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中的青岛市市南区教育经验刍议

2017-04-17 16:06邵艺刘霞
理论观察 2016年11期
关键词:数字信息市南区现代化

邵艺+刘霞

[摘 要]青岛市南区改革开放以来,坚持全面实施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程,在整体上已呈现出“东强西优、两翼延伸、优质扩大、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形成了区域协调、布局合理、资源均衡、注重质量的整体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优质、均衡、高位发展之路,逐步实现了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的现代化的新跨越。总结成功的经验,对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对区域教育发展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市南区;教育;现代化;数字信息;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1 — 0180 — 02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市南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教育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倡导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大政府主导、优化布局、全面统筹、科学发展的力度,使区域教育健康、稳步推进。目前,市南区教育已从粗放阶段走向精细阶段,走出了一条优质、均衡、现代、高位发展之路,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软件建设都领先全国水平,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总结市南区教育成功的经验,对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对区域教育发展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教育经费是实现教育优先发展的保证

市南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问题,每年都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直接利用政府的行政手段支持教育的发展,为市南区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七五”期间,教育经费严重紧缺的情况开始缓解,一是教育投入增加,全区国拨教育事业费达到559.6万元;二是预算内外的生均经费基本保持了增长的趋势,其中1990年生均教育事业经费达到206.47元,比85年增长75.2%,三是教育经费筹措渠道呈多元化,已初步形成了以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新格局。1987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到1990年,教育投资平均每年递增24.96%,高于财政收入年递增率9.4个百分点,进一步改善了办学条件。从1990年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到1992年,增加教育投入600万元,全区9所小学校得到改造,改造面积达16180万平方米。1993-1998年投资1670万元,完成了小学校舍改造任务。1995年经省政府验收,市南区校舍改造达到优秀等级。“十五”期间,投入6000万元,对部分小学进行了改建、扩建和新建;投资1200余万元,更新和完善了现代化教学设施。

“十一五”期间,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累计投入资金近20亿元,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十二五”期间,先后投入约8亿元实施“抓东西、强中间、优全盘”的教育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工程;累计投入约1.11亿元的校安工程全面完工,投入约3700万元完成了约15万平方米校舍、场地维修工程,投入约640万元实施了2.4万平方米的绿化,投入1000余万元实施24所中小学的消防设施和用电线路的安全改造,投入1053万元完成3.9万平方米供暖改造。〔1〕

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是实现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保障

市南区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表明:政府的政策支持对教育发展的进程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是社会发展全面进步的重要标志,因而,教育要均衡、高位发展,要实现现代化,必须首先政府要有所担当,充分发挥统筹规划的功能,才能保证教育的顺利推进。

90年代初,市南区提出“巩固中部、提高西部、发展东部”的教育发展战略,促进了全区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九五”期间,市南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现代化工程成为市南区教育事业的新起点。“十五”期间,市南区确定了“均衡教育为基,走内涵发展之路;优质教育为首,打造一流教育强区,率先在全省、全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思路,促进了现代化教育强区的建设。“十一五”期间,实施名校、名师带动战略,优化学校教师队伍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施“优质学校带动工程”,促进了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2〕

市南区立足区域特色,整体规划,统筹设计,不断探索优质、均衡的教育理念,建构现代、高位发展的教育实践模型,包括均衡教育制度研究、教学目标评价体系、现代课堂教学模式、素质特色教育实践、区域教育特色研究以及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等,不断追求和创造着优质、效能、特色的高水平教育均衡。

三、数字信息技术是带动区域特色的教育现代化的先导

在迎接智慧教育的时代浪潮中,市南区引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带动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现代化新进程。没有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就不可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设想。

为此,2002年成立了市南区教育信息装备中心;2003年投资近千万元,为全区所有小学建立了校园网,完成了“校校通”、“班班通”和“园园通”;到2004年底,市南区教师的人机比达到1:1,学生的人机比达到5:1,所有小学都设有多媒体教室;2009年开始基于云计算架构建设区域教育网络中心,共投入上千万元配备服务器集群、服务器虚拟化系统、60T容量存储、核心交换机、负载均衡、上网行为管理、入侵防御等管理设备,切实保障了全区各项应用良好运转;投入100余万元加大网站建设,建有3个区域网站、32个学校网站,共有27个网站在各级评选中多次获奖,其中国家级一等奖2个,省级一等奖7个,市级一等奖15个,整体水平在全国领先。

市南区初步形成了数字化教学环境。首先,市南区于2013年正式启动电子书包云课堂系统项目建设。2014年,实现了电子书包项目在全区所有学校的全覆盖。2015年,建设完成78间电子书包教室、配备4千余台平板电脑;对以电子书包教育云平台架构进行科学调整,在以云计算模式、虚拟化技术为基础框架统一部署的同时,在各校架设前置服务器用于资源缓冲和两级部署;同时电子书包無线网络架构彻底打造为“云管端”三级一体化汇聚,尝试多种优秀教学软件拓展至电子书包应用模式,电子书包的实施有效推进了市南区中小学数字化教学进程,建立了教学覆盖范围更广、体系更完善、使用更便捷的互动性、共享性、安全性兼具的教学系统。

再次,市南区加强信息化资源建设。2012年,市南区着手建设双向视频同步课堂,2014年引进建设了“教育视频文档管理系统”和“微课资源平台”两套平台,2015年全区实施了各校自动录播教室的全覆盖建设,并将两套平台合并,实现单点登录、后台互通、功能互补,又引进建设“学科教学工具平台”,为各校配备了录课笔,建设资源。目前,“市南E课”全面上线,已完成视频资源15500余节微课资源录制,总结提炼出一批富有实践基础的典型案例,有效促进了区域教育教学改革,教育信息化为市南区教育现代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3〕

四、强大的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是实现教育高位发展的依托

教育的特殊使命与性质决定了教育现代化的软件建设较硬件建设任务更为重要更为艰巨。在办学过程中,校长对学校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力。1998年,市南区进行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实行校内聘任制和岗位责任制,打破“大锅饭”。推行干部制度改革,实行干部考核制和干部管理权限制。随后实施校长轮岗交流,中层干部换届竞岗制,使名校优质资源得以有效辐射。

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是市南区教育发展的核心因素,市南区教育的优势在于拥有一支强大的师资力量。没有高素质的现代化的教师队伍,便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为此,市南区自2008年开始,在全市首创名校名师交流制度,提升教师素质;率先成立了全国首个“教师发展培训基地”,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2001年,市南区还成立了集教研、科研、师训为一体的综合教学指导部门一市南区教育中心,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的统筹指导;市南区还创造性地实行“三型教师”动态管理,专门成立了教师评估考核领导小组,调动起全区广大教师主动学习、参与研究、寻求发展的内趋力;市南区实施教师素养提升“五格”工程,围绕区域数字化课题开展多方面等方面的培训,为不同层面的教师分层搭建成长平台。

市南区重视科研的发展与创新,建立了“项目组导师制”管理模式,推进教师个人课题项目组交流,深入打造教师研究共同体。在教科研工作中既要关注重大的,在全国、省、市有代表性、有引领作用的科研课题题,又要基于本区域内教教学发展的实际,基于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需求,确立小课题,以小课题研究找到国家、省、市战略构想与本区具体实施的“中间环节”,找到国家总体发展目标与本区最终实现和落实的“转换机制”,从而以科学的视角、以研究的状态,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了本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五、内涵发展是实现教育优质发展的立足点

要提高学校内涵发展的效性,就必须最大限度的促使学校实现自主发展,从而实现义务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均衡发展。

市南区自2004年启动学校特色化建设工程以来,全区各校明确学校的特色优势,找准适合学校校情的切人点,全面落实发展战略。立足“特色育人、文化立校”的办学理念,着力打造学校的品牌特色,使市南区学校文化建设工作呈现出异彩纷呈、全面开花的良好局面。

市南区以深化课程改革为主线,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课改以来,着力在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使课堂学习焕发出新的活力。一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情景体验、策略运用、有效活动和丰富的生活实践中建立和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4〕二是加大校本课程的研发,使现有的课程结构体系更加科学、合理,使校本课程成为发展学生兴趣、形成特长的基本途径,成为培养多种人才、满足社会多样化需要的重要措施,成为体现和发挥学校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三是探索评价制度的改革,通过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层次、多角度、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使课改因评价而不断深化,使教育质量因课改而得以提升。四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实现全面融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形成新教法、新模式、新策略。如小学英语学科借助市实验小学的云平台研究,形成了“课前预习—资源汇集、课中分享收获、发现提出问题、合作解读文本、分层练习巩固、挑战运用提升”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充分运用云课堂技术设计教学,极大地提高了课堂容量与学习效率。目前,市南区初小共有十二门学科分别召开全市教学现场会,成为引领区域教研的一面旗帜。

〔参 考 文 献〕

〔1〕青岛市南区政协,桃李春秋-青岛·市南基础教育发展历程·小学卷,青岛:青岛出版社出版社,2010:1.

〔2〕中共市南区委宣传部,回眸〔M〕.青岛:青岛出版社出版社,2009:204,209.

〔3〕宋伟涛,刘晓茜.实现优质均衡 突破特色瓶颈—青岛市南区推进教育信息化纪实〔N〕.中國教育报,2015-05-19(004).

〔4〕刘淼.市南区将建六大学区.青岛日报〔N〕.2016-03-10(004).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数字信息市南区现代化
·读迷作品·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基于云平台的数据储存与文件管理研究
数字信息对图书馆馆藏结构的影响
我的女巫朋友
杯中的猫
高校学籍档案信息化管理研究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