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2017-04-17 00:55齐芳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11期
关键词:结合中学生心理健康

齐芳

【摘要】作为中学教育和中学生心理健康良好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学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二者在促进中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这一方面相辅相成,由于二者的相似性和互相包含的特定,奠定了两者可以有机结合的基础。中学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两个范围极广的大概念,本文选取两者结合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展开讨论,在教育目标和内容的角度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学生 德育 心理健康 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1-0076-02

1.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心理健康现状

中学生刚刚进入学校,处于陌生的新环境下,容易产生紧张和焦虑的情绪,加之本身处于身心发展最敏感关键的时期,面对较重的学习任务和压力,更容易产生不良的情绪,对其自身的道德品质和身心健康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在这一敏感时期,中学教育者需要加强对学生中学德育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守法、团结协助、勤奋学习的思想品质,提升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为学生以后的人生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中学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德育作为教育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在各地实际的教学中实施的情况并不理想,大多数学校的教育情况都是喜忧参半,没有从根本上重视和有效实行德育教学工作,尤其是以升学率为重的学校,德育教育就算存在也还是围绕文化知识教学而展开的。德育教育由于范围比较广,但是面对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需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才能有效起到德育教育的效果。如果不能实施有效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会将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处于被动的地位,不利于青少年的发展。

3.中学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可行性

首先中学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两个互相包涵的领域。前者是有计划、有目的、系统的按照社会道德要求对学生施加影响的系统,充实学生内在的思想道德意识。后者是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依据学生青春期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良好、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以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和和成长。二者的异同点体现在,两者都以中学生为教育主体,都对教育过程的被动向主动转变提出要求,提倡贴近现实进行发展等;从个体的发展这个角度来看,德育是为了培养受教育者的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包括正确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行为,即是指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所以德育的根本是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个体,而符合社会道德要求是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在这一方面来说德育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可见二者之间的关联紧密,具备有机结合的可行性。

4.中学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契合点

4.1 培养良好的社会化

良好的社会化是中学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标上的契合点。每个学生终将要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影响下,个体会根据社会经验而改变自身的行为,并且也会根据自身的特点而反馈和反作用于社会,这就是社会性的内容。由于个体存在于不同的社会环境、社会群体和阶级下,因此个体的发展需要具备不同的社会特性。中学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具体教育内容不同,但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目标上是一致的,可以从社会化这一点入手,有机结合中学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者的相同之处。

4.2 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是中学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上的契合点。个体个性是每个人独特的思想、品质、性格、情感和思维习惯等,表现在日常的语言习惯、行为方式上。而个体个性与社会共性相互依存、互相促进转化,建立成为一对辩证统一的关系,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但同时又处于群体中,具备一定的社会共性。

德育主要从社会共性方面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必备的知识技能,强调个体对社会知识和经验的吸收和学习;个体性则强调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个体发展自身的特点,形成稳定的个性特性和思想方式。中学德育重点培养个体基于社会特性而形成的适应能力和个性培养,中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是中学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另一契合点。

5.总结

综上所述,中学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虽然有着不同的具体目标,但是在许多教育目标方面有着重合的地方,两者在培养学生良好发展的道路上可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成长生活环境。作为教育者,应紧跟注重个性和人格教育的现代教育观念的脚步,将培养学生的社会性和人体个性结合,为学生以后长远的发展和美好的未来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让中学阶段培养的良好的品质道德和生活习惯成为学生受益一生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王微波.要“坐而论道”,更要“起而行之”——淺谈社会转型期学校德育模式的转变[J].新课程·中学,2013.

猜你喜欢
结合中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带来的双面性效果分析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