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专业教育的盲目推行引发的思考

2017-04-19 16:23万庆召
文教资料 2016年33期
关键词:专业教育通识教育

万庆召

摘 要: 针对某些文化意识中认为专业教育越早越好和专业教育盲目推行这一现象,本文将以派代亚计划理论为依据,从教育基础阶段和高等阶段论证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关系。基础教育阶段,即中小学阶段教育应该是通识教育,而高等阶段教育应该根据学校不同层次有所区别。

关键词: 派代亚计划理论 通识教育 专业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针对某些文化意识中认为专业教育越早越好和专业教育盲目推行这一现象,本文将以派代亚计划理论为依据,从教育基础阶段和高等阶段论证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关系。

二、派代亚计划理论的思想内涵

Mortimer. J. Adler于1982年受美国政府之托在美国中小学实施派代亚计划(The Paideia Proposal),该理论认为学校教育基础阶段目标应该包含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的目标应该和决定学生未来的三个方面相吻合:第一,我们的社会应该给所有学生提供充足的个人发展机会。有了这些机会,每一个个体都能在一种道德准则下充分实现自我价值。基础阶段教育应当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第二,在达到一定年龄后,所有学生都能成为拥有选举权和其他政治权利的全面发展的公民。基础阶段教育必须竭尽所能,使所有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使他们履行相应公民义务,而这种目标是通过培养学生所能达到的认知能力实现的。第三,当学生成年后,他们都(至少是大部分)会从事某种工作谋生。基础教育必须为这种生计做准备,但绝不是当他们还在学校的时候训练他们对各种工作的特殊技能。

为了实现这三个目标,基础教育应当是通识和自由的教育。这种基础教育对于所有学生都应当有一套独立的、必修的、统一的12年制课程,不应当有选修课程,除了一种情况,那就是第二语言发展需要,例如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汉语等。基础阶段选修课的取消就是为了排除任何形式的专业化教育,包括特殊工作的技能培训。

同时,派代亚计划认识到了高等教育阶段三种不同类型大学的存在需要。第一就是两年制的社区学校或专科学校。这类学校应当提供大量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在某一特殊领域的技能训练,这些领域的学习通常和谋生技能相关。第二类学校是四年制大学,这类学校应该提供一些选修课程,这些选修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满足一些学生从事不同职业或技术工作的更高级学习服务的。所有学生选修课程的学习应当是伴随着少数必修通识教育和自由教育进行的,这些通识教育和自由教育是在基础阶段通识教育基础上的更高层次通识教育。第三类学校也是一种四年制大学,这类大学的通识教育和自由教育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同时教育,构成了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必修课。

在大学层次,应当继续学习一种更高层次的通识教育和自由教育,这种通识教育伴随着各种自然科学或学术领域的专业化学习。我们之所以强调在大学层面继续实施通识教育和自由教育,源于我们对社会上较为普遍的文化病态——专业化教育的盲目推行。

诚然,我们处在一个以科技推动工业前进的社会,这样的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专家;自然科学和学术各种领域的知识发展及各种深奥的专业都需要专业化教育。但是,为了保留和继承传统文化,也为了自然科学和学术健康发展,我们需要拥有通识化素质的专家,我们需要受过通识教育的有教养的人,而不仅仅是只会工作的机器人。我们需要真正受过教育的人,这类人之所以能把专业工作做得很好,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受过专业培训,同时是因为他们接受过通识教育和自由教育。

高等教育现状确实亟待改变,但是这些提高更有待于基础阶段教育改善。

三、派代亚计划的理论及其现实指导意义

(一)基础阶段的通识教育

基于派代亚计划理论,基础阶段的教育目标除了让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和认知能力外,更重要的工作就在于培养理解力、价值感受力与审美观等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因此,基础阶段教育应当排除任何形式的专业教育,核心任务是通识教育。

这个阶段的通识教育主要是通过12年基础教育实现的,内容逐渐深入,过程循序渐进。为了实现通识教育目标,三类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是必需的。

第一类学习是通过掌握三种课程知识实现的:语言、文学、人文科学;数学和自然科学;历史、地理及社会学习。

第二类学习是致力于发展学习的智力技能,包括所有思考和交流必备的语言技能,如听说读写能力培养。这类学习同样包括数学运算及科学技巧;观察、测量、评估、推断技能;以及使用计算机和其他科学工具的能力。所有这些技能的综合发展使清楚的、批判的思维成为可能。这些科目曾经被称为人文科学,是一个有能力学习者必备的技能。

第三类学习的目的是培养观点和价值进一步理解的能力。这类学习的材料以书籍(不是教材)和其他人类艺术品为依托。这些书籍,种类很多,如历史、科学、哲学、诗歌及散文等,包括一些个人创作——音乐作品、视觉艺术、独特的产品、舞蹈作品、电影电视作品等。音乐及其他视觉作品可用来在研讨会上讨论别人的观点,但是像诗歌和小说等就只能作为一种美学欣赏,重在培养个体的欣赏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体验诗歌、音乐等的创作就是一种旨在发展美学的欣赏能力。

以上三种不同类型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培养基础阶段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这种能力发展以通识教育为目标,不包含任何形式专业教育。

(二)高等教育阶段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

1.高等教育阶段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认识

基于派代亚计划理论,高等教育阶段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对于高等教育第一个层次的大学,即两年制的专科学校,我們认为应该以专业教育为主,因为这类学校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一门基本技能,从而适应学生毕业后的求职需要。第二,对于高等教育的第二个层次的大学,以及普通的四年制本科院校,这类学校的毕业生将来从事某个专业领域或技术职位,他们需要更高层次的学习,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应当提供大量选修课,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需要;同时,这些选修课必须辅之以少量的通识和自由教育课程,这些通识、自由课程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基础上更高一层次的课程。第三,对于高等教育第三个层次的大学,也是四年制的本科院校,在这类学校当中则更为重视通识的和自由教育,这类学校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通识课程,这类课程是由一些必修课组成的。

2.高等教育阶段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我国高等教育自从扩招以后,近十多年发展十分迅速,人才培养数量急剧上升,但是人才培养质量还需不断提高。鉴于这一现状,从理论和实践上研究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整合问题,有利于大力推进当前大学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受教育者个人及社会发展的需求。

因此,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必须以大学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新世纪大学教育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即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实现这一总目标,就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科学态度实践。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都是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并不完全对立。通识教育是培养学生“做人”的素质的教育,专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做事”的素质的教育,只有学会了“做人”,懂得了人生的价值、目的和意义,懂得了如何处理生活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懂得了如何面对人生的顺境和逆境,才能真正学会“做事”,才能有和谐的人格作为“做事”的坚实后盾。“做人”是“做事”的根基,它为“做事”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和持续不断的原动力。所以,实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整合是大力推进大学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和最佳选择。只有在大学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整合才能取得实效。

其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所突破。所谓人才培养模式,一般认为,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构成要素。因此,要想做到人才培养模式有所突破,可以从这几个具体方面入手。第一,专业设置和课程模式是紧密相关的概念,在专业设置和课程模式上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实际社会生活中的工作岗位往往需要个体具有多方面知识,有时候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方面的,更多的需要就业者的人文素养、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因此,大学中的专业设置和课程模式要充分考虑这一实际状况,适当安排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比例,培养复合型人才地实现受教育者的个人发展需求,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第二,教学设计过程和教学方法上必须渗透通识教育和人文精神,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不仅可以通过专门课程教学及举办学生参与度较高的人文讲座和社会实践等方式,还可在专业课和公共必修课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后者起到的是潜移默化的作用,效果更好。研究表明,大三是学生思想最活跃、最容易出现价值困惑的主要时期。在大三学习生活中学生多和专业课老师接触,如果能发挥专业课老师的作用,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既能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又能从人生观、价值观上积极引导学生,使师生在共同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提升人文精神。因此,如何在公共必修课、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总之,21世纪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一种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通专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要满足这一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实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效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结语

通过以上讨论,我得出以下结论:基础教育阶段即中小学阶段开设的课程不应该包含任何性质的专业教育,而应该以通识教育为核心;高等教育阶段即大学及其以上的教育,则应依据学校具体性质确定自己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课程情况,而不应该盲目推行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可能在这一阶段有所重叠,应当依据具体培养目标而定。

参考文献:

[1]Fred, Schultz. Sources: Notable Selections in Education[M].The Dushkin Publishing Group,Inc.14-19.

[2]陈向明.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3):64-68.

[3]韩延明.大学理念及其相近概念辨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4(7/8):9-12.

[4]劉振天.志当存高远——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大学理想的新探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5]浩泉.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访谈[J].中国高等教育,2006(1):4-5.

[6]王本法.简论通识教育的历史嬗变和时代内涵[J].济南大学学报,2005(3):74-76.

[7]王义遒.大学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2-8.

[8]龙先琼.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历史嬗变[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1):71-73,89.

[9]谢安邦.比较高等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77-181.

[10]邓倩.人文素质教育观下的高教课程改革初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11):10-16.

[11]王伟廉.从课程视角找寻普通教育与专门教育的最佳结合[J].教育发展研究,2003(7):24-27.

[12]范守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研究综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增刊:18-19.

[13]顾秉林.促进人文、艺术、科学教育的融合追求真、善、美的统一[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4):1-7.

猜你喜欢
专业教育通识教育
新常态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高职艺术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房地产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耦合效应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