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融合探源

2017-04-19 10:35林欣浩
特别文摘 2017年7期
关键词:游牧民族鲜卑农耕

林欣浩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民族和汉族融合在了一起。比如鲜卑族,经过长时间的农耕生活,他们学习了汉族的生活习惯和传统文化,逐渐失去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到了隋唐时,鲜卑族和汉族融为一体,渐渐消失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和生活环境有关。

所谓民族文化,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生活环境决定的。比如长城以北的民族文化多和游牧生活有关;长城以南的民族文化多和农耕生活有关。当两个不同民族的人民由于迁徙、战争等原因混居在一起时,因为他们的生活环境相同,生活习惯必然趋同,最终民族习俗也就会趋于一致。再加上长期混居容易打破语言的障碍,通婚会消除血缘的差别,久而久之,两个民族也就会融为一体了。

在五胡十六国期间,有很多游牧民族进入中原。一开始,他们尽量保留本民族的习俗,甚至有些人还坚持住帐篷,坚持骑马放牧。但是中原地区的人民整日都在农耕,游牧民族在这里生活时间长了,不得不接受包饺子吃米面、按季节到村子里收税的生活方式。尤其是那些在中原地区出生的后代,他们很自然地觉得,以汉族的生活习俗在中原生活,要比坚持游牧民族的习俗更舒服、更方便。几代人以后,这些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也就和汉族没什么区别了。

满清入关以后,想了很多办法坚持本民族的文化习俗,比如要求八旗子弟说满语、习骑射。一开始这些要求还有点用处,但是在汉地生活了几十年、上百年后,连八旗子弟也觉得还是汉族的生活方式更舒服。等到民国时再看那些八旗子弟,提笼架鸟、能书善画,一嘴的京片子,已经基本没有游牧民族的痕迹了。

反过来,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些汉族人跑到长城以北生活,时间一长,他们的生活习惯也和当地的游牧民族相同了。

另外还有一个宗教问题。不同民族的人群长期混居会造成融合。但在一种情况下例外:有宗教的影响。

宗教的约束力要大于生活环境的影响,世界上大部分宗教都要求信众严格遵守独特的生活习惯。虔诚的宗教信徒不会在生活习慣上随便和教外人士混同,融合也就难以实现。所以西方有一些地区常年有多民族、多教派混合居住,却并没有融合。中国的情况不同,古代中国由于儒家思想占绝对优势,宗教对人们的影响要小得多。

为什么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的大趋势呢?

我们说过,农耕民族的生产力要比游牧民族高,中原要比长城以北更富足,更能抵御恶劣天气的影响。因此一旦有机会,北方的游牧民族总想要进入长城以南生活。哪怕他们是以征服者的姿态进入中原,只要他们长期在中原生活,总会慢慢融入当地的生活中,接受儒家文化,最终和当地的人民融为一体。孝文帝的汉化虽然在短期内失败了,但是站在大历史趋势上看,汉化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孝文帝之后的北朝帝王们,虽然其中有人反对汉化,试图反过来鲜卑化,但他们的政策都没能坚持太长的时间。最终,鲜卑等游牧民族都接受了汉族文化,本民族文化逐渐被遗忘。隋朝和唐朝的皇帝祖上都是鲜卑族,但已经用汉名、说汉话、穿汉服了。

(摘自《哇,历史原来可以这样学》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图/游飞扬)

猜你喜欢
游牧民族鲜卑农耕
“共同性扩大”:北方游牧民族历史演进规律再认识
农耕旧事十二韵
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早期鲜卑生计方式探讨
新疆农耕与游牧民族的饮食礼仪探析
东汉末年至曹魏初年鲜卑兴起的原因分析
鲜卑神话考实
中国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曼德拉山岩画考察
自我的游牧民族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