和绝食活动,甚至引发警民冲突。

“如果这次对话是要政府或我本人承诺‘不迁不拆皇后码头才可以进行的话,对不起,我做不到。”在皇后码头,穿着T恤衫的林郑月娥只身面对示威者,用两个多小时反复解释皇后码头清拆的合法性以及工程延误的严重后果。经过真诚沟通,皇后码头拆迁难题最终得以解决。

前几年,香港特区政府曾出手严打市区和新界的违章建筑,一度触发乡绅及原居民不满。作为发展局主官,林郑月娥面对村民“血债血偿”“革命一定要流血”等语言威吓,甚至火烧“林门郑氏”纸人的迷信诅咒,仍拒绝为违章建筑开绿灯。

香港坊间还流传着一个故事,2011年6月,林郑月娥带领一行人检查市容,走到麦当劳道时,发现时任特首曾荫权住房的外廊玻璃嵌板围封没办理申报手续,属违章建筑。她一脸严肃,叩响了门铃,把一封劝喻信送到曾荫权手上,限30天内拆除。曾宅很快拆除了违建。

身为政治人物,关键时刻还要看担当。

在香港政治体制改革中,林郑月娥担任政改方案三人小組成员,20多个月的时间里,坚持依法办事、寻求共识,承担了巨大的压力。

发生在2014年的非法“占中”事件,使中环陷入混乱。作为政务司长的林郑月娥率领官员直面占中人士,与反对派大佬及香港专上学生联会(学联)代表进行对话,直言不讳地批评“占中”。她说:“将市民福祉当作对话筹码,不符合公众利益,不符合现实需要,不符合政治伦理,以‘占中威迫我们接受其方案,不会达到目的!”

非法“占中”最终以失败收场。林郑月娥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和务实干练的风格深入人心。

力主借力国家,发展香港

林郑月娥曾表示,大学毕业后找工作,没有申请过私人机构职位,加入政府是她“人生另一个转折点”,为的是有机会“服务市民,关顾基层”。

在36年的公务员生涯中,她曾三度被派往外国学习及工作。1988年拿到奖学金到美国华盛顿实习,她选择了环保部门。当时,美国有不少法案因商界的反对而困难重重。这使她明白政府要有效施政、服务市民,平衡各方利益至关重要。

她兼任香港扶贫委员会主席这几年,推出了“长者生活津贴”“低收入在职家庭津贴”,尤其是首次公布官方“贫穷线”,在香港是“破天荒”的举措,让政府全面了解香港贫穷人口情况,制定对策,继而大增社会福利投入,使贫困率下降。

非典期间,299名港人失去生命,数十名儿童失去父母。时任社会福利署署长的林郑月娥很难过,与好友罗范椒芬、李丽娟、陈冯富珍一起成立了“护幼教育基金”,3个月内筹得款项8000万港元,用来帮助、支持这些孩子。

与许多公务员一样,林郑月娥也是从港英时代一路走来的。但她从世界大势、国家发展的高度看香港,力主借力国家,发展香港。她处理过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粤港合作,以及在落马洲河套区成立创新科技园等工作,都很出色。

女强人也是小女人?

一边要处理政治、政务上的复杂棘手问题,一边要与柴米油盐打交道,作为女人、妻子和两个儿子的母亲,林郑月娥表现出女性的柔情。

林郑月娥的长子林节思回忆说,自他和弟弟出生以来,母亲总是在为他们担忧:“她担忧我们的成长,照顾我们亲力亲为,从没聘请佣人。为了争取多陪伴我们,那段时间甚至没有和父亲去看过一场电影。”

2003年,林郑月娥升任房屋及规划地政局常任秘书长,这是首长级职位。但在半年内,她主动申请调任香港驻伦敦经贸办事处处长,职位也下降两级,原因是为了在儿子成长的关键期多照顾、管教孩子。林节思说:“我上中学时她在政府出任高职,算是半个公众人物,偶尔会见报,同学们常以此取笑和攻击我。那时年少气盛,总会跟他们吵架,在学校无心学习,还把坏脾气带回家。母亲担忧我的情绪,作出一个重大决定,主动向政府提出降职调至伦敦,带全家到英国生活。在那边我得以专心求学,拓展了我的视野和胸襟。”

回忆母亲参加竞选特首后的情形,林节思说:“她除了热爱家庭,也深爱生于斯长于斯的香港,相信她会尽力守护和带领这座城市,就像她曾守护和带领当年那个躁动不安、迷失的我。”

丈夫林兆波给予林郑月娥的支持更让她感动。2012年林郑月娥曾称“差不多到时间”该离开官场了,但最后被丈夫说服,回心转意,出任政务司长。林郑月娥说:“事实上,我每一次的决定都会问他,其实我也只是个小女人。”

她和丈夫的结缘也曾是一段佳话。1982年,她获保送到英国进修,一次骑单车意外受伤,需住院一个月,还上了当地报纸。当时在剑桥大学读博士的林兆波看到报道后,联络几名香港学生前往探望。林郑月娥完成学业先回港,两人靠鸿雁往来。这是她的初恋,1984年,他俩在香港结婚。

去年6月,林郑月娥在电台接受采访时敞开心扉。她说出任政务司司长后,丈夫不在身旁陪伴,也会感到孤独,“看电视时找人说两句都没有”。林郑月娥曾说,她也有软弱的时候,会要求丈夫从外地回香港,让她有个肩膀可以依靠。

在胜选后的记者会上,林兆波、林节思父子身着西装站在林鄭月娥两侧。林郑月娥过去一直慨叹没有时间陪伴家人,如今仕途上更上一层楼,被问到如何兼顾家庭及特首的工作时,她说:“我先生……我先生等了我好久。”

她坦言,自己原计划在本届政府任满之后退休,与丈夫到英国住段时间,“我们结婚32年,相聚一起的时间不是很多,甚至有人说不是很正常,担心他有红颜知己,所以……他为我牺牲了好多。对不起呀老公,你要继续牺牲。”沉默寡言的林兆波接话:“我乐意为香港市民做出牺牲。”

猜你喜欢
湾仔月娥林郑
大棚内外
湾仔码头现“非洲猪瘟”风波
香港:不能称呼林郑夫妇为“伉俪”
最珍贵的生日礼物
袖珍女为母传奇:一边生子一边“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